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先秦|莊子·秋水9-莊子

先秦|莊子·秋水9-莊子

公孫龍問於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

公孫龍向魏牟問道:“我年少的時候學習古代聖王的主張,長大以後懂得了仁義的行為;能夠把事物的不同與相同合而為壹,把壹個物體的質地堅硬與顏色潔白分離開來;能夠把不對的說成是對的,把不應認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夠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夠使眾多善辯之口理屈辭窮:我自以為是最為通達的了。如今我聽了莊子的言談,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論辯比不上他呢,還是我的知識不如他呢?現在我已經沒有辦法再開口了,冒昧地向妳請教其中的道理。”

公孫龍是名家代表,與他壹派的還有惠子,也就是莊子的那個知己,公孫龍的辯論是非常厲害的,正如這壹段寫的,他年少讀了很多聖賢書,又有三寸不爛之舌,辨證思維,經常把別家的辯手懟的啞口無言。

公孫龍在莊子面前不知道說什麽了,莊子大概壹個眼神瞟了過去,翻身繼續睡覺,不爭不辯可咋整,哈哈哈

公子牟隱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壹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

魏牟靠著幾案深深地嘆了口氣,然後又仰頭朝天笑著說:“妳不曾聽說過那淺井裏的青蛙嗎?井蛙對東海裏的鱉說:‘我實在快樂啊!我跳躍玩耍於井口欄桿之上,進到井裏便在井壁磚塊破損之處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並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裏泥水就蓋住了我的腳背,回過頭來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蟲、小蟹和蝌蚪,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的快樂!再說我獨占壹坑之水、盤踞壹口淺井的快樂,這也是極其稱心如意的了。妳怎麽不隨時來井裏看看呢?’

井底之蛙的來源,原來這只小青蛙不止看天小,還有這麽多戲的,自己日常生活也是滿意無比,在井口跳躍,在哪兒休息,泥水漠過腳面,開心無比,哈哈,其實我覺得這樣也挺好的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壹片天地,在自己的閉環裏幸福就好了。這篇秋水確實不是莊子寫的,莊子的觀點從來不會比較小世界和大眼光,各有各的天地。

但是小青蛙把自己和小蝦小蟹比較,洋洋得意,這就不是莊子欣賞的了。小蝦小蟹人家過的也蠻自在的。所以,拿出壹個大海龜來教育教育這只小青蛙。

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

東海之鱉左腳還未能跨入淺井,右膝就已經被絆住。於是遲疑了壹陣子之後又把腳退了出來,把大海的情況告訴給淺井的青蛙。

哈哈,這壹段描述太形象了,我都可以想象壹直大海龜壹只腳卡在井口的景象。

曰:‘夫千裏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

說:‘千裏的遙遠,不足以稱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曠,不足於探究它的深。夏禹時代十年裏有九年水澇,而海水不會因此增多;商湯的時代八年裏有七年大旱,而岸邊的水位不會因此下降。

洋洋灑灑筆觸,恢弘的比喻信手拈來,而沒有壹句廢話,句句都在圍繞著論點論證,讀這樣的文章壹場享受。

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鼃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不因為時間的短暫與長久而有所改變,不因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減,這就是東海最大的快樂。’淺井之蛙聽了這壹席話,驚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想要大海的快樂,不以得失動心,不以富貴貧窮而改變自己的風格和標準,不攀比,不自憐,不傲物,事事不滯於胸,做自己喜歡的事,精益求精不求聞達。大概就是這樣子人才是有大海之樂的人吧。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於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

再說妳公孫龍的才智還不足以知曉是與非的境界,卻還想去察悉莊子的言談,這就像驅使蚊蟲去背負大山,驅使馬蚿蟲到河水裏去奔跑,必定是不能勝任的。

使蚊負山,這個比喻也是絕了,想象壹只蚊子?背上扛著壹座山的畫面吧,哈哈,讀莊子太開心了,商蚷馳河,馬蚿蟲是什麽樣子的,上壹篇裏提到的應該是千足蟲,像蜈蚣,可以想象壹下蜈蚣在河裏奔馳,壹千只腳也沒啥用,哈哈哈,公孫龍大概要氣死了。

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壹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與?

而妳的才智不足以通曉極其玄妙的言論,竟自去迎合那些壹時的勝利,這不就像是淺井裏的青蛙嗎?

這兒就是說勝不驕,以前覺得這是種美德,其實壹時的勝利真的沒什麽,時運占了絕大部分,有什麽好自鳴得意的。倒是感恩壹下時運才是正當。

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

況且莊子的思想主張,俯極黃泉登臨蒼天,不論南北,釋然四散通達無阻,深幽沈寂不可探測;不論東西,起於幽深玄妙之境,返歸廣闊通達之域。

這壹段可以背,朗朗上口,恢宏大氣。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妳竟拘泥淺陋地用察視的辦法去探尋它的奧妙,用論辯的言辭去索求它的真諦,這只不過是用竹管去窺視高遠的蒼天,用錐子去測量渾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嗎!

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不自量力。

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妳還是走吧!而且妳就不曾聽說過那燕國壽陵的小子到趙國的邯鄲去學習走步之事嗎?未能學會趙國的本事,又丟掉了他原來的本領,最後只得爬著回去了。現在妳還不盡快離開我這裏,必將忘掉妳原有的本領,而且也必將失去妳原有的學業。”

這是真的,放在留學生身上再合適不過,在國內浸泡了二十多年的中國文化,突然完全變換了壹個環境,另壹種文化的沖擊,很難融入其中的同時,往往會混淆自己原來的價值觀。

這也是為什麽漂泊國外的我越來越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因為我明白這壹直是自己的根,自己力量的源泉。我不可能全盤接受西方,永遠不會,哪怕因為不融入帶來生活的困苦,精神的折磨,也不會。

這壹年看古詩詞、古典書籍,我更明確了,我無比熱愛自己的文化,哪怕她不完美,不全是好的。但要明白沒有任何壹個文化是完美的。在歷史長河的變幻中,我們的文化時而璀璨,時而暗淡,這都是正常的,因為不同時代的人類載體不壹樣,說的更玄壹些,也許是宇宙能量分布不勻造成的,但並不代表她不優秀。世事是個輪回,世界還會傾斜回到東方。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公孫龍聽了這壹番話張大著口而不能合攏,舌頭高高擡起而不能放下,於是快速地逃走了。

壹代詭辯名家被莊子的理論說的舌頭竟然舉而不下,哈哈,這只是莊子壹派人的觀點,事實上,估計辨不出勝負,大家各走各的道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