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北京:知識出版社,2010)
《學者的困境——論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問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不可靠的歷史——兩集雜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血腥味》(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儲安平:《觀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
清華的三個人才(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雜書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
《沒有安排的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大學的老痕跡(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逝去的歲月——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命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9)
教授年(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清華教育(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學者個人見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中國現代文學微觀研究(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7)
古今學者(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
老朋友和老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在禁錮下吶喊——1976-1989期間的中國報告文學(自費印刷,太原,1992)。
1957反右運動史料收集與評價(2007年出版)
《紅樓》雜誌研究(《南方文學》2007年第1期)
胡適的思想批判及胡適思想批判的參考資料(《開放時代》2006年第6期)
《朝霞》雜誌研究(《南方文學》2006年第4期)
1949後知識精英與國家的關系——從院士到教員(《開放時報》2005年第6期)
1949前相對論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21世紀,香港,2005年6月)。
壹份檔案在中山艦事件研究中的運用——從《蘇聯陰謀文件匯編》版本談起(人文論壇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思想改造運動的起源及其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近代中國的制度與文化》,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香港)。
1949之前全國大學校長與政府的關系(《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10期)《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國的起源》(憲政中國,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延安知識分子在新意識形態建立中的作用(北京大學中國國學中心,《中國研究》第7期,2001)
1949-1976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和其他階級的自殺(《當代中國研究》第4期,2001,美國)。)
回到傅斯年(二十壹世紀,2000年第10號)
從小學課本看中國兩黨的教育思想(21世紀,第1999期,第10期)
奎哥——中國現代學術團體的雛形(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1998)
林熙玲與學生右派(21世紀,4月1997)。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知識分子的形成與衰落(21世紀1996,65438+2月)
政治與學術之間——羅隆基的命運(21世紀第65438期+0995年6月)。
中國文化中的寡母照顧孤兒現象(《21世紀》第65438期+0994年8月)。
觀察作家的命運(21世紀,第1993期,第10期)
大學人文(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2004)
大學人文課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胡適還是魯迅》(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
大學人文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儲安平——壹條憂郁的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羅隆基——我的被捕過程與怨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追億儲安平(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思想的時代(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
1949以前外省學者寫的《舊時代——山西》(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