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每年九月中(西歷10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即將凝結成霜,寒意愈盛,故名。寒露也代表深秋的到來,氣候由涼爽逐漸轉入寒冷下雪。
寒露過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氣溫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原因,氣溫下降日期或有所推遲。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裏霜鋪,與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擴展資料:
風俗
九月節,寒露、霜降、重陽到。最美夕陽紅,過去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四大祭祖節日,嶺南部分地方流行重陽 “拜太公山”,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祭祖掃墓的日子。《呂氏春秋·季秋紀》有收錄“九月豐收之時要求祭天地、祭祖以謝恩賜”。
此外亦有季秋時節拜祭火神的風俗。古人紀元通用幹支,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正月建寅,第九個月為戌月,戌為火庫,戌月火入庫。戌在位西北方處《洛書》乾卦之內。季秋戌月“大火”(心宿二)隨蒼龍群星前面的幾個星宿在西偏北方位隱退潛入於地面。《易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在傳統文化中,季秋“大火”退隱,處在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乃吉象。季秋時節,“大火”(心宿二)退隱,因此人們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登高“辭青”也是季秋九月風俗之壹,季秋九月天氣漸涼,草木開始雕零,登山“辭青”與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節氣養生
銀耳,蓮子,山藥,蓮藕,菊花,螃蟹等。
有滋潤健脾胃、潤肺、調補腸胃、滋潤補氣、清熱散結、補益肝腎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