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西湖孤山的詳細資料

西湖孤山的詳細資料

孤山西接西泠橋,東連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孤山景色唐宋年間就已聞名,南宋理宗曾在此興建規模宏大的西太乙宮,把大半座孤山劃為禦花園。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宮,雍正皇帝改行宮為聖因寺,與當時的靈隱寺、凈慈寺、照慶寺並稱“西湖四大叢林""。或許有的朋友要問:孤山既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為什麽要取名“孤山”呢?這是因為歷史上此山風景特別優美,壹直被稱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為孤山。從地質學上講,孤山是由火山噴出的流紋巖組成的,整個島是和陸地連在壹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橋不長”被稱為西湖三絕。

西泠橋,此地古名“西陵”,“西泠”,“西村”。後因湖水在此流過泠泠作響故稱“西泠”。此橋未建之時,人們從北山壹帶前往孤山遊賞,要在這擺渡,所以稱這為“西村喚渡處”。西泠橋在歷史上不僅以其優美的景色倍受人們贊賞,而且更因蘇小小的故事而稱譽天下。她和斷橋,長橋並稱西湖古代三大情人橋。

慕才亭,亭內是南朝齊國錢塘人蘇小小的墓,那這位蘇小小生的是聰明美麗,而且能詩善歌,很有才華。後來因為生活所迫淪為歌妓,但她賣藝不賣身十分自愛。有壹天,她乘車出遊,在白堤邂逅了壹位從斷橋騎馬而來的青年阮郁,兩人壹見傾心,為了表達愛慕之情,蘇小小隨口吟了壹首詩:“妾乘遊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後來這對互相傾慕的年輕情侶終成眷屬,然而好景不長,朊郁被在京做官的父親派人催歸,壹去就音訊全無,從此蘇小小便郁郁寡歡,再加上受到官紳欺淩,不久便積郁成疾,匆匆離開人世。當時有壹位在落魄時曾受蘇小小資助而得中功名的滑州刺史鮑仁,在西泠橋畔為蘇小小造墓建亭。1966年,墓和亭都被拆毀,1982年重建這座亭,現在的亭和墓是2004年11月西泠橋重建後完工的。修復後的蘇小小墓亭有十二幅楹聯,在整個西湖風景區內首屈壹指,其中“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壹聯出自《皮琳集句》。由中國書協理事,浙江書協顧問馬世曉先生書寫。贊美蘇小小雖身處風月煙花之地,但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如今蘇小小的芳名與西湖美景並傳.

秋瑾墓。她為推翻清王朝爭取民族獨立而壯烈犧牲。這裏就是她的遺骨安葬處。接下來我為大家簡單介紹壹下秋瑾,秋瑾別號“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辛亥革命時任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曾東渡日本,回國後主持大通學堂,秘密發展和訓練革命武裝力量,1907年07月14日。她準備武裝起義時不幸被捕,第二天淩晨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33歲。秋瑾不僅是壹位尋求真理的革命先驅,而且還是壹位近代文學史上傑出的女詩人,“秋風秋雨愁煞人”壹句便是她的臨終絕筆。秋瑾被害後由其好友吳知英出資,徐誌華風雪奔波,按她身前埋骨西泠的意願,將她的靈柩從紹興遷至杭州,葬於西湖西泠橋傍。然而命運多舛,眼前這座秋瑾墓和塑像是1981年第十次遷葬重建的。它的基座高1.7米,為花崗巖貼面,下砌骨穴埋葬遺骨,立像高2.5米,基座正面石碑上“巾幗英雄”四個大字,是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基座後有《鑒湖女俠,秋君墓表》,詳細的記錄了這位女中豪傑畢血報中華的壹生。由此我們感悟到西湖的文明不僅僅是占了山水之勝,它更因眾多的歷史人物而倍增光彩。在西湖風景區內,被譽為“湖上三傑”的嶽飛、於謙、張蒼水,還有與秋瑾壹起為振興中華而獻身的近代民主革命者徐錫麟、陶成章等,都安葬在西子湖畔。

