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老子其人、其書
生卒年不可考,籍貫有楚國巖縣(河南鹿邑)厲鄉曲仁裏人、陳國相人、宋國相人三說。書《道德經》,帛書是《德道經》。
西漢時,黃老之學曾是統治思想,東漢時為老子建廟祭祀,三國南北朝時被奉為道教始祖,唐朝時被奉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時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學思想
道,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是至上權威,先天地而生。道生壹,壹是至等無偶,壹生二,二是陰陽二氣,二生三,三是均適狀態。三生萬物,各種各樣的東西產生出來。
這是樸素辯證法,揭示了客觀事物的對立和統壹,也包含著客觀事物的相互轉化,物極必反,調和矛盾,以不變應萬變。老子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
政治主張
主張無為而治,宣揚使民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
其他方面
兵法、陰謀
《史記》: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隱居”。
到了函谷關的時候,因關令尹喜之請求而寫下五千言《道德經》。
(二)老子以“道”為核心的本體論
(1)道的本原性與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2)道的實在性與超感官性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運動規律性
“反者道之動”之 “反” :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發生轉化;
事物的運動總是要回復到本初的狀態。
(三)老子“自然無為”的方法論
“無為”是《道德經》的壹個基本概念。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自然”。
“無為” 的方法論意義:
(1)在行動之初形成壹種冷靜的態度,“損之又損”,去掉那些幹擾的因素。
(2)在行事過程中更註意認識客觀規律,以“百姓心為心”,公正地為民辦事。
(3)保持大海的胸懷和謙卑品質,像聖人那樣,“以其病病”,不斷走向完善境界。
(四)老子“理身理國”的聖人論
老子 “自然無為”之道,目的是引導人們成為“聖人”。
老子聖人論的核心思想是塑造壹種理想人格,其中包含著“理身理國”的基本精神。
(五)關於老子哲學的缺點
陳鼓應教授認為:
(1)“返本復初”思想濃厚,“有礙於事物的先前推展”;
(2)循環論“會導致壹種退縮的態度”;
(3)忽略了“知”和“學”可以引人向上。
(4)忽略了主觀能動性。
(5)理想國是不現實的。
(6)“柔弱處下”的主張將會侵蝕人的奮發精神。
三、莊周與《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周是老學的繼承者,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
生卒年不可詳考,大約在公元前355年至前275年。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附《莊子傳》載: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慧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犀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濁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誌焉。”
今存《莊子》壹書凡三十三篇,大部分是莊周自著,壹部分為其後學整理。
特點是基本以寓言故事暗示哲理。
(1)莊子對老子“道論”的繼承與發展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
“道”無所不在: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耶?”曰:“在荑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尿溺。”(《知北遊》)
(2)莊子“萬物齊壹”與超越自我的神遊境界
天地壹指也,萬物壹馬也……道通為壹。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壹。勞神明為壹,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曰:狙公賦芋,曰朝三而幕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幕三,眾狙皆悅。名實為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
這是他物我齊同精神境界的寫照。
(3)莊子反對“獨斷”的認識論與相對主義
人的認識對象和能力是相對的,反映的是相對主義的認識方法與立場。
在當時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閱讀書目
1、《莊子?齊物論》等篇
2、王明:《論老聃》,見《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3、陳鼓應:《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見《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主要思考題
1、 從老子《道德經》的言辭可以發現他的什麽思維特點?
2、 試說明莊子是怎樣繼承老子的道論及其修養方法的。
四、儒家以仁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
(壹)、儒家思想淵源
儒家的前身“蓋出於司徒之官”。
儒家重視“道統”。其思想體系的發端與傳承脈絡就是所謂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班固《漢書?藝文誌》說: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二)、孔子生平與哲學思想
《史記?孔子世家》: “天下君子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生平事跡
從《論語》等有關文獻看,孔子善於知人善惡,且胸懷正義。據說孔子還特別喜歡音樂與詩歌。他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二)孔子“仁道”學說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
孔子“仁“學的內容:
1、親親觀念;
2、愛人思想;
3、殺身成仁;
4、利國為仁;
5、克己復禮為仁;
6、以恭、寬、信、敏、惠為要事。
(三)孔子“德政”思想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 恥。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德政”思想的表現:
1、行為規正。因為北辰居中就是“正”。
2、免除內心的惡念頭。
3、“正名分”。
4、孝是德政的路徑
(四)孔子“祭教”理念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xi)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 的大體內容有:
1、祭祀與宗法制度相聯系。
2、祭祀是通過天神的監督來控制人的行為。
3、祭祀要有心儀。
(五)孔子的天道與天命觀念
孔子遇險於“匡”: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尚“天”: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
三、從孟子到荀子:先秦儒學的弘揚
師承,《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之“受業子思之門人”。
《史記?孔子世家》謂:“伯魚生及,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
(壹)孟子及其哲學思想
(1)孟子的盡心、養氣、知天論。
(2)孟子的盡心、養氣、知天論。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
(3)孟子的性善論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仁義禮智的“四端”,它們是人與生俱來的。
通過修養擴展“四端”就可以保持人的本性善良。
(4)孟子的仁政學說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政無敵。(《梁惠王》)
孟子對梁惠王談了四件事情:
1、省刑罰,這與法治有關;
2、薄稅斂,這是屬於財政問題;
3、深耕易耨,這是屬於經濟建設;
4、文化教育,以孝悌忠信為大要。
(二)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改造
(1)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況,又稱之孫卿,趙國人,生卒年不詳。
《荀子》是我們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依據。
(2)荀子思想述要。
隆禮重法的政治思想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
性惡論
“虛壹而靜”的認識論
四、先秦儒家思想 的現代意義
首先,先秦儒家註重個人修養,對於當今社會造就理想人格是有借鑒意義的。
其次,先秦儒家主張經世致用、推崇教化,對於國民團結奮進以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來說是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