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蔣贊初的眷戀:蔣贊初與南京的八十段愛情

蔣贊初的眷戀:蔣贊初與南京的八十段愛情

□陸海明

王先生是江蘇宜興人,但從1950南京大學畢業後就壹直在南京工作生活,與這座古城結下了不解之緣。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王先生在40年間發表了《南京城市歷史變遷》、《南京地名考證》、《南京地名探源》、《十代故都》等壹系列南京地方史研究文章。,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解決了許多南京歷史遺留問題,從而奠定了王先生在南京地方史研究領域的至高地位。我在這裏舉個例子。南京自古被稱為六朝古都。

事實上,六朝滅亡後,南唐、明初、太平天國、民國都先後在南京建都。六朝古都的稱號顯然不能涵蓋古都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那麽,怎樣的稱呼才能恰當地反映南京的歷史文化呢?王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率先提出賦予南京“十代故都”或“十朝故都”的美譽,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今天,王先生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學術界和普通市民的廣泛認可。嚴格意義上的《南京史》,簡單來說就是壹部學術專著。是1962年吳晗先生應史家之邀寫的。由吳晗於1963編入《中國歷史叢書》,中華書局出版。本書生動真實地勾勒了南京歷史的發展脈絡,填補了南京歷史研究領域的壹項空白。1980,王先生增補修訂此書,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南京出版社出版了《可愛的南京系列》中的這本書。這部樸實的歷史著作暢銷40年,影響了兩三代南京人的成長,這種影響還在延續。恐怕在同類刊物中獨樹壹幟,可以說在中國地方史研究領域樹立了典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壹部關於南京的專著突破和超越南京史。

我見過的手稿都是寫在方紙上的,字寫得漂亮,柔和,陽剛。每壹份手稿既是嚴謹的學術作品,也是值得收藏的藝術作品。說到與張先生的書緣,自然要提到張斌夫人。因為書的原因,我經常去老公家求教,幾乎每次都能碰到珍妮。珍妮非常關心我的生活。剛到南京定居的時候,家裏除了壹個行李箱什麽都沒有。正好我老公和珍妮的孩子剛出國,他們送我鍋碗瓢盆,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到現在,家裏的餐具已經更新了好幾次,珍妮給我的削土豆的飛機到現在都不舍得扔掉。每當看到這架飛機,我都能感受到夫妻的關懷。

我和我老公認識20多年了,從沒見過他和他老婆臉紅。他們的愛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記得2004年夏天,石夫婦在江蘇省中醫院療養。我和老婆得知消息後,沒有提前聯系就通過了。我進病房的時候,珍妮正坐在床上,頭發有點亂,看到我們來了,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忙碌的丈夫急忙跑到珍妮身邊,安慰她說:“都是自己的學生,沒關系”;壹邊用梳子給珍妮梳頭,壹邊輕巧、細膩、熟練。看到這張夫妻恩愛的照片後,我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

進入21世紀後,在全球經濟的大潮中,中國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風貌。擁有近2500年歷史和450年歷史的十朝古都南京,也受到了城市化浪潮的沖擊。很多古建築、古河道、老街都變得面目全非,迷失了自我。王先生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隨即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潘教授、南京博物院前院長梁柏權研究員組成“三駕馬車”,以他們的學術地位扮演著南京城守護神的角色。在和平時期,壹座城市的守護神,其主要作用是保護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他面對的對手是自己的同胞,他面對的傷害來自法律機關。這是壹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其難度遠超想象。出於對南京這座城市深深的熱愛,王先生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帶著年輕人所沒有的熱情和幹勁,經常出沒於南京的各個考古遺址和街道。我個人曾陪先生考察過六朝石刻、六朝建康城遺址、南京民國建築。通過實地考察,王先生獲得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並撰寫了壹篇又壹篇的報告,呼籲保護南京的建築、遺址、墓葬和街道,引起了省市領導乃至中央的高度重視。南京圖書館壹樓陳列的六朝建康城遺址,是王先生等專家呼籲的結果。那是200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部考古專家王誌高先生在南圖新館遺址配合基建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六朝時期的磚路、排水溝、古井、城墻等。同時出土了大量的人面瓦、獸面瓦、瓷器等遺物。這顯然是壹個極其重要的六朝遺址。我去現場看了之後,也覺得無比震撼。對於壹個有考古背景的人來說,還有什麽比看到埋在地下的古城遺址更讓人愉悅的呢?

然而,南京圖書館的機器隆隆聲並不令人興奮。在現場主持考古發掘的王誌高先生很著急。他立即撥通了先生的電話..受王誌高先生的委托,我和我妻子立即與張斌夫婦壹起到達現場。王先生看完有點激動。這是消失了1500年的六朝建康城遺址!他當即表示,如此重要的遺址,如果不保存,將是古人和後人的恥辱!於是,他起草了壹封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信,並和潘先生、梁百泉先生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接到信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多次組織專家座談會,最終確定了折中方案,將原址移至今日位置。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直觀感受六朝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六朝建康城遺址得以保存,浸透了王先生的心血。為了門東、門西地區的保護,王老師四處奔走,不遺余力。門東、門西地區是指中華門以東、以西的地區。這是老南京人的居住區,也是南京歷史上工匠和商人共同居住的區域。這裏的老街小巷最具南京地方特色。房子大多是中國明清時期的傳統建築,壹兩層高,磚木結構,小瓦房。這是南京唯壹壹條有民族底蘊的老街。與頤和路民國公館、總統府、梅園新村民國建築群同構,成為南京文脈中的重要壹環。2002年3月14日,我和王先生以及南京的其他18專家共同呼籲保護門東、門西老街巷。2005年,有關部門正式啟動了這壹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進程,計劃用高層建築取代現有的住宅樓。著名作家葉聽到這個消息時非常焦慮。他希望王粲先生出面阻止事態的進壹步發展。王先生在現場檢查後立即回家,並親自起草了壹封給有關領導的信,引起了有關方面的註意。最後,有關部門調整了原規劃方案,停止了城南民居的拆遷,對城南民居采取了“牙嵌式”的保護方式,即保護有價值的民居,並保持被拆民居上的新建築與原有建築風格相協調。2007年,在王先生的倡議下,對城南民居建築的調查研究更加深入,調查人員從室外調查到室內調查,確保城南有價值的民居建築得以保存。在南京古都風貌的爭奪戰中,王先生堅持不懈地為南京這座城市奔走呼號,為世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王先生以壹個學者的實力,承擔了南京守護神的角色,不僅贏得了今人的理解,也贏得了後人的永久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