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對妳有幫助: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煣)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壹,火就燥也,平地若壹,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壹兮。
其儀壹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壹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壹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壹而告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壹,不足謂善射;千裏蹞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壹,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壹之也。
壹出焉,壹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
2. 有關學習的文言文都有哪些1、戰國荀子的《勸學》
節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釋義:君子知道他學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認為是完美的,所以誦讀群書來力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2、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
節選: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釋義:玉如果不經過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無法成才。
3、清代周希陶的《增廣賢文》
節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實際上是唐朝韓愈所作,被收錄進《增廣賢文》)。
釋義:如果妳想登上知識的高峰,那麽勤奮就是唯壹的路徑;如果妳想在知識的大海裏暢遊,刻苦就是祝妳前行的船舶。
4、宋代朱熹的《勸學詩 》
節選: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
釋義:年華易逝,學習難成,不應該浪費每壹寸的時光。
5、唐代顏真卿的《勸學》
節選: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釋義:年輕時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學習,等到了滿頭白發之時才悔恨就已經遲了。
百度百科——勸學
3. 想學習文言文暈,樓主,我剛剛才回答了壹個類似的問題。其實古文有古文的魅力,而且現代文並不比文言文差,只是現在商品社會,就連文學方面也參雜了很多次品在裏面。如果妳真有心學習文言文,那麽就看我下面的內容哈。還有,我想說,其實文言文挺有意思的,裏面的那些智慧呀,道理呀,有時候看著看著會給人壹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反正哈,我覺得看古文,比看那些哲學書更有意思。樓主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加我HI百度,有機會聊聊這些,也可以相互推薦壹些有意思的文言文看。
下面是我剛剛回復人家文言文入門學習的內容:
文言文入門應該從詩詞上面入手了。為什麽?因為詩詞的字少,易理解,短短幾句話寫出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那意境多高呀!而且同時也可以增加對古文學習的興趣。當妳拿到壹首詩,妳可以不用看譯文就能理解該詩的意思,那麽恭喜妳,妳可以進階了。
接下來,可以看正式壹點的了,個人首推人物傳記。怎麽說呢,雖然人物傳記的字數有點兒多,但是它裏面的文言文句式相對比較固定,而且能從人物傳記裏看到那些古人的智慧才幹,多經典呀?比那些書店幾十塊壹本的那些類似於《心靈雞湯》的哲理書更有意義。當妳看人物傳記不用看譯文的時候,那麽妳又進階了。
到了這時,妳就可以嘗試看壹些小文章或者文章選段,比如個人首推《甌喻》、《送何太虛北遊序》這些有寓言、智慧、道理的文章,在這些文章或選段中,妳可以領略到古人那過人的智慧,用文言文來說,那叫“上智”。同時呢,妳也在看這些小文章或選段的時候慢慢學習掌握文言文實、虛詞在文章的用法等等。這個過程是壹個最長久的過程,不能急。當妳把這些都掌握了之後,就可以看故事原文了。
比如眾所周知的《紅樓夢》,當然,我是指原版,不是指翻譯了之後那種現代文與文言文的結合體。當妳這也掌握了之後,那麽恭喜妳,妳的檔次達到了當今本科漢語言文學的水平了。如果妳還不滿足的話,那就可以更加地深入壹點,比如買那種全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的書來看,學習文言文斷句了。當然,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所以也就只能和妳說這麽多了。
4. 怎樣學好文言文學生因此而產生畏難情緒:“朱門酒肉臭:緣木求魚(盂子·粱惠王上),杜甫寫下了:“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③“雜然而前陳者”、省略句? 其次,密密麻麻的註釋要壹壹背會。
第三,可就是大財富了,後把他流放汨羅江,又能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多翻譯壹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反復誦讀:①字音,實詞又好記壹些: 壹,搏大精妙呢、“壹鼓作氣。相比較而言,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而不知人之樂”?此言差矣,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壹些文言文方面的書。
③文言句式、因噎廢食(《呂氏春秋·蕩兵》),而年又最高”。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是指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幼童入學,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總之,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平易近人(《史記·魯周公世家》)……這些膾炙人口、“五經”等背得爛熟於心,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沒有“勤”是斷然不行的,從而提高文言水平,包括古今異義。 第壹;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讀書百遍; ②“日出而林霏開”,將通假字,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三而竭”這樣的典故了,歷法和刑法,可畫壹簡表。 ⑤“禽鳥知山林之樂,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眾誌成城,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
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壹***有23處用到“而”這個虛詞,面對百姓的困苦,才能學好它,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外欺於張儀”: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如姓名和稱謂;面對醜惡,地理常識,投江而死,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表示遞進關系,沒有足夠的詞匯量。
了解了這段歷史。其實。
①“溪深而魚肥”,只有勤背勤記勤寫的同學才能學好它,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表示並列關系:首先。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再而衰,秦策三》),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的份量也在不斷加大,怎麽辦,有的同學經常會問,自曉其義也,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1,先疏遠屈原。著名文學評論家,會抨擊,老師並不多講理論,隨年齡增大; ④“飲少輒醉。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度古人之腹”,他力主改革,學會以“今人之心、語法歸納,”:“人生自古誰無死、詞簡意達的成語皆來自文言文,面對災難,先背下再說,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入了肚子,乃對所學材料的舉、壹詞多義;其次。比如屈原,其義自見、變式句分門別類標在表中,而是讓其壹遍壹遍,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天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
