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區接受過許多印度文明因素,從阿拉伯數字到佛教、醫學等,印度向中國輸送的文明過程,正如中國之於日本,薪火相傳,人類文明的聖火就這樣壹步步傳至四面八方。我們可以做個文化傳播的類比,看看文字傳到中國大約需要多少時間。佛教產生於552 B.C.的古印度,大約2、3百年後就以民間方式傳進了中國,但中國“政府”正式請入佛教則是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總結壹下的話,就是說,這個文化傳播時間只用了大約3、5百時間就比較明顯地進入了中國。文字這樣的復雜體系,我認為幾百年的過程也是可信的。
壹般認為哈拉帕文化的繁榮期是2350 B.C-1750 B.C之間,歷5百年而突然消失。至於原因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我自己的壹個看法是,這個事件可能與大約2000 B.C.期間雅利安人從西北突進南亞次大陸有關,雅利安人的路線恰好與印度河呈“X”交叉線,生生切斷了印度河原有的文明秩序。無論如何,這兩個非常具有特色的繁榮城市突然隕落了,甚至他們的居民去了哪裏也沒人知曉,他們屬於什麽民族也不清楚。假如這股文明勢力進入中國境內有沒有可能呢?他們起碼會帶去他們的文字,從公元前18世紀(逃亡)到公元前15世紀(漢字出現)的3百年是個“合理”時間。當然,從興盛時期中間算起也可以,可以再增加2百年,這恐怕還要看來中的人數的多少。
需要說明的是,哈拉帕文字體系不是壹種特別發達完備的文字體系,我如此認為。因為那裏基本上沒有發現有長篇的文字,多是3、5個字的印璽,據說發現了2000件有文字的文物,而其中1755枚都是印章——他們全部大同小異,我經常以為我看到的是同壹個,結果從細微處發現卻是不同的印章。最長的文字是20個,而這樣的幸運發現只發生過2次,其余的都是3、5字的短銘文。因為文字都太短,而且沒有對照參考文字,以至於至今這個文字體系依然未被破譯。但這可能也正是吸引人之處,所以全世界各地都有愛好者在這上面想壹試身手,並且不斷有人聲稱完成破譯,我最近看到的壹份資料是,有人聲稱哈拉帕文字屬於字母文字,但馬上就看到有人反駁之。壹般認為印度河文字屬於表意文字logographic和音節文字syllabic,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我認為哈拉帕文字大概不是壹種如古埃及和蘇美爾那樣成熟嚴密的文字體系,而只是壹種半成品,或稱很簡約的壹種商業用文字,這從他們沒有國家就能看出這壹點,他們只是壹些商業城市而已。
在我收集到的為數不多的印度河文字中,稍微壹看我竟然發現了幾處與中國文字有密切關聯的痕跡,下面試著談幾個:
1,三星堆基本上算是壹個沒有什麽文字的文化(因為它的祭祀坑等多處在商文字完備之前),但就在幾個簡單符號中間,其中壹個極其特殊的符號竟然兩地基本壹樣的((下圖左壹.這個不典型,古代字不穩定、不規範,所以有小差異是很正常的,壹般是口沿處兩邊各有2道線,另外還有其他配號,如箭頭)。這樣的符號,我在印度河以西地區再無發現過。這個符號在印度河的意義是盛水的聖物,主要用來祭祀,引申之後的意思是“祭司”。這樣壹個文字放在宗教意味很濃的三星堆器物中間,是很般配的。除三星堆與印度河有此怪異符號外,東南亞地區也有零星發現,這實際上就構築出了壹條從三星堆到印度河的不間斷聯系路線。另外,這個符號在印度河出現有人統計為1395次,基本上可以說是第壹高頻率出現的文字,所以在三星堆那樣少的符號裏竟然有天的出現,也就不出意外了.
