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的別稱。隸書自篆書演化而來,相傳為秦程邈所創,稱漢隸,又稱古隸;楷書自漢隸演化而來,相傳為三國魏鐘繇所創,稱今隸。
正書由漢隸發展演變而成,在唐代仍把正書沿稱為“隸書”。如《唐六典》載:“校書郎正字,掌讎
校典籍,刊正文字。其體有五:……五曰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隸書”即指當時通用的正書。
為區別於漢魏時代通用的隸書,又別稱正書為“今隸”。明代李贄《疑耀》稱:“唐以後之楷書稱為今隸,因謂漢隸為古隸。”陸深《書輯》所稱”鐘王變體,謂之今隸”,則又泛指魏晉以來之楷書而言。
隸書起源於秦朝,盛行於東漢時期。故又稱“漢隸”。
壹、簡介:隸書,亦稱漢隸 ,是漢字中常見的壹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壹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二、定義:關於隸書的定義,近人吳伯陶先生壹篇:《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的文章中說道:“可以用這個字的本義來作解釋。
〈說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附著’,〈後漢書·馮異傳〉則訓為‘屬’,這壹意義到今天還在使用,現代漢語中就有‘隸屬’壹詞。〈晉書·衛恒傳〉、〈說文解字序〉及段註,也都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小篆的壹種輔助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