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籍貫壹詞的由來

籍貫壹詞的由來

詞源源於古代,指壹個人的家庭對朝廷承擔的徭役種類,即所從事的職業,如“鹽戶”(煮鹽供朝廷食用)、“軍戶”等。穆蘭家是北魏《木蘭詩》詩中的軍事世家,所以“昨日見軍帖,可汗令兵多,兵書十二卷,每卷皆有主名。”同壹家政服務中的所有住戶都被匯編成冊。關是指壹個人的出生地,如“湘關”、“李灌”。《隋書·經籍誌》“無經驗者,不喜漳縣編戶者,謂之遊子。”白居易《信豐折臂翁》詩:“翁雲觀屬信豐郡,生而不戰。”籍貫組合是指壹個人的出生地(籍貫)和家庭徭役式的登記文書(國籍)。《舒威十二王傳》和《牧婧》:“我太激動了,我的兄弟遠在天邊,...我調到冀州做刺史。遠遠望去,胡仙無籍貫,分不清善惡,叫他做個筆錄。”胡人不是沒有出生地,而是沒有戶口。《舒威宦官傳》:“榮石生於軍中,……”即編於軍中。從魏晉開始,國家加強了對籍貫的控制,以避免徭役和賦稅的流失。《舒威史·貨殖》:“自古以來,各州戶口不實。”指出當時本土的漏洞。有人認為,在現代國家,壹個人的祖籍或出生地不應該對他的入學、就業甚至酒店住宿有任何影響。而且,籍貫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壹個世代生活在壹個地方的農耕經濟,在現代其含義是模糊的。各種登記表中,籍貫壹欄都要去掉。在香港,自1997回歸中國後,學校系統不再要求學生填寫出生地,只填寫出生地。在臺灣省省,以前戶籍上有籍貫,但這幾年已經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