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人參主要含10多種人參皂甙,以及人參快醇、β-欖香烯、糖類、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等。有抗心律失常,抗衰老的作用,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人參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抗腫瘤作用。
人參為東北特產之壹,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壹,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藥材。在中國醫藥史上,使用人參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代,良醫扁鵲對人參藥性和療效已有了解;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藥中上品。人參分為山參和園參兩大類, 野生的稱為“山參”,多生長於東北闊葉林與針葉林混生的人際罕至的原始森林中,是中國壹類保護植物。其生長非常緩慢,壹兩重的山參要長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於人們對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參日趨減少,愈為罕見。園參,即人工栽培的人參,也稱“家參”。它與山參在顏色、形體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並帶有辣氣,山參雖味亦苦卻有清香之氣味。
藥理學作用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含多種皂甙和多糖類成分。
治療量人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改善思維功能,提高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但較大劑量時有鎮靜作用;人參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及調節功能;還有類似強心甙的作用,加強心肌收縮力等。人參的應用範圍較廣,主要用於神經衰弱,消耗性慢性疾病,以及壹般體弱或病後虛弱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人參能治男女壹切虛癥,自汗眩暈、頭痛反胃,閡癥、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痹瘺、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近代中醫常用人參補氣救脫,益血復脈、養心安神、生津止渴、補肺定喘健脾止瀉、托毒合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