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外感發熱簡介

外感發熱簡介

目錄1拼音2簡介3病名考證4辨證論治4.1風寒發熱4.2風熱發熱4.3溫熱發熱4.4暑熱發熱4.5濕熱1拼音w à i g m n f ā rè

2引言外感發熱是指由風、寒、暑、濕等外感邪氣引起的各種發熱癥狀。其特點是發熱,起病急,癥狀明顯。

3對病名的考證對於外感發熱的名稱,見治癥把脈。早在《內經》中就有“楊勝生熱”的記載。《景嶽全書·寒熱》:“凡發熱之作,各有內外之別。若感寒而化熱,或因時令之氣而火盛則熱,此皆外熱,即傷寒、瘟疫、時令之毒、肺結核。”從癥狀和脈搏治療發燒的壹般理論認為,發燒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密切相關。雖有《傷寒論》等專著問世,但仍提出外感發熱,說:“凡病不發熱,雖病不嚴重。如果妳生病發燒了,妳就不能忽視它。所以,熱病不僅在傷寒中有詳細記載,在雜病中也有記載。”

4辨證論治本證可分為四型:風寒熱、溫熱熱、暑熱、濕熱等:

4.1風寒發熱,見治則治脈。癥狀有發熱頭痛,惡寒無汗,關節酸澀,鼻塞流涕,苔薄白,脈緊。病因是季節性感冒,不合時宜的突然感冒,或早晚感冒,導致寒邪入侵,陽氣郁結於肌表,痰瘀互結,陽熱於體外。治療宜祛風散寒,辛溫解表。藥方:荊防敗毒散。體質虛弱者可加入黨參、黃芪或人參。

4.2風熱發熱表現為輕度惡風,或多汗,頭痛口幹,或咳嗽咽痛,舌苔薄黃,脈浮。從外部看,受風熱之邪影響,肺防之邪克制肌肉,肺氣失於蘇晴,導致抑郁發熱。治療宜辛涼解表,宣肺散熱。銀翹散用於清肺衛邪。若見胸悶膈者,加藿香、郁金,祛穢解氣。如口渴明顯,加天花粉清熱生津;如果經常咳嗽,加杏仁宣肺氣;若頸腫咽痛,加馬勃、玄參解毒消腫。

4.3溫熱發熱可見於治療癥狀和脈搏。癥狀有發熱多汗,惡寒惡熱,面紅心煩,口幹唇燥,喜冷飲,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數或浮脈,是由時令熱盛,或寒邪逆溫,溫,襲人體肌肉經絡所致。治療應以清熱生津為主。食譜是用白虎湯修改的。我們的重點是《清陽明》中的氣熱。如果熱對津液傷害很大,可以加入鮮石斛、鮮蘆根,加強清熱生津的功效;若見背部微惡寒,脈沈苦,可加人參清熱益氣生津。如果上中焦、二焦邪熱積聚過多,患者口幹舌燥,面紅唇熱,口舌生瘡,便秘發紅,可用涼膈除膈之熱。

4.4見“明代雜醫對暑病的證治”。指出:“傷暑熱為火邪所致,火邪傷神,脈弱無力,亦為外熱病邪所致。”壽世保元提出用清舒益氣湯。癥見高熱自汗,口渴多飲,煩躁不安,神疲乏力,氣短,舌紅少津,苔白膩幹,脈弱。暑火的成因是傷感,元氣消散,暑邪壓抑,津液、氣機受損,導致發熱。宜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采用王的清熱解暑益氣湯。如見面紅、胸悶、脹滿、口渴、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舌紅、苔黃膩、脈滑等濕邪,可用石三湯治療。

4.5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