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壹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壹》。
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7.意,面帶歡笑。
出自《勸報親恩篇》。 8.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9.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賢集》。 10.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誌·魏書》。
11.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4.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麽,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5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妳的憂愁。
出自《勸報親恩篇》。 16.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7.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8.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麽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9.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出自(明)《增廣賢文》。 20.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香九齡,能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
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壹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裏,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裏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
壹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壹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麽冷的天氣,爸爸壹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壹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
想到這裏,小黃香心裏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裏,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裏,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
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裏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壹直沒有在這裏。 “香兒,香兒。”
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
滿頭的汗,手裏還拿著壹把大蒲扇。 “妳幹什麽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裏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壹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
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妳自己卻出了壹身汗呀!” 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壹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
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壹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2. 有誰知道古人孝敬父母的文言文呀古人二十四孝
作者:zbdl 發表於:2003-06-30 20:02:50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壹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壹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壹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誌,我要決壹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遊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壹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壹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3. 關於孝順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釋 (有分加喔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臥冰求鯉
原文
晉王祥,字休征。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譯文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4. 古文:孔子論"孝"翻譯急~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註釋 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
後壹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犯上:犯,冒犯、幹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
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原文2、子曰:“弟子入則孝①、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②.”《論語?學而篇》註釋 ① 弟子:此指年紀幼小的人.②文:指古代文獻.翻譯孔子說:“弟子們無論在家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麽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解讀 “入”“出”互文見義,意即不論是“出”,還是“入”,都要講究“孝”“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三句緊隨,壹氣呵成,魚貫而下,語勢自然.孝、悌、謹、信、愛、仁,孔子從六個方面告誡弟子.以“孝悌”為根本,“謹”“信”“愛”為行為規範,以“仁”為核心,以“仁”為奮鬥目標.學習應是廣義的,不僅僅限於學習書本知識,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才是“學文”.孔子教育學生,要求做人在前、讀書在後;進德在前,修業在後.這段話表現了孔子為“學”的基本思想.姴秱憗啶弒 201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