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說:青丘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北山經)大意:青丘山中有壹種野獸,形狀像壹只狐貍,長著九條尾巴,叫聲如同嬰兒啼哭。這種野獸能吃人。但這種九尾狐的肉,能避除南方流行的蠱毒。
《山海經》記載了青丘與九尾狐,九尾狐簡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征王者興,在很多的古籍中被提及。有學者認為《山海經》“青丘國”及“九尾狐”形象出於“東方青龍”中的“尾宿”,因“尾有九星”;禹在治水之時遇“塗山氏女”與“九尾白狐”的傳說,是禹“治水”始於“箕尾”之間的曲折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