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曾國藩思想管窺

曾國藩思想管窺

曾國藩(1811-1872),湖南雙峰縣葉禾鄉人,清末著名中興大臣。他雖然屬於儒家,但也與佛教關系密切。他壹生堅持壹切,取其所長,為我所用。這是他超越常人的重要地方,對他人格修煉的順利完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本文收集了壹些有關曾國藩與佛教的史料,並對曾國藩與佛教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以供學術界和佛教界參考。

第壹,禪定與開悟,儒佛交融

從曾國藩的詩中可以看出,曾國藩雖然沒有系統通讀佛教經典,但卻經常與僧人交往,對禪有著獨特的理解。從下面的詩可以看出,他們很有禪意。

駱駝不分彼此,兩家各有無言的禪。

打開壹張圖就好了,雲卷水舒。

灰塵中的光亮照在我的臉上。身體不到壹百歲,

夢魂在千山。我懷了峨眉,

像鳳凰壹樣翺翔於世。兩個美妙的地方,幾個朋友,

曹Xi會付給誰呢?更到禪宗玉版,

花豬鼠會分嗎?

鮮花和美妙的真理,但上帝可以發送和接收。

不要抱怨,反過來爭取壹堵安靜的墻;別忘了不要幫忙。看看平地有多高。

忠孝的由來,神容易懂,知其背則有利。石落海枯,無壹能成佛。

曾國藩對禪的理解,是他在禪修中努力的結果。禪就是要安靜,對外界漠不關心。在曾國藩的日記裏,他記錄了自己在很多地方的打坐和經歷。道光二十二年10月27日10記載:“靜字功夫重要。大成大師是三代之後的聖人,也是壹個靜字功夫足。王文成也是文靜而有功夫的,所以他不動心。不靜則不密,不清則不清。壹切都是浮動的。永遠保持安靜。”為了安靜,他戒了煙,戒了棋,戒了話,戒了不尊重房子,等等。“壹日三省,慎之又慎!”從各方面約束自己,不斷提高專註力。他把冥想作為日常必修課,放在首位。道光22年65438+2月8日設立的課程《靜坐》壹文寫道:“每天隨時靜坐半小時,體驗歸心似箭的親切。正處如鎮丁。”他意識到,要想真正安靜下來,他必須拋棄壹切自私的雜念。“然而有私心,無私則靜,抑私則誠。”(165438道光二十二年+19年十月)他不斷反省自己。“我在這壹點上感到厭煩,我被私欲所覆蓋。為什麽我能自拔?”決心今天重新開始,重新開始冶煉,血戰到底。”(道光2003年2月26日)

曾國藩認為儒釋道是可以相通融合的。他在嵇《嚴嘉》序中說:“浮屠對警示世人的貢獻,與我儒學相同,並未嚴厲批判,而大體視之為不會甄別的人。”他說,嵇的《草堂筆記》記載了鬼的來龍去脈,“其主旨是勸善懲惡”,所以石的說法對世人是有益的。他壹生篤信因緣,家書上說:“因緣所至,不可測萬物(即不能馬上見),若為孝友,則得吉,若為則得禍,無測。”(同治九年六月初四,他要去天津給二兒子看。)因為曾國藩深信佛教有益於凈化人心,所以勸他要善讀佛書。曾國藩經常幫忙印刷,結緣。壹封家書上說:“妳可以乘公共汽車歸還500本《關帝石覺經》,但可以帶回去。”曾國藩本人也經常抄寫佛經,如道光二十三年八日日記:“寫壹部心經。”10開頭又寫了壹本書《心經》。

曾國藩常與和尚家交往。比如他在北京期間,經常出入寺廟。在道光日記中寫道:“招郭雨三、陳、倉到法源寺吃臘八粥”,在道光日記中寫道:“道光二十三年,寫112。

曾國藩也相信真誠和同理心。兒子在北京生病,歐陽夫人許願裝飾觀音全身。之後,他的病情迅速好轉。曾國藩立即給家裏的爺爺寫信:“第三次發病時,孫女跪下,答應在家裝飾觀音菩薩全身,今年在家乞賞。還說西充有壹尊壽佛,我奶奶已答應為賈三裝飾,我也希望今年能賞個願。”(道光21年6月29日致我祖父)