俞樓“行到白沙堤盡處,居然人盡識俞樓”。各位遊客前面這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兩層樓房便是有“西湖第壹樓”美譽的俞樓了,說到俞樓就不得不介紹下俞樾,俞樾號“曲園”,浙江德清人,曾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等職。後遭陷害罷官。他為壹代樸學大師,畢生致力於傳統經史學術研究與詩文書法創作,撰有《春在堂全書》五百余卷。俞曲園和李鴻章同為清代道光進士,世人將他們相提並論,曾有“李鴻章拼命做官,俞曲園拼命著書”的說法。俞樾在孤山詁經精舍主持達30年之久,著名學者章太炎及吳昌碩等都是他的弟子。俞樾非常喜歡西湖,寫了許多贊美西湖山水的詩句,如他描述九溪的詩有“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他的學生徐花農等為了感謝恩師,自發集資在1878年為他建造居舍,從此西湖便又添了壹處樸實雅致的文人宅園。他的曾孫我國現代著名的紅學家俞平伯先生,曾在此生活多年,他的散文名篇《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寫的就是在這裏的壹段生活經歷與見聞。俞樓初建時是中式二層建築,後來庭院漸廢,1998年俞樓重建,並辟為俞曲園紀念館。底層主要陳列有關俞樾的史料,介紹俞樾生平經歷,學術成就,文化影響及其對西湖的貢獻,二樓用來接待文人學士及進行學術研究。

六壹泉,此處原為宋代高僧慧勤講經之地。蘇東坡來杭州做通判時,由歐陽修介紹認識了高僧慧勤,當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時,歐陽修和慧勤都已相繼謝世,他故地重遊不勝感慨,恰巧有泉水湧出,為紀念昔日往來,蘇東坡取歐陽修晚年的號,將此泉命名為六壹泉,且刻名其上。

潘天壽塑像,他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擅長寫藝花鳥和山水,又常於指頭畫。整座塑像和巖石都是用銅鑄成的,展示了潘天壽遊歷了名川大山後在壹塊巨石上小憩的情形,這是1997年為了紀念潘天壽誕辰100周年而建的。

西泠印社,西泠印社不僅以金石篆刻,文人雅集而聞名於世,而且還以結構精巧,風景佳麗著稱,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現在我們看到的西泠印社門額是由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沙孟海題寫的。西泠印社是我國成立最早的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民間學術團體。由杭州篆刻家丁仁,王提,葉銘,吳隱在1904年籌建,正式成立於1913年。以保存經石研究印學為宗旨,公推書畫大師吳昌碩為首任社長,後任社長分別為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我們正面看到的主體建築叫柏堂,柏堂西側這座結構簡樸的小屋稱“竹閣”,這算是唯壹保存至今的白居易古跡了。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時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竹閣,他有首《記竹閣詩》寫道:“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閣間,清虛當服藥,幽獨抵歸山。”現在我們從前面的小石坊沿階而上可到山頂。前面這座四面淩空的小亭閣叫“四照閣”始建於北宋初年,因身處閣中可環顧四面湖山而得名,它與柏堂,竹閣並稱印社三大建築,在此可體會到“面面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傳地地傳人的意境。”對面的這座石塔叫華嚴經塔,建於1924年,為印社園林的標誌性建築,塔旁的石像是皖派篆刻藝術創始人——鄧石儒。坐在小樓泓洞壁內的是吳昌碩的像,吳昌碩不僅使篆刻發揚光大,而且也把中國印學藝術推上了壹個新的臺階,大家請看這座用青灰石板構做的建築就是西泠印社的精華——漢三老石室。裏面收藏著壹塊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的漢代碑刻——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此碑出土於余姚克星山,據考證是公元52年的碑刻。它不僅是漢碑中的極珍貴的碑刻,也是我國出土文物中的珍品,被譽為“東南第壹碑”,是研究隸書發展史的重要石碑,出土時曾壹度被盜賣,後由印社同仁從日本商人手中贖回,並在此特地築了石室將其保藏。這尊石雕坐像是浙派篆刻鼻祖丁敬,為西泠八家之首。近年來在黨和領導的關心下,西泠印社品牌更響,產業更大,它旗下包括中國印學博物館,西泠印社出版社,西泠印社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西泠印社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杭州書畫社有限公司等。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1999年9月批建的中國印學博物館。

印社右側,這幢中西合璧的建築,就是百年老店樓外樓。它是杭幫菜的代表菜館之壹。樓外樓創建於1848年,創始人是洪端堂,店名取自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中:“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名句,1910年初,洪端堂的孫子洪順生將樓外樓原先三間平房翻造成三層樓廳。樓外樓這才名副其實,洪順生還約請前來用膳的西泠印社社員張堅題寫樓外樓匾額。現在的樓外樓是1978年重建的,呈品字形的兩層樓房,飛檐翹角古色古香。各位遊客這就是著名的百年老店——樓外樓。樓外樓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曾經接待過許多中外名人,當年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寧,蔣介石,宋美齡,魯迅,許廣平,竺可楨,郁達夫等大批名流以及周恩來,賀龍,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光顧過樓外樓,從1952年起,樓外樓轉為國營,成了杭州首家接待外賓僑胞的菜館,是歡迎國賓的重要場所之壹,尤其令人難忘的是,趁陪同外賓之便周恩來總理曾十次親臨樓外樓,三次追補餐費,壹直被傳