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邾國繹和句繹因年代久遠,歷史缺乏詳細的記載,其地理位置為人們所迷惑。在未有地下文物出土證明前,只有按先秦典籍所記載的當時人們活動軌跡來確定其位置。
據《春秋》記載: “公伐邾,取訾婁。秋,公子遂帥師伐邾。” 和《左傳,三十三年》“ 公伐邾,取訾婁,以報升陘之役。邾人不備。秋,襄仲復伐邾。 ”
魯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夏,魯僖公為報十三年前升陘壹戰的恥辱,趁邾國的庇護國稱霸諸侯的晉文公去世之際,出兵入侵邾國。
據出土的地下文物考證,邾國都城訾婁當在現鄒城市東南的鳳凰嶺前蓮青山後的大律村壹帶。當時邾人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遭到突然襲擊,驚慌失措之間撤出訾婁。他們最好的退卻路線就是跨越蓮青山西面的山口和東面的五徑口才能脫險。扼守住這兩道天險,方能重整旗鼓部屬反擊。
蓮青山西有高橛子山,是蓮青山山麓主峰。峰下是壹道山口,今人稱口子,是壹天然險隘。口子上仍有‘葫蘆頭’,‘攔馬圈’等名稱。‘葫蘆頭’是稍高於口子處壹座小山峰,據說在上面可觀看山前山後的情況進行指揮戰鬥。‘攔馬圈’是騎兵的存馬圈。當然這些名稱不壹定是當年所命名,但由這些名稱可見這裏是用兵據守的險要之處。距這山口向東不遠就是南北要道五徑口,此處險峻可說是‘壹夫擋關,萬夫莫開,’乃是兵家必爭之地。
當時邾國諸侯是邾文公。春秋時期,諸侯國有五個級別:公、侯、伯、子、男。周封邾國為子爵,國主為邾子。邾文公是很有作為的壹國之主,他帶領他的臣民及士兵,沖出魯國軍事包圍,跨過山口,駐軍於蓮青山前安上及夏莊壹帶。另壹部分越過五徑口,駐紮在蓮青山前上戶主村壹帶,大概為形成犄角之勢,互相策應,故兵力未合於壹處。邾文公命令軍民修築防禦工事,並調集各路兵馬,穩住大局。當然,也有可能向同姓的兄弟小邾國求援。小邾國北鄰是邾國,也是小邾國防止魯軍侵入壹大屏障。‘假途滅虢’之計剛發生28年,‘唇亡齒寒’的道理震驚各國諸侯,小邾國無論在道義和形勢上都得申出援手,對這老大哥和北方的屏障給予物質和人力的幫助。
魯國怕邾國卷土重來,奪回訾婁。壹月後,開始了又壹次戰爭。“ 秋,襄仲復伐邾 。”魯國的襄仲又帶兵再 壹次攻打邾國。這位襄仲是魯莊公之子,又稱‘東門遂’,‘東門襄仲’,‘仲遂’,更多稱為‘公子遂’,是當時魯國的軍事家和外交家,官居為卿。多次率軍伐杞、邾等小國,先後代表魯君到齊、晉、宋等國進行外交活動,還曾代表魯君赴雒戎結盟,改善和密切了魯戎關系。
因蓮青山麓兩道關卡被邾軍扼守,這位公子遂,也就是襄仲,只有帶兵繞路而來。邾國軍隊以蓮青山山麓為依托,在現在的東郭鎮北部安上村、夏莊村和上戶主村壹帶展開了頑強的戰鬥。這兩處前面是平原,可驅馳戰車撕殺,形成陣地戰。發揮當時的大規模的車戰優勢。向後是慢山坡,戰車有路可循,又可憑高據險,築壘退守,保存實力,休息再戰。
魯軍在此苦戰多日,雖沒有取得大的進展。但也達到消耗邾國軍力的目的。更最重要的是魯僖公得急病死於‘ 小寢 ’。在這權利更換之際,襄仲只有匆匆而撤軍。
這個天賜的機會,給邾文公最大的喘息,他壹方面調動軍隊固守,以防再戰,壹方面安撫民心。祭祀天地祖宗,保佑宗祀長存,國泰民安。並將這兩處軍事堡壘及這軍事區域命名為‘繹’。為什麽名為‘繹’,是大有講究。‘繹’字義意在春秋時期有多種解釋,大都寓有吉祥之意:
