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最新讀者中寫季羨林的文章

最新讀者中寫季羨林的文章

拿什麽紀念大師 《讀者》09年第21期

作者:費曄

“道之將廢也,文不在茲乎?”

7月11日,壹天之中,我們少了兩位大師:4時30分,北京醫院,93歲的原國家圖書館館長、哲學家任繼愈先生,靜靜地合上了雙眼;4個半小時後,在北京301醫院,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東方學家、印度學家、梵語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教育家季羨林先生也駕鶴西去,享年98歲。

大師去也,失不再來!

在半個多世紀前,詩人臧克家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大師是壹種稀缺資源,不可復制,斷難再生。

何謂大師?《辭海》說,“大師”之壹曰:“指有巨大成就而為人所宗仰的學者或藝術家”。例舉“藝術大師”,註出處《漢書·伏生傳》:“山東大師,亡(無)不涉《尚書》以教。”之二曰:“佛教徒稱佛為大師”。舉出處《瑜伽師地論》:“能善教誡聲聞弟子壹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

大師之“大”,不是因為年齡大、職權大、帽子大、袍子大,而是因為大學問、大智慧、大境界、大人生。真正的大師從來不自封“大師”,因為他們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們的使命就是在人生、學問的路上奮力“向前走,向前走”,“學問不問有用無用,只問精不精”(季羨林語),“揮斥古今負壯猷,天風海浪自悠悠”(任繼愈語)。

曾有學生問任繼愈人生的目標是什麽,他沈思良久,緩緩答道:“只講自己弄明白了的話。”古人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任先生在80歲時卻特地請人治了壹枚印章:“不敢從心所欲”。在北京301醫院的6年多時間裏,季羨林寫下了20多萬字的《病榻雜記》,書中闡明了他對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術)泰鬥”、“國寶”這三頂桂冠的看法——請人們把“頭頂上的這三頂桂冠摘下來”。

“不敢從心所欲”,不是虛偽;“三辭桂冠”,不是作秀。任、季的清晰自省,在這個“大師”洶湧的年代,彌足珍貴!

“真正的大師是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我算什麽大師?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師們的項背,不過是個雜家,壹個雜牌軍而已,不過生得晚些,活得時間長些罷了。我寫的那些東西,除了部分在學術上有壹定分量,小品、散文不過是小兒科,哪裏稱得上什麽‘家’?”季羨林說。1983年,70多歲的季羨林從壹本《彌勒會見記》殘卷開始,以10年時間壹個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吐火羅文研究,以中、英文寫成專著,並把世界吐火羅文的研究提高了壹個臺階……正是在這精進的求索中,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壹者為西方文化體系。

“壹輩子不做掛名主編”,這9個字是任繼愈國家圖書館館長的“任上宣言”。107卷中國漢文佛教資料匯編《中華大藏經》;煌煌7億多字的古籍文獻資料匯編、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跨世紀出版工程《中華大典》——僅此兩項,耗費了他十余年的寶貴光陰,傾註了他大量的心血,盡管先生的右眼20多年前就已失明,左眼視力也只有0.6左右,但生前依然習慣了每天早晨4點即起床工作。 “我始終記著我的老師熊十力先生的勉勵:做學問就要立誌做第壹流的學者,要像上戰場壹樣,義無反顧,富貴利祿不能動其心,艱難挫折不能亂其氣。”

“道之將廢也,文不在茲乎?”這句意味深長的話曾懸掛在任繼愈的老師熊十力先生的書齋裏。壹代大儒們正是懷著***同的心誌,憑藉著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深摯而悲苦的責任感,汲汲遑遑,四處奔走,著書立說,開門授徒,不遺余力振興中華文化。

今時之日,大師去也,後世之人,又當何為?

大師肉身已逝,靈魂猶存,其清白聲名絕不應成為我們這些尚存者沽名釣譽的“小紅旗”,需要時拿出來揮壹揮,不需用時則束之高閣;大師遺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更不應該從此成為塵封的歷史,而必須經由我們之手推廣普及、弘揚傳承。“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語)同理,壹個民族的振興,壹種文明的崛起,離不開大師及其經典的啟蒙與燭照;而比之大師孤獨的“存在”,更有意義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適時轉化為普世價值,以此推動我們的民族、文明壹路前行。只聞大師之名,不讀大師之書,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

“道之將廢也,文不在茲乎?”記住大師們的這句話,勇敢地承擔起他們未盡的責任,這將是我們對大師最好的緬懷與紀念。雖然,學或有不逮;精神,卻真的不容稍怠!

任繼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出生於山東省平原縣。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宗教學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國家圖書館館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第四至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第二至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