本來佛教不是佛教的主要內容,後來世俗化了,脫離了佛教。但曾國藩作為壹個孝宗,對佛教也是真心的。他上書請兄弟們為十叔做佛事,說:“十叔雖然死了,哥哥還是要善待妻子,他就像壹個所謂的道場,盡力安慰死者的靈魂。我哥我哥都這麽想!”(道光2004年3月20日給哥哥發消息)他覺得做了壹個佛事儀式是幸運的。壹封家書說:“爺爺的佛事會是十月初舉行的,所以父母叔伯四位大人現在是幸運的,恐怕還沒有帶走。所以昨天父親生日,外面沒有擺酒席,只有兩個女賓,十壹個四十,壹個升官,但是沒有女賓。”(鹹豐元年10致兄弟)

曾國藩後來改名為曾盛迪,這也是受明朝偉大的佛教徒袁了凡的啟發。日記中說:“那些潔凈的人,取去並洗凈他們的舊汙;生者,取袁了凡之意:‘過去如昨日之死;將來,比如今天的出生。”(道光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日)

而曾國藩的祖父曾興剛有三不信,即不信神仙,不信佛道,不信醫學。曾國藩也多次寫信要求晚輩尊重祖訓。這是為了區分世間的聖教和邪教,因為後世假佛法太多,讓人上當受騙,大大彎曲了佛教的本來形象。

二、以霹靂示菩薩心。

佛教提倡非暴力精神,以戒殺為主。曾國藩對佛教禁殺止暴的宗旨深有體會。他心地善良,不忍殺人。他不僅不忍心殺人,連看殺人也被斥為沒心沒肺。日記:“傳聞日本某軍部大臣擬作決定,人邀其同往西市,欣然從命,仁盡矣。這時候他們後悔卻不急著回去,徘徊了很久才回來。在這壹點上它是可笑的,而且它仍然是人類!”(道光21年65438+2月16)他的飲食清淡,吃素。“早餐壹碗飯不沾菜”(《曾昭勉年譜》)。他在家裏的信中寫道:“晚上吃飯不要肉”,“星崗公不如黎明采鮮菜晚上吃飯。我在吃飯,我真的很享受。”“晚輩晚上吃菜不吃肉湯,也適合養生,也是崇尚節儉的方式。”(於吉紅壹詞作於同治四年5月19)他還按照歐陽夫人的意思,把翟關印四日作為家規傳給了後輩。

曾寶孫《我家》回憶說:“我們家每年有四天吃素,即二月19,六月19,九月19,即二月二十四日18。我聽說鄭文夫人(曾國藩)這幾天許了個願。

但是,曾國藩帶兵打仗,打死人是事實。應該怎麽解釋?比如有壹條船出海,壹個惡人密謀趁人熟睡後把所有人都殺了搶走財寶。其中壹個發現後殺了他。這個人應該被稱為劊子手嗎?君子殺人只為救人,所以以殺制殺,以暴制暴。重點看他的目的,是不是救大多數人,是不是對應全世界的人。曾國藩以救世為己任,以忠義主張天下。他壹出山,大家都依戀它。如果他不是以悲憫之心動天下,怎麽會以壹個註冊侍郎的身份帶兵打仗?因為它帶兵,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梁啟超說:“我以為,如果曾文還在壯年,中國就被他救了!他本性極純極厚,故能滅之;但實踐極其嚴謹,不壹定要用偶然性。他事業的成功是因為自養人的存在,他才能帶領李群賢成就事業。他有言無不盡的人,善於引導人。”(《飲冰室集》論私德)曾國藩初招湘軍時,“山野有才有智之人,感其誠,皆往見之。大家都用曾鞏說事。”(清稿曾國藩傳)軍隊所到之處,廣受百姓歡迎。“岸上的人在辮子頂端燒香,跪在岸上歡迎,稱葛勇為天上大人。”(綠營和八旗當時是壹擊斃命。曾鞏的軍士雖然不多,但都是血性勇猛。他們以幾萬人的兵力打敗了幾十萬太平軍,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跡。原因就在於曾國藩視天下為公,主張天下以忠,正如曾國藩所說:

“君子之道,無非是主張忠義為天下。天下之亂,亦縱欲死,漢奸偽吞,相角變,人甚至為自身安危。他們怕困難,怕傷害,他們拒絕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拯救世界。獲得忠誠的人開始改正,克己愛人,摒棄虛妄尊重他人,向壹切困難低頭,不怨別人遭受同樣的問題,正直地獻出自己的生命,如遠行歸來,毫不在意自己的恐懼。所以,每個人都以活著為恥,回避事情。喔!家鄉的君子之數鼓舞了群雄,用了九年時間才把亂局鎮壓下去。就是那些不笨手笨腳真誠的人的效果!”(蔡鍔《曾左兵法十三篇》)

