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先秦時的語句,總是被他們語言中的氣勢所折服,就像《詩經》壹樣,雖然樸實無華,卻是心性的流露和智慧的閃光。據說先秦的時候是真正的言文壹體的,人們都講文言文,那麽,當時處在人類文明的少年時代的人們,講起話來肯定也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
對於這句話的第二句,朱子是這樣解釋的:“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誌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 壹開始以為知止就是知道停止,懂得克制,現在才知道這個“止”跟前壹句的“止於至善”是統壹的。知道了善之所在,即是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然後才會使自己的誌向堅定,誌向堅定才會鎮定不躁而心無雜念,鎮定不躁才會心安理得地做事情,心安理得才會深思熟慮考慮周詳,然後才會有所收獲。
為什麽在生活中總是心煩氣躁呢,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知止”,沒有明確的目標,隨遇而安,逆來順受。這樣下去,就像精神上沒有固定的家園壹樣,不知道將要去向何處,隨時都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心裏勞累不堪。
所以,要趁著還有點年輕,樹立牢固的理想,積極地投入社會,完成能夠讓自己滿意的人生。
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