所以、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經濟,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數學。常言說,紙上談兵?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習的最好 *** ,戒奢以儉”……文言文的益處遠遠不只這些。
這時用壹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難記憶、詞類活用、遠交近攻(《戰國策、古今異義等弄得學生暈頭轉向,文史不分家,像壹個大冰山,學海無涯苦作舟”,宗法禮俗、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仔細分析。 第四。
3,把握課本、喜愛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學好文言文、古今異義,表示承接關系,頻頻出現的語法要條條掌握,培養興趣。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學習的苦和勤在學習文言文上尤為突出,而虛詞是難點。謂讀得熟,文言文中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
宋代朱熹說、判斷句,則不待解說,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表示修飾關系。字詞積累分兩大類。
-------------------------------------------------------------------------------- 文言,留取丹心照汗青”;再次,路有凍死骨”、詞類活用。面對外辱,我們可將其用法歸納為五種,“兒時背下的書、疑問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1。
2。 2要學好文言文。
二,它會慢慢融化,服飾和器物,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克服懶惰。再次、鞭撻,這個時代的政治、字詞積累,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壹切都是空中樓閣。
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更不必說“事後諸葛亮”,然後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只要從以下兩方面做起,流傳至今,會團結壹心,整體把握文章。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誦,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
壹篇文言文中。”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官職和科舉,學好文言文並非難事,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
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而《諫太宗十思疏》則告誡我們要“居安思危: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鄒忌諷齊王納諫》告訴我們對於別人的贊美要頭腦冷靜、被動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五、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壹詞多義。”
古人是聰明的。”由此可見,準確的理解。
5. 怎樣學好文言文文言文的考查分四類壹是實詞二虛詞三句式四文意的理解〈又分為選擇中的和翻譯〉。
其實這就把原來的家底給體現出來了,以前上課認真聽了,課下認真記憶了,學的不錯,那現在也不在話下,只要稍微註意壹下細節就可以了。如果拉下了,的確讓人覺得很苦惱,不知道如何下手。
我的建議是要回歸課本。高三對課本重視不夠,尤其是語文英語表現更為突出。
好象有壹本資料萬事大吉了,事實並非如此。不僅語文其他科目也壹樣,課本是最好的資料。
我建議要有計劃的把課本上的文言文分重點有主次的復習幾遍。學習前四個要求有什麽比課本更好的資料呢。
所以課本學完基本上這些問題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摸索考試中註意的問題了。當然不做題目我們心裏可能不塌實,也可以隨老師走的時候作些習題。
註意我仍堅持會!會!!會!!!做的時候不僅改正錯的題目,還要知道錯在哪裏,原因是什麽,是不會還是粗心,下次會不會還錯等等,然後放在次日清晨讀讀。不要嫌麻煩,這樣做壹篇比不求甚解的做使篇還管用。
6. 有關做人學習的古文為學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1.《勸學》 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 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於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 “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恭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 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 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 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
風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異體“修”加三點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 ,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壹,火就燥也。
平地若壹,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 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
無〔忄昏〕〔忄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騰”中“馬”換“蟲”)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枝而窮。
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壹兮。
其儀壹兮,心如結兮。”故君子 結於壹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沈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 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 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禮者,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 ,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壹可 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壹而告二謂之〔口贊〕。
傲,非也;〔口贊〕,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簡而不速。方其人之習 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 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 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苦者,勿告也。
告苦者,勿問也。說苦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 百發失壹,不足謂善射。
千裏跬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壹, 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壹之也。壹出焉,壹入焉,塗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 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