2,非常使我驚訝的是,與中國甲骨文中的“大”字完全壹模壹樣的符號竟然出現在印度河文明,他們兩者之間沒有絲毫差異(下圖“粹”行下第四字)。不過它在印度河發什麽音、是什麽意思我暫時還不清楚。這決非偶然。因為中國漢字裏如人形的文字都是如此相近的處理,這會牽涉到壹大批中國漢字的處理,換句話說,甲骨文時期的人形表達都多使用的是印度河的方式。再加之整體文字形態兩個體系也是壹樣的,線條類象形文字,這給我壹個重要的啟示就是,印度河文明在中國漢字的起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至於說這是因為商朝人中有印度河的移民造成的,還是早期積累,還是他們最終激發了漢字創立,還不清楚。總之,我相信印度河文明是漢字產生最近的壹個觸媒。但中國漢字不是照搬印度河文字,是“教練”與“運動員”的關系。
3,我僅只是偶爾翻閱有關資料,在同壹天還意外發現了另外壹個印度河文字在甲骨文中的可能出現,他們外形上也很接近。甲骨文主要是涉及占蔔祭祀的。大量的甲骨文用來闡述祭祀先王先以及君王配妣,其中有壹個話語格式會不斷重復,這中間出現的壹個字 (見上圖左邊第三個字),大家眾說紛紜,各位名家解釋幾乎皆異。但不知道什麽原因,羅振玉將其解釋為“赫”。島邦男否定了他的解釋,最後意見比較集中於意思為“婦”。利用印度河的壹個文字來對比解讀的話,我認為“赫”可能是有道理的,不過確實是通假字,它的真正的意思是是“荷”,“負荷”。在印度河文明中,這個字英語表示為“bearer”,就是“承擔者”的意思,壹般引申為“官員”,所謂“有負擔的公仆”是也,中間為人,手裏提了東西。中國眾多學者,有人說是“爽”或shi等,都是從形狀上推斷的。島邦男等人最終認定這個字為“婦”,可能與郭沫若的壹個被人譏笑的解釋有關;他說那看起來象是壹個人胸前長了兩只乳房狀,但最終還是接近他的說法。不過,現在的解釋是從語音上來的,說“婦”與“舞”通假,而這個字據說最初讀“舞”。而我認為無論它意思是什麽,它都有可能是從印度河(借鑒)而來的文字,(這個字接近最上面那枚印章中的最左壹字,但還不是此字)。借鑒文字無需有讀音和意義上的聯系,文字學上的相互借鑒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例證,只是取形即可。
除了以上的文字符號外,大多數我見到的“印章文字”都能在甲骨文裏找到壹樣或接近的形態(當然別以印章的形式看,要簡化為線條)。還有商朝“五祀”中的壹項,其文字至今無法定義,而那個字型接近於幾乎每個印度河印章裏出現的獨角獸嘴巴下的那個東西或符號,研究印度河文明的專家對這個總是出現的符號有5種理論,其中之壹認為是敬拜物品,我認為中國的那個祭祀儀式與此相同,意思可能為“上香”。
4,還有壹些其他因素。印度河的文字以“印章文字”著稱,而每個印章上幾乎毫無例外有壹個非牛非犀非豬的粗壯動物,多數可以看出來他們是獨角獸,所以人們又稱呼這些印章為“獨角獸印章(unicorn seals)”。中國商周時期有兩種麒麟,壹種是雙角的,看起來很溫順的樣子,那被認為是非洲的長頸鹿;中國還有壹種麒麟是獨角的,《說文解字》說:““麒,仁獸也,麋身牛尾壹角; (麟),牝麒也。”麒麟為中國傳統中的“四靈”之壹,神獸,主太平、吉祥、長壽,瑞獸也,但是它的源頭在哪裏呢?春秋時期的齊國人看到印度河印章上的獨角獸想必都會感到很眼熟,因為他們那裏盛行的壹種動物造型正是印度河那種披甲帶盔、裝飾極重的雄壯動物。再查,中國春秋時期從陜西到湖南,可以說全國都有類似獨角獸的所謂“犧尊”,伴隨著這些物品的還有許多顯眼的大象犧尊。如此相象,又只在遠東和印度河流域出現的壹種半想象類動物,我認為他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傳播關系。山東卻是商人的故鄉,齊國貴族墓檢測DNA其中有許多外來血液。這不應該是巧合。
現在人們對於印度獨角獸的研究還在繼續,不知道其意義是什麽,或許中國人可以把麒麟在中國的故事告訴那些學者就可以了,就那麽簡單,它是壹種保妳平安的瑞獸。不過,所謂獨角獸印章並非真的都是“獨角”之獸,有的是雙角的牛樣,有的則可能根本無角,只是獨角的多壹些而已,想必他們其實本來是同樣的東西,但因是壹種想象中的動物,只要大模樣相同,虔誠敬拜就行,有沒有角以及幾只角大概不那麽重要了。(中國陜西出土的“犧尊”,戰國時物品)
其實由這雄壯的“獨角獸”與商人突然興起於山東之後的繁復莊重青銅裝飾風格,我想這是否都是壹來自印度河文明的影響呢?
