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蓮,蓮子的壹個品種,外觀圓形,帶殼1.5厘米大小。湖南、湖北、江西等均有種植。
湘蓮何時開始栽培,何時名登榜首,無從查考。3000多年前戰國楚大夫屈原,被流放在湖南沅湘之間時,寫下的詩辭中有大量關於蓮的描寫,如《招魂》:“芙蓉始發,雜芰荷些。”《湘君》:“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由此可知,當時湘蓮已引人註目,而且蓮的影響已滲入到湖南民間習俗之中。屈大夫筆下描寫的“少司命”的裝束是:“荷衣兮蕙帶,倏而來兮復而逝。”他自己也要“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模仿“少司命”的穿著。
兩千多年前的《越絕書》中,就有“沈沈如芙蓉,始生於湘”的記載。考古部門在澧縣九裏發掘的戰國壹號楚墓中,發現有蓮藕等實物。1972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隨葬的瓜果菜蔬中,發現有藕片,出土的竹簡“菜譜”中也有藕。這些實物為湖南2000多年前就盛產蓮藕提供了物證。
溯源
“湘蓮”,所見的書中,最早見於南朝江淹《蓮華賦》:“著縹菱兮出波,攬湘蓮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宮兮南楚。”賦中不僅用了“湘蓮”壹詞,而且還提到了南麓。這正是古時湖南地域的稱謂。可見“湘蓮”在南北朝時已久負盛名,而此時尚未見到別的以地名稱呼的蓮種的記載,可見“湘蓮”之名早冠於其它蓮種。
書中所指
關於譚用之詩中的芙蓉,是指水芙蓉(蓮花),還是木芙蓉(拒霜花)呢?有人認為是指木芙蓉。如1986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中《答友人》壹詩的“芙蓉國裏盡朝暉”的“芙蓉國”註雲:“木芙蓉到處開放的地方。”新版《辭海》“芙蓉國”條也采此說。但引有譚詩上述詞句後說:“當時湖南湘江壹帶多木芙蓉,故有此稱。
也有人認為是指水芙蓉。1980年出版的《新選唐詩三百首》中譚詩“芙蓉國”註:“指今湖南省,因湘中多湖泊沼澤,盛產水芙蓉,所以稱其為‘芙蓉國’。”還有采取折中辦法的,如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所編《中國分省概況手冊·湖南省》釋“芙蓉國”,便二說並存:“據說過去在湘江流域多植有芙蓉(壹說為木芙蓉,壹說為水芙蓉,即何花),所以湖南又有‘芙蓉國’之稱。”
更多的人則認為是指水芙蓉,理由有三:1、譚用之的這兩句詩,顯然脫胎於屈原《湘君》中的:“采蓮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屈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用到水中去采山上的薜荔,到樹顛去采水中的蓮花,比喻想見湘君而不可得。這裏的芙蓉指生在水中的蓮花。譚用之兩句詩也和屈原壹樣,指陸地的薜荔和水中的蓮花。2、木芙蓉不壹定要種在水邊,而蓮花只能種在水中。譚當時是宿在湘江,看到的是水景,水中有大面積的荷花是可能的,要說水中或水邊有大面積的木芙蓉,則不合情理。3、湖南自古就有盛產蓮花的記載,其普遍程度稱之為“國”是當之無愧的,而無盛產木芙蓉花的記載。再有木芙蓉並無大用途,怎麽會大面積地種植到可以稱為“國”的程度呢?明顯地此說不合歷史實際。“芙蓉國”應該是指到處都是蓮花的地方。品種
湘蓮品種主要有湘潭寸三蓮、雜交蓮,華容蔭白花,漢壽水魚蛋,耒陽大葉帕,桃源九溪江、衡陽的烏蓮等。湘蓮之中最優者為湘潭蓮子。湘潭蓮子不僅栽培歷史悠久,而且產量高,質量優良,馳名中外,飲譽古今。尤以“寸三蓮”名聲最著。據傳,戰國時湘潭白石鋪產的蓮子和藕粉就進貢朝廷。漢、唐、宋、明、清各代都把它納為貢品。《湖南通誌·物產誌》載:“藕粉湘潭、湘鄉產,盛於他處,甲於全楚,歲以充貢。”清光緒《湘潭縣誌》載:“蓮有紅、白二種,官買者入貢。”“土貢有蓮實,產縣西楊塘。既而求者眾,土人種者,珍以自用。貢饋者買之衡陽清泉,署曰‘湘蓮’。”直至清代宣宗(道光)年間,才“聖德恭儉,悉罷四方土貢,湘蓮貢亦罷。”西楊塘即今之白石鋪,所產之蓮為有名的“寸三蓮”。去殼後三粒連起來壹寸長,故名“寸三蓮”。因湘潭蓮子品質極優,故有“湘蓮甲天下,潭蓮冠湖湘”之譽,湘潭縣被譽為“中國湘蓮之鄉”,湘潭市譽稱“蓮城”。
至隋唐時,湖南種蓮已十分普遍,而且名聲顯赫,這從當時留下的詩詞中可以看出。如唐代宋之問《秋蓮賦並序》:“向若生於瀟湘洞庭,溱有淇澳。”崔櫓《嶽陽雲夢亭看花蓮》:“似醉如慵壹水心,斜陽欲暝彩雲深。……當時為汝題詩遍,此地依前泥古吟。”從詩中可見詩人們為“湘蓮”吟詠之多。晚唐譚用之寫了壹首《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風萬裏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之句,說明當時湖南芙蓉之普遍,因而湖南有了“芙蓉國”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