壹,《詩經·魯頌》第壹篇:“ 以車繹繹 ”,傳為“ 善走也 。”根據這個‘繹’的義意,可理解這壹次是妥善的軍事轉移。
二,《周禮·春官》:“ 龜人掌六龜之屬,地龜曰繹屬 。”這繹字是用龜占蔔以定吉兇;《左傳·宣八年》:“ 壬午猶繹 。”註“ 繹,又祭,陳昨日之禮,所以賓屍 。(屍,當主字講)。根據其意有邾文公在此曾占蔔預測並祭祀天地祖宗。
三,《詩經·大雅·江漢》:“赫赫業業,有嚴天子。王舒保作,匪紹匪遊,徐方繹騷。”按《詩集傳》朱熹是這樣註解的“赫赫,顯也。業業,大也。嚴,威也。天子自將其威可畏也。王舒保作,未詳其義。或曰舒徐保安作行也。言王師舒徐而安行也。紹,糾緊也。遊,遨遊也。繹,聯絡也。”這個‘繹’可理解王師是安安穩穩的來到這裏,駐陛於此,能夠聯絡四面八方,國域通暢。
四,又箋:“ 繹,當作驛 。”《玉篇》:也說“ 繹,大也,又與驛同 。”這個‘繹’的意思是與驛同,有駐紮並有大的意思,可理解作為王宮駐地,而且是很大的方域。
由上看,春秋時代人們對‘繹’含意的理解,將這兩處堡壘及這軍事區域取名為‘繹’是屬合當時發生的情況及邾文公與士卿大夫的心理境遇。
邾文公在這裏住了多長時間不能肯定,由各方面的因素來看,決不是當時被襄仲打跑的:
其壹,《左傳》說:“秋,襄仲復伐邾。”也就是說到了秋天,襄仲又壹次對邾國出兵,對於戰況壹字未提。襄仲雖消耗了邾國軍隊,但自身也有損耗,用最保守的說法,只能是兩家打了個平手。
其二,在這次大戰之後,而又丟掉了國都,邾文公當務之急需要做壹些安穩民心的事情,不能慌裏慌張地再壹次撤退。觀察當時的情況也不需急於撤退。
其三,要對當前局勢進行全面評估和考量,做出去留的方略。
壹切就續後,經各方面商議,還是遷到七十多公裏的‘瑕’地去(靠近濟寧)。其理由大約也是三項:
壹,國都訾婁被魯國占領,成為敵國的壹個軍事重鎮,壹山之隔,難以預防突襲。(因魯邾兩國實力相比,邾國已無法再奪回訾婁)。
二,瑕地土地平坦肥沃,便於征調糧草,以圖休養生息。
三,更重要的是當時同宋國關系較好,瑕距宋國很近,有所依靠。
於是邾文公帶著他的衛隊及士卿大夫遷都於瑕地。由各方面看,邾文公的衛隊及大臣在這繹地駐紮最少壹兩年以上,或許更長。因在這國難之際,壹時難以部屬妥善。
因上敘原因,這裏也失去建都的機會。兩處軍事保壘淪為邑是邾文公遷瑕後的事。為區別兩處‘繹’地,另壹駐地‘繹’前加壹‘句’字,為‘句繹’。
繹和句繹不會很大,大概比《論語》中孔夫子說的:“十室之邑”,會大得許多。因時間的推移,在自身的發展中又更換了名稱。這個曾經是國王駐地的繹,逐步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以至泯滅無聞。
魏晉時期的大儒,以耽思經籍,博學多通著稱的杜預,在註解《春秋左傳》時就弄不清繹在什麽地方了。他在“ 邾文公蔔遷於繹 。”條下,只簡單籠統地寫到“ 繹,邾邑,魯國鄒縣北有繹山。 ”再到了唐代,孔穎達給《春秋左傳正義》作〖疏〗時,就延申了杜預的註解:“ 正義曰:邾都本在鄒縣,鄒縣北有繹山,徙都於彼山傍。山傍當有舊邑,故曰繹,邾邑也。邾既遷都於此,境內別有繹邑。 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他又引證, 宣十年,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取彼之別邑,不取邾之國都也。 這也是非常正確。 但邾是小國,彼繹邑亦取繹山為名,應近邾之都耳。 ”孔穎達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想當然地說:“彼繹邑亦取繹山為名。”認為是繹邑名稱是據繹山所起。所以“邾是小國,應近邾之都”。小國之內,遠近是相對的,給人留下很大的空間和不確定性。由現在對邾都的挖掘考察,邾都在嶧山前紀王城壹帶,距安上村、夏莊村有三十公裏,可以說不近,但也可以說不遠。再之當時的繹是以戰爭區域來描述的,也可能包括繹山壹帶。所以孔穎達覺得邾婁是小國,整個國境都不大,就是遠也遠不了哪裏。