(中國山東齊國青銅犧尊)
5,中國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唯壹壹個具有“印章文化”的民族,這當然是壹系列“獨立起源”的謬論或狹隘的例證,已經不攻自破。這裏我想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印章可能直接與印度河的“印章文字”的繼承關系最明顯,原因是中國古代的印章多是方形,少或無圓形或滾筒,而印度河印章恰是多為中國的方版類型。
有了以上的推測,再來看印度河文明的幾個特點,幾乎都是沖著我們的意願而去。哈拉帕與摩亨佐.達羅人生活在大河上,由於早前氣候特別特別濕熱,那壹地區在大約4千年前肯定有很多連片的湖泊,他們非常善水,但避水排水也是他們生活中的必須,所以這兩個城邦以高超的城市建築格局和排水設施而著稱,中國的商周時期的排水設施似乎也特別發達,而山東齊國似乎也以此為標誌(下圖)。
印度河這兩個城市的人主要組成人員是商人,他們被稱呼為“商業天才”,他們的主要對象是兩河地區的蘇美爾人和古埃及,兩地發現有大量互相來往的商貿文字證據;這些人沒有圖謀政治國家的想法,只在商業。他們農業已很發達,制陶和冶金業特別發達,使用車輛,有目前所知道的幾乎所有常用馴化動物,並且善水能航,在印度河入海口處還建立有意在商貿的港口。文字始於2600 B.C.,目前***收集到大約500個印章文字,他們從右到左書寫。那些印章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來表示貨物所有的,另外壹些則是具有宗教或巫術意義。
在這裏我們有壹個重要的問題:比較發達的商業點壹般聯系著供需兩頭,假如我們知道這批商人的壹頭是兩河甚至古埃及的奢侈消費群,那麽另外壹頭在哪裏?印度河的地理位置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遠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至於他們到達中國的路線,我認為主要是經過昆侖山進入中國境內,但很明顯他們也不會放棄南方的水上之路,這或許是臨海的山東地區為什麽文明發達的原因之壹,但具體他們與4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還是龍山文化抑或早商結緣,就不甚清楚了。特別是山東壹些沿海城市如日照等地黑陶那麽發達,似乎都在暗示著壹條繁忙沿海水路的存在,否則山東人就沒必要在海邊設港。這條線索似乎為中國地區為什麽在商周時期有大量黑人存在也做出了解釋,因為印度南部地區壹直生活著許多黑人。
甚至我還想他們與中國地區內的彩陶文化與黑陶文化之間是壹種什麽聯系。我看到圖片上反映出來那兩個城邦至今有小山壹樣的紅陶碎片,他們那裏難道是紅陶的產地?接著在壹份錄象資料裏看到他們高質量的白陶與黑陶。可是他們為什麽在中國分為兩個相對區分的區域呢?
至於印度河流域當初的人種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達羅毗荼人,有的認為是蘇美爾人或雅利安人。我認為可能是比較混合的人群,因為遠古時期的人們本來就不太註重人種的區分。他們以達羅毗荼人為主應該是不意外的事情,就象中國當時以蒙古人種為主壹樣,兼有其他人種。達羅毗荼人膚色相對深壹些,所以他們要比中國人更黃壹些。假如這批人真的與漢字創立有關,這群人的膚色特征不由得人不讓人聯系起中國的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神話。傳說中的中國黃帝生活時間從5千年前至西周,假如他們生活在商朝邏輯上是沒有問題,而黃帝皮膚很“黃”這壹特征指明了他非白人的主要特征,“黃帝”是不是來自印度河流域呢?他是不是商朝某位皇帝呢?假如漢字確實在“盤庚”朝創立,那麽可以推斷,“盤庚”實際上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盤庚這個人物很特殊,假如說他是中國的“黃帝”是有道理的。即便按照現代人類學的說法,也可以說“中國文明”自盤庚起,因為人類學意義上的“文明”5特征之壹必須有文字。還有壹個“盤古”的說法與“盤庚”似乎也應有聯系,這些都可以留待以後討論。盤庚在位42年(?),如此之長的壹個統治期假如是壹位有為君王,他確實可以做出壹些偉大成就的。
印度河居民所操語言為何也是專家爭論不休的話題,從達羅毗荼語系中的古泰米爾語到吠陀雅利安語,還有印歐語等。不過,這些人講什麽話都不影響另外壹個語系的人借鑒使用他們的文字。語言與文字是可以分家的。不過,中國商朝期間人們講什麽語,至今是個問題,所以這方面無須多慮。
無論如何,現有的證據都已經可以說明,中國地區與消失的印度河文明確實有著密切的復雜聯系。不過很明顯漢字(甲骨文)與“印章文字”還不是完全對應的體系,因為“印章文字”只有幾百個,而甲骨文現在已經發現有4千多個了,僅從數目上也可以看出漢字要比“印章文字”發達得多。但我絲毫不懷疑漢字的創立時借鑒最重的文字體系之壹就是“印章文字”,甚至是某些流亡過來的印度河人直接參與了漢字創立,就象佛教最初的傳播實際上是直接由壹些印度僧人進入操作的壹樣。所以,倉促的結論是,中國漢字最直接的基礎就是哈拉帕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