羵羊指的是什麽?
羵羊”的出處 孔子辨“羵羊”,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大事件,很多古代典籍都有記載。 《國語·魯語下》:“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對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這是古代典籍關於“羵羊”的最早記載。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年四十二,魯昭公卒於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司馬遷將此事定於魯定公五年,即公元前505年。 《孔子家語·辨物》:“季桓子穿井,獲如玉缶,其中有羊焉。使使問孔子曰:‘吾穿井於費,而於井中得壹狗,何也?’孔子曰:‘丘之所聞者,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蝄蜽,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羵羊也。’” 孔安國將此事定於費地,即今山東費縣(註)。 此事又見《說苑·辨物》、《淮南子·汜論訓》等。 “羵羊”是什麽? 孔子給出的權威解釋是“土之怪”。翻譯成白話,就是“土中的精怪”。雖然“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但是面對井下怪物這壹活生生的事實,他也只好硬著頭皮用“怪”來解釋了。 三國魏人張揖《廣雅·釋天》說:“土神謂之羵羊。”他把“羵羊”說成是“土神”,此說只不過是“土之怪”的翻版。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壹)》說:“雨土之精,尚生羵羊。”他把“羵羊”說成“土之精”,並信手加了壹個“雨”字。 古人對“羵羊”的認識,始終沒有超出“精怪”、“神怪”、“妖怪”等迷信之說的範疇。 即使現代人,也是淺嘗輒止,對“羵羊”的認識至今仍然停留在“土之怪”這壹水平上,沒有人做進壹步的探究。 然而,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世界上並沒有什麽“精怪”。孔子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而把“羵羊”解釋為“土之怪”,情有可原;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用“土之怪”來解釋,就說不過去了。 “羵羊”到底是什麽? 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給出壹個科學、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