再看孔穎達所引魯宣公十年的又壹次事件,“ 秋,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 ”。這壹軍事事件發生於魯軍占領訾婁和襄仲復伐邾已隔二十八年。 這位公孫歸父,就是前面“ 復伐邾 ”襄仲的兒子,他也同父親壹樣,時常領兵進攻別國,在魯國也是獨當壹面的將軍。當年父親用兵此地時,對象是邾國主力部隊,可以說是頃國之兵。又因魯僖公病逝,沒有攻下繹。這壹次兒子順利完成了父親的遺誌。整個戰況看公孫歸父很輕松的就把繹攻下,如果繹就在繹都附近,邾國會馬上派來援軍。而且公孫歸父占領了繹,也會很快闊大戰果,圍攻邾國首都繹都,不可能給邾國喘息的機會,這是壹般戰爭常識,但看不到有關這方面的信息。更看不到邾國首都有兵臨城下的反映。故此所以說‘繹邑’離‘繹都’是比較遠的。
我們再舉壹例更能說明問題。又過了四十五年,到了邾隱公時代,據 《經》 記載(《春秋》孔子撰) “ 秋,公伐邾,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來。” 也就是魯僖公七年八月十壹日,魯軍攻進邾都,捉住邾隱公益(益,邾隱公名)回到魯國。 《傳》 (即《左傳》)說得更為詳細: “秋,伐邾,及範門,猶聞鐘聲。大夫諫,不聽。茅成子請告於吳,不許,曰:”魯擊柝聞於邾,吳二千裏,不三月不至,何及於我?且國內豈不足?”成子以茅叛,師遂入邾,處其公宮。眾師晝掠,邾眾保於繹。” 詳細的記載了這次戰爭前後經過:秋天,魯軍攻打邾國,到了名為範門的城門,已能聽見邾國鐘鼓之聲。大臣們勸諫,邾隱公不聽。茅成子請求向吳國求援,邾隱公說:‘魯國敲打梆子,邾國都能聽到聲響,吳國遠在兩千多裏外,沒有三個月時間無法趕來,哪能幫我們呢?況且,我們自己的力量不足夠抗禦敵軍麽?成子帶著茅地叛變,魯軍攻進邾都,住進邾隱公宮殿。各路魯軍白晝搶掠,邾國民眾在繹地防守。這個‘繹’,壹些學者認為是繹山。國都被占領,魯軍燒殺搶劫,邾都的百姓退往繹山,據高臨下進行抵抗,這是對的。當時的嶧山也寫作繹,如詩經《魯頌·泮水》 “保有鳧繹” 朱熹就註解為 “鳧、繹,二山名” 。 《春秋左氏傳集解》也說“魯國鄒縣北有繹山。”很明顯這同前面的公孫歸父伐邾取繹不是壹個地方。
根據當年邾國被侵,丟失國都訾婁,所撤退的路線看,繹(邑)就在安上村與夏莊村壹帶。又因繹都、繹山、繹邑、繹地(地區),互相交差。根據《春秋》和《左傳》對這些地名統統記載為壹個繹字,日久年遠,使人難以分辯。安上村及夏莊壹帶繹的具體位置慢慢地在人們記憶中湮沒,成為難考其詳的地名,是可以理解。
再說,人們習慣地稱為‘邾都三遷’,大都說得模模糊糊,不得其詳,應當是: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之後,封晏安後人挾於邾,挾為邾婁開國始祖,建都訾婁。二百年後,魯僖公三十三年伐邾(前627年)被迫放棄國都訾婁,遷往繹,(現在夏莊、安上壹帶)。為第壹遷;大約壹兩年後又遷到瑕(現在濟寧壹帶)為第二遷;魯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蔔遷於繹。’(指當時的繹山,或繹地區。)為第三遷。因其中有兩個繹,再加上繹都、繹山,更增加了識別的難度,所以就分辯不清楚,使人不得要領。不厘清這三個繹,三遷的順序就說不明白。
