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印刷的問題?

有關印刷的問題?

古代印刷術由我國發明,而且逐步有所改進,並傳播到亞歐許多國家,得到世界各國的公認,而近代印刷技術卻又是從西方輸入的。這不能不是壹件遺憾的事。

在近代印刷技術上,德國人谷登堡(J.Gutenberg)是作出了貢獻的。15世紀30~40年代,谷登堡從事活字印刷的研究,並使用壓印機原理制成木質印刷機械代替手工印刷,1450年前後用所制活字字模澆鑄鉛合金活字,為鉛活字印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456年用鉛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聖經》等書。谷登堡的主要貢獻為:第壹,他以字母為活字,適合拼音文字的需要;第二,使用了壹種簡單的印書機,為印刷機械化開創了道路;第三,創造的金屬字模使活字規格受到嚴格的控制,更便於排版。

1457年德國印刷的《梅因茲聖詩篇》是第壹中記載有印工、出版年份、出版地以及紅藍色的大寫首字母(initial capital)。15世紀的歐洲人,正熱烈地追求新的知識,對書籍的需要量們大,活字印刷能大大加快出書速度,因而受到歡迎。活字印刷在146s~1487年之間,由德國先後傳播到意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波蘭、西班牙、英國、瑞典、挪威、葡萄牙等歐洲各國’1539年傳人墨西哥,1561年又傳入印度果阿。16、17世紀,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機器制造技術的發展,為印刷的機械化創造了條件。而我國當時正值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印刷技術當然也得不到發展。

16世紀以後,西方侵略勢力逐步侵入我國。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侵入,近代印刷技術傳入中國,對我國印刷事業發生了影響。凸版印刷傳入最早、其後是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傳人較晚。

壹、凸版印刷方面

1807年,鉛活字印刷技術開始傳入中國,當時英國人馬禮遜(R·Morrison)來中國傳教。需要刊印中文《聖經》.於是努力進行中國印刷技術的改革,他秘密雇人刻制漢字字模自行鑄造,被我國地方政府禁止,1814年馬禮遜收兩名中國教徒,並派助手到馬六甲(今馬來西亞)開設印刷廠,至1819年第壹次印成了壹部漢字的《新舊約中文聖經》,這是最早用漢字鉛活字印刷的書,從此開始,中文書報就有用鉛活字印刷的了。

1844年,美國長老會在澳門開設花華聖經書房,該書房184s年遷寧波,改名美華書館,主持人姜別利(w.Gamble)始創電鑄漢字字模,用黃楊木刻成陽文字,鍍制紫銅陰模,鑲入黃鋼殼內,於是雕刻工大減,並制成極小的字模,便於改進漢活字的規格,按點數制標準,定出漢字大小七種標準,與西文鉛字大小配套,便可進行中、西大混排。

由於漢字很多,排字架上揀字困難,所以姜別利1860年又對漢字排字架進行了改革。首先對漢字在書籍中使用頻度進行分類,他統計了28本書,***l10萬字,發現使用1萬次以上的字僅13個,使用1千次以上的有224個,重復使用不過25次的,僅3715個字,根據抽樣統計,他將漢字分為常用字、備用字、罕用字三大類,依《 康熙字典》部首編排。

我國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知識分子,要求維新變法,接納西方文化,提倡新學,辦報紙期刊,印教科書,而回收印刷技術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便引進新式印刷機械。1865年,清政府官辦的上海江南制造局印書處,大量譯印西方科技書籍,除用鉛字排版外,還試制照像銅鋅版。1872年,在上海由英國商人創辦《申報》,後歸中國人自辦,成為全國有名的壹張報紙。1897年創辦了商務印書館,這些印刷機構在發展我國印刷技術方面有不少貢獻。

1909年,商務印書館對姜別利的漢字排字架又作了改進,因姜別利的字架是適應排聖經的,對排印報紙、教科書並不適合,經商務印書館的改進後,更適合於排印書版了。

1838年,美國制造了鑄字機(caster),後經不斷改進,逐步成為自動鑄字機(automatictype caster)。1913年,商務印書館使用了自動鑄字機,每臺可日鑄15000字,出爐後即可使用,不用再加工修正,比舊式鑄字爐方便得多。

19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國發明各種鑄排機(composing machine),並能實用化。1925年,我國曾根據西文鑄排機的原理,研制過漢字鑄排機。在1936年,柳溥慶、陳宏閣二人所應用照像原理設計制造排字機,其結構精巧,能排各種大小的文字,還有隸書及美術字字模,適合排書刊雜誌,當時因抗日戰爭,未能得到推廣。當時僅比日本石井茂吉、森澤信夫制成日文照像排字機晚不到10年。

1829年法國人傑諾發明了紙型(paper mattix),用紙型澆鑄鉛版,並可澆鑄十幾次而不損壞,保存時可不再保存沈重的鉛版,僅保存紙型即可。19世紀90年代,我國上海開始使用紙型,商務印書館於1920年購買的新式制級型機,比舊制紙型法手續簡便,縮短工時,使用於報紙印刷更為優越。

