晉文公重耳流亡外國19年之久,遍覽各國局勢,這在其霸業建立過程中都是無形的資本。更為重要的是,重耳在諸國包括楚都受到厚待,這說明春秋時期的周禮至此仍然有約束作用,道德的感召力仍然是各國十分看重的內容。晉文公如果沒有通過勤王取信天下,必然不會有城濮壹戰時各國的支持。但是也該看到,晉文公通過解決西秦之患,驅秦吞楚,強取鄭衛,這都是霸道的踐行。
晉文公為什麽獲得了成功?其根本在於大國對於他的扶持和他能夠抓住機遇展開城濮之戰,從另壹個角度上說正是因為楚國內部的不團結造成了城濮之戰中楚國的優勢,同時也沒有讓晉國在城濮之戰中真正展開大戰,讓他們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使得齊國和秦國很難施展,再通過晉國的爭霸地位使得晉國成為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曾經在外逃亡十九年得到齊國楚國和秦國的幫助,等到他重新回到晉國開始統治晉國的時候,他又該如何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呢?晉國國力逐漸強盛,開始擴大晉國勢力範圍。韓非子指出雖然晉文公可能與曾經有恩於他的國家對戰,但是晉文公是壹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壹定會兌現許下的諾言,這樣的君主最後才能夠得到人心,稱霸中原。
晉文公的成功在於他沒有貿然的接受裏克的建議,以及他長期遊走在諸侯之間時沒有甘願做其他國家的傀儡,終於等到了機會獲得了成功,但晉國的成功也使得晉國繼續擴張的能力,最終導致晉國雖得到霸主地位卻喪失了對外擴張的能力。晉文公重耳命途多舛。作為大國,晉總是禍起蕭墻,內亂不已。縱觀當時的所有大國,幾乎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上壹代的諸侯國君寵信某姬,故廢長立幼,而幼子為了穩固自身統治,相煎太急並招來後世之亂。重耳也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不得不遠走他鄉。在重耳的亡命生涯中,先後居於蒲、狄、衛、齊、曹、宋、鄭、楚、秦九國。楚成王對重耳十分看重,與前面兩位諸侯壹樣厚待他。
在率兵攻打原國的時候,軍中只配備了十天的糧食供給。他和手下們約定,用十天的時間攻克原國。到了約定的時間,晉軍沒有成功奪下原國,於是晉文公遵守約定,開始撤兵。有原國的細作告之,原國的糧草也將用完,只要再多三天就可以拿下原國,晉文公的臣子們也提出在拖遲壹下時間,等待原國的滅亡。晉文公聽了他們的說法,鄭重其事的回答,為了得到原國,而不遵守約定,是不講信用,他不願意這樣做。晉文公仍然不改變想法,堅決撤退。而此時原國的子民看到晉文公是壹個如此重承諾的君主,都甘心投降歸順晉國。其他的國家,衛國聽到了這件事,也主動向晉國投降。這個典故被孔子得知後,就把它記錄了下來,並且提出看法,認為晉國能如此得人心,只因為晉文公重視信譽,講究信用。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爆發,晉文公大獲全勝,隨後他又控制了處於中原中心的鄭,於是有了踐土之盟。踐土之會確立了晉文公諸侯長的地位。如果單純討論時間的話,晉文公僅僅治晉四年便有此作為,或許可稱為政治奇跡。須知,齊桓公用管仲凡30年才有此成就,更無論秦穆公用百裏奚治秦20年以及楚成王用令尹子文治楚30年尚未能夠徹底稱霸諸侯。但是,晉文公天不假年,卒於公元前628年。而後,周天子威儀壹降再降,中原地區則逐漸進入了晉楚秦齊四國逐鹿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