再說句繹。國都訾婁被魯軍占領,人們在驚慌之間由蓮青山左右兩個山口向南撤退,邾文公帶人馬從高橛子山下口子撤到安上村壹帶。另壹路人馬從蓮青山左面‘五徑口’,向南撤到上戶主村壹帶。當然還有戰車輜重及壹些遊兵散勇從別的方向撤退,陸續都到上戶主村及安上村壹帶匯集歸建。從整個戰局和地理情況分析,到了秋天,襄仲再壹次伐邾,上戶主村壹帶成了主要戰場。因上戶主村是蓮青山山腳末端,所謂‘蓮青之陽’。向前是壹馬平川的平原地帶。右面是通往安上村的川口,左面是通向五徑口的川口。是扼守魯軍進攻邾文公駐地的咽喉之要地。可以說上戶主村壹路邾軍承受著重大壓力,對戰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壹個多月的準備,邾文公在全國調集兵力、物力,主要部屬在自己駐紮之地安上村前數公裏的川口上戶主村壹線。襄仲帶領魯國軍隊壹路奔來,在此遭到邾軍的截擊,展開大規模的陣地戰。邾國實力雖不如魯國,邾文公也是個有作為的國君。也有打敗魯國的歷史。真是戰車轔轔,旌旗獵獵,鼓聲震地,號響驚天,戰馬馳騁嘶嗚,刀劍相交叮當。士兵奮勇撕殺,邾軍展開了頑強的保衛戰爭。
這壹帶地勢開闊,山河相連,在那冷兵器時代,無論車戰、騎戰、步戰。這裏都是最適合防守和進攻的地方,為保衛邾文公及其士卿大夫衛隊做出了最大貢獻。也不知拼殺了多少回合,雙雙的精銳壹天天減少。忽然,魯僖公病死,襄仲也趁勢卷旗而退。
這壹軍事駐地和戰場,當時也稱為繹。為了區分,在前面冠了個‘句’字。音gou,也只是在發音時帶出的口音,在此沒有切實義意。
這個句繹同繹壹樣,在多年的發展變遷中,由於它的復雜性,使壹些碩儒大賢,對《春秋》進行註釋疏證時,也找不清它的方位所在。請看: 《經》“二年,春,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取 漷東田及沂西田。癸巳,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及邾子盟於句繹。”
《傳》“二年,春,伐邾將伐絞,邾人愛其土,故賂以 漷沂之田而受盟 ”
晉,杜預,註 “句繹,邾地,取邑,盟以要之。○句,古侯反。繹音亦。要,以遙反。” 唐,孔穎達作〖疏〗 “既取其田,慮後悔競,故***盟以要之。” 魯國得到邾國的土地,怕邾國反悔,故在句繹簽訂壹份盟約。孔穎達又〖疏〗 “伐邾,邾人愛其土,賂以漷、沂之田而受盟。被告伐受盟則在邾地,猶若成二年楚人伐我師於蜀,公於楚公子嬰齊盟於蜀之類是也。猶齊魯汶陽之田;莒魯爭鄆之事,壹彼壹此,豈有常乎?而劉玄以句繹為小邾地而規杜,非也。”孔穎達再壹次強調:魯國要攻打邾國,邾國願把漷東沂西田割讓給魯國,所以結盟應該在邾地。如以前楚人攻打我軍於蜀,魯公於楚公子嬰齊盟於蜀壹樣。還有魯國汶陽之田,莒魯爭鄆之事件,那時同現在是壹樣的,(在各自國境內立盟)這都是常規罷了。孔穎達舉此三例,再壹次肯定了句繹是邾地。
我們更應重視左丘明在給《春秋》作《傳》說的: “伐邾將伐絞。”
當時是這種情況,魯國三家進攻邾國。大軍壓境,揚言要進攻邾國絞邑。邾國無奈答復以土地換和平,願把漷東沂西的邾國領土,割讓給魯國。邾國的漷東沂西之田,為魯國多年所覬覦,現在不費壹兵壹卒既可得到,可以說如願以嘗,當然滿意。所以要訂份盟約,免得邾國反悔,因此就會盟於句繹。