1851年,在英國首先發明了濕板照像法(wet-plate photography),1845年,英國又制成了重鉻酸鹽和膠組成的感光液,因此,就可以用照像方法及鉻膠在鋼板和鋅板上制作印版,稱為照像銅鋅版,1882年,德國又創造了照修網屏,可進行加網照像。我國最早應用照像制版是在上海土山灣印刷所,1900年開始試驗,到1901年獲得成功。彩色銅版印刷,我國開始於1910年左右,商務印書館在改良照像銅鋅版時,試制三色版,得到很好效果,當時網目角度依靠旋轉原稿角度來解決,到1920年才改用圓網屏來改變合色網目角度。

在凸版印刷機方面,在19世紀40年代,50年代就先後在法國和美國制造出書版輪轉印刷機、報紙用單張紙輪轉機。最初輸入我國的是手輸機、手工上墨,日產幾百張,1872年,上海申報館引進手搖輪轉機,每小時可印幾百張,至1911年又引進雙色輪轉機,每小時可印2000張,在此期間,主要依賴進口各種印刷機,滿足印刷的需要。

二、平版印刷方面

1796年,德國人阿羅斯·塞內費爾德(Alois·Senefelder)發明石印術。我國最早出現的石印出版物為麥都思1838年在廣州編輯的《各國消息》。1876年,上海土山灣印刷所開始用石印術,僅限於印天主教的宣傳品、唱經等,首先采用石印書籍的是上海點石齋石印書局,印有《聖諭詳解》壹書,後又翻印古書,如《康熙字典》等。之後用石印出版《點石齋畫報》,是我國出版最早的畫報。

1904年文明書店開始辦彩色石印,印刷圖畫,印刷品能反映出色彩的明暗、深淺,類似實物。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用直接照像石印法,以陰像底版直接制在鋅板上,生產快,產品好,彩色照像石印,最早也是商務印書館采用的。1920年開始采用三色照像加網屏的原理,曬版到鋅板上,使用膠版印刷機,能用少數幾塊印版,印出多色彩圖,它比彩色石印快而精細。在此期間,還引進了珂羅版設備和技術,進行珂羅版印刷。

膠印機發明於1900年,我國於1915年由商務印書館引進,1921年又引進雙色膠印機。

三、凹版印刷方面

我國的雕刻銅版印刷技術,是向意大利和美國學習的。意大利人將技術傳授給日本人,日本有名的雕刻師都是意大利雕刻師之學生,我國有人在日本印刷地圖,了解到有雕刻銅版的方法,從而學習了雕刻銅版印刷法,以後在上海的江海關印務處就開始有雕刻銅版印刷的印花。1908年,我國財政部印刷局聘請美國凹版技師用萬能雕刻機等刻印有價證券,為我國唯壹印刷鈔票的印刷局,並培養了壹批從事雕刻凹版的人員。

照像凹版(影寫板)在1890年左右發明,1917年傳入我國,英美煙草公司在上海用照像凹版印刷。1923年,商務印書館聘請德國技師傳授照像凹版法,印刷雜誌的插圖、風景名畫等。1924年,上海英美煙草公司印刷廠又派人到荷蘭學習彩色影寫版印刷。

在西方現代印刷技術傳入中國以後,在印刷技術方面,由於我國人民勤勞、勇敢和具有聰明才智,所以能做到外國有的技術,我國也能掌握,並不比外團人差。在印刷機械和紙類、油墨等材料方面,曾主要依靠進口,後來逐步由印刷機的修理部擴充為機器制造部,制造鉛印機、圓盤機、鑄字機、石印機、曬版機、訂書機、切紙機等,使印刷機的進口數額有所下降;因印刷技術的改變,原生產的毛邊紙、連史紙等就不能再適應印刷要求,便依賴進口紙張,為減少紙張的進口,1884年,上海華章造紙廠投產,以後又有上海龍章造織廠、武昌白沙洲造紙廠籌投產,但規模都較小,生產有光紙、道林紙、白報紙、圖畫紙、牛皮紙等;1910年,中國人自營的第壹家油墨廠——上海中原油墨廠建立,它專門生產印書黑墨,1915年上海中國油墨廠生產出了彩色油墨,但此時的顏料、連結料大部分仍依靠進口。

印刷業的人才培養長期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沒有專門以學校方式進行教育的。最早用學校方式培養印刷技術人才的,是清政府於光緒三十年(19D4年)軍咨府所屬的京師陸軍測繪學堂開設的制版印刷班。最早的正規印刷學校是1933年3月創辦的私立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它分為初級職業班和高級職業班兩種。以後又發展了壹些有印刷方面班級的學校。印刷學術團體也隨印刷技術的發展和學校的創辦而出現。壹些主要印刷單位的印刷界人士在1935年於上海組織成立中國印刷學會,宗旨是”研究印刷技術,探討印刷理論,提倡印刷教育,促進中國印刷技術之進步”,出版會刊《中國印刷》。1937年後因抗日戰爭暴發,學會停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