盡管如此,曾國藩還是後悔殺了人。他在十年初十給鹹豐的信中說:“可惜我們生在亂世,不幸領兵。天天殺人令人不寒而栗,但我們始終懷著愛民的理念。後人要註意!”鹹豐十壹年正月二十八日,他在家中的信中寫道:“吾兄弟領兵,以殺人為業,擇術不慎,但力禁擾民,解散其脅,護鄉官,即止殺人之暴。”因此,曾國藩提出兵者精神以喪為主,說:“兵亦涉陰事,喪之意如喪親,喪之心如承大祭,故近之。”今天牛羊狗被宰被烹,在割肉剝皮的區域傷心地哭泣,在刀刀之間轉來轉去,仁者必不情願。情況是,人的生命被輕拋,無論戰敗還是迷失,即使幸運,也會與傷亡、斬首、斷臂斷腿、血肉模糊、壹片狼藉的場面相對,會在過去傷心、悲慟。所以,在部隊裏不宜有歡樂的形象。“所以,發自內心的,良苦用心,讓人嘆息。拯救世界有誰理解這樣的困難?胡林翼總結得好:

“世界日新月異,人心越來越虛偽。寬容真的是災難,綏靖不是基於善良。當今當道,除非用霹靂手段,否則不能顯菩薩心腸。馬若害,龍不驚,則法知恩。我們竭盡所能,為的是講道理,所以不必無禮,而要努力和抱怨,也經不起期待。”(蔡鍔《曾左兵法十三篇》)

“以霹靂示菩薩心。”只是總結壹下曾國藩當時的救世困難。

第三,自我否定,回歸本源

曾國藩與佛教的關系歸結為壹點:他踐行大乘菩薩入世精神,壹生致力於公益事業,堅定不移地尋求宇宙本源。曾國藩說:“普通人...被他們的氣質所束縛,他們對此習以為常。善或不當,則為賊,惡則為義。賊將日盛,其性必弱。從此,涵蓋學習的東西蓬勃發展。秀才是什麽?復性就是別扭。”(中川書店《曾集書信》卷壹)人被欲望所遮蔽,失去本性,唯有復性,才能回歸大書。今天的人都在為終結而奮鬥,所以聖人的理論也只是成為了壹種學問。怎麽復性?胡林翼說:“聖賢、神仙、佛、英雄,都是以助人為樂,以損人利己為基礎的。”(蔡鍔編《曾左兵法十三篇》)曾國藩說:“富民為利己,害民為害己。”(王漢成遇刺50周年序)佛教菩薩音譯“菩薩”,意為“自覺知人”、“自務他人”、“自重他人”。沒有利己,就是利己,沒有其他。

只有尋找大源的人,才能進行徹底的利他,表現出無私奉獻的精神。曾國藩清正廉明的思想動力就來源於此。曾國藩的侄兒、近代著名的佛教高僧聶雲臺說:“妳若真的造福了別人,就絕不會計較自己,也不會留下什麽錢,妳的子孫就發達了。”他在《保護富人法》中說:

“我家和中興各大家族,無論是湘系還是淮系,大多都和家族有關系,所以對各家的興衰都略知壹二。對所有安徽軍民來說,他們過去富可敵國,遠勝湘軍所有人,現在都是雕零不堪回首;前後不過幾十年,傳到第三代,已經都如過眼雲煙般消失了。但是,在那個年代,拒絕致富,不為子孫攢錢的人是優秀的。最明顯的是,曾這個官員,地位最高,權力最重。他在位20年,死的時候只有22000元。除了鄉下的老房子(是他哥哥開的,但他沒住過),他沒有在省裏蓋第壹套房子,沒有買壹畝地。手工制作兩張淮鹽票,價格最便宜,利息很厚(票價220,後來賣到2.2萬,年息3.42萬。那時候家裏有壹張鹽票,叫富家);對曾家的公開特別命令是不允許接受的;公死多年,子孫後代無鹽投。如果我們當時改了壹些字體大小和花名,得到壹兩百張卡片本來是非常容易的;而且按規矩是罰單,表面上不違法;但是通過政權、地位、貪贓枉法,小人覺得沒事,君子不幹。當時,我的母親(曾)非常詳細地聽說了這件事,但外面很少有人知道。中庸之道說,‘君子不可及,唯人不見。’(這叫表裏如壹,即真誠;沒有這個基礎,所有的政治道路都行不通。)龔對家人發誓:‘不要從部隊裏拿壹分錢寄回家!幾十年了,和三國裏的諸葛公壹個風格。所以,當時的將領大多清廉,百姓無形中受益匪淺。所以,踐行誠信,就是暗中造福於民;如果他們要錢,將軍和官員,每個人都想發財,人民會受很多苦。"