好在《經》和《傳》裏提到三個地名。
壹,漷東沂西田。
(漷水發源於臨沂市平邑縣嶽山與羊角山之間的界河溝,西南流經鄒城東部、山亭、滕州,在微山縣留莊鎮沙堤村入湖。)
漷水流經的鄒城東部及山亭這壹河段,既是漷東沂西田的位置。
二,絞 (滕州市北,東郭鎮壹帶。)
三,句繹 (上戶主村壹帶。)
再加上會盟人的出發地址:
四, 訾婁 ,(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兩位來自魯國軍事重鎮訾婁,此時可能改名為陬。蓮青山後大律村壹帶)
五, 繹都 (邾隱公出發地址,在嶧山,紀王城壹帶。)
由上五個地址方位就可明白的的看到:
訾婁、繹都、漷東沂西田正是北、西、東壹個距離相等的三角形。句繹(上戶主村壹帶)正處在這三角形的南線中間。由此再向南不遠就是魯軍聲稱將要進攻的絞地。(東郭鎮壹帶)
從地理位置看,這壹次會盟,是在訾婁、繹都、漷東沂西、絞邑這個棱形四方形內,句繹(上戶主村壹帶)位置在偏南靠近中心。是最合適,最理想,雙雙都能接受的最佳盟地。句繹位置在上戶主村壹帶是不容置疑。
句繹會盟後十二年,句繹又發生了壹件巨大的變故。也使句繹地理位置陷入更大的爭議。
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秋左傳正義》 《經》“小邾射以句繹來奔。”
其意是:小邾國壹名叫射的人,帶著句繹,叛逃魯國。
杜預註 “射,小邾大夫,句繹,地名。” ,小邾國大夫怎麽能帶著句繹投降魯國?有的說句繹是小邾國領土;有的說句繹靠近小邾國;還有說“ 邾與小邾,國境相近,句繹所屬,亦無定準。 ”這些解釋都不能成立。因為句繹不是物品,不能打包獻給魯國。決不會把邾國最南方的土地,帶到最北方的魯國去。只有句繹在邾國北方邊境,才能合乎情理。
事實是句繹在上戶主村壹帶,距扼守北方敵國入侵的五徑口天險不足四公裏。五徑口既是邊境,也屬於句繹管轄,小邾射在這裏才是最容易納土叛降的地方。
至於,小邾國的大夫為什麽能帶著邾國的領土投降魯國。歷來學者認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簡略而又嚴謹。這問題當然會有他的原因,原因的蛛絲馬跡,不是這篇小文所探討的問題,恕不贅述。
綜觀以上所述分析,古籍記載的人物、事件、動態,發生的前因後果及文理脈絡,由各項證明,邾國的繹(邑)就在滕州市東郭鎮安上村及夏莊村壹帶。句繹位置在上戶主村壹帶。
二0壹九年十二月八日初稿
當時邾國形勢圖
壹,魯僖公三十三年,魯國偷襲邾國,邾文公帶人馬自訾婁(圖中1,現在的大律村)撤退過口子到繹(圖中二,現在夏莊,安上村)。
二,魯三十三年秋,公子遂率兵又伐邾國,邾國軍民為保衛邾文公及國家最高機關繹地(圖中2),在(圖中3句繹在上戶主壹帶)開展了頑強激烈的衛國戰爭。
三,稍後邾文公自繹(圖中2)遷都瑕(圖中6)。
四,魯文公十三年‘朱文公蔔遷於繹’,是自(圖中6瑕遷至圖中5嶧山)。
五,魯伐邾將伐絞(圖中4),邾賂漷東沂西田(圖中7),會盟名繹(圖中3)。魯國叔孫州仇等代表從訾婁現更名陬出發(圖中1)。邾國代表從繹都出發(圖中5)。
六,魯哀公十四年,小邾益以句繹(圖中3)投降魯國,是最容易出逃的地方。
參考文章:/s/blog_63a85a490102vx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