只有求大源者,才會不畏壹切艱難險阻,為救眾生而置生死於度外。藏傳佛教的佛祖發願:“地獄不空,我永不成佛;眾生盡時,可證菩提。”我寧願自己下地獄,也只希望眾生解脫痛苦。曾國藩說:“古人有難憂之時,正是其道德事業進步之時。它的優點在於坦率和慷慨,它的效果在於身體強壯。聖賢之所以為聖人,佛之所以為佛,是因為紛爭在大難之日。若將此心付諸實踐,養其精氣神,有壹個活潑潑灑的心靈,有壹個開放的意境,身體雖有外感,也不會受內傷。”(蔡鍔《曾左兵法十三篇》)

曾國藩鹹豐五年在南昌甕中,塔齊布戰死。羅澤南想分兵救武昌。劉榮對曾國藩說:“能依職者,獨立於羅公,遍遊四方,急用之。誰能當特使?”曾國藩說:“我深知這支軍隊將是孤獨的,但調武昌以維護東南大局,是應該的。怎麽可能是我的計劃?”曾國藩被困江西十個月。除了受到地方勢力的嘲笑和省級官員的阻撓,他還被兩棲指揮官殺死,不得不調離羅俊..被強大的敵人包圍和未來的大局是不可想象的,生活是艱難的,精神是孤獨的。王闿運寫《向君誌》,至此嘆曰:“我在江西時,真是傷心落淚...世界是真誠的,時間是漫長的。當妳聞到春風的嚎叫聲,妳的心就碎了;看到賊船在上面行駛,想繞過房子似乎很難。模型沒那麽痛苦。”(香奇樓《太平天國日記全史》光緒4年2月27日)此外,曾國藩在靖港、九江失守,兩次自殺,都是他仁慈的表現。曾國藩說:

“困斜眼,是訓練。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府嘗曰:‘怒而不言,忍而不發,而徐圖自強不息,因為他引用了壹句諺語:英雄咬著牙咽下血。’這兩種語言是余生命的鑰匙。余庚捍衛辛亥時期,被京城權貴唾罵。醜佳音被長沙唾罵。茅毅兵陳被江西唾罵,越州、靖港、湖口之敗太頻繁了!每壹次我都沒有帶血咽下去。”(同治5年18年2月18至元帝)

在處理天津宗教計劃時,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沒有努力表現出自己的苦心,只是不停地自責。他給朋友的信都是“漸清外義,有罪神明。”事實上,曾國藩在辦理此案之前就已立下遺囑,作出軍事部署。但是,在具體處理的時候,發現壹切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在綜合權衡利弊的基礎上,他沒有做那個看似有聲望的舉動,於是有人借機罵他。但是因為他的無私,因為他壹心壹意顧全大局,所以仍然受到人們的尊敬。當他作為兩江總督歸來,“江南百姓聞之,焚香迎客。”(《清史稿·曾國藩傳》)並不是有些人說曾國藩因為有罪而痛苦地死去。相反,曾國藩臨死時預言,遊到西園,“笑著坐起來死了”“田,壹場小雨清了塵埃”,“鹹以為水西門著火了”“救世不見他處,皆見大星墜金陵城。聽說此事,哀三日”(王定安《曾大事記》,薛福成《永安筆記》)。曾國藩壹生艱辛,嘔心瀝血,入世後出生。

大本鐘和大源是人生的最終歸宿,毛澤東曾稱贊曾國藩是早年發現大本鐘和大源的人。今天,如果我們都像曾國藩壹樣回歸大源,無私奉獻,那麽壹片祥和、安寧、溫暖的人間凈土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近代高僧太虛大師說:“不再唯佛,在人間完成,這才是真正的現實。成功了就成佛了。”只有立足現實,不脫離現實,才能成佛,回歸大源。立足現實,就是凈化人心,保全正義,去人欲,大公無私,以心純凈。有誌同行,勇往直前!只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做聖人而不脫離實際,證佛而不脫離實際,真正發揮生命的意義,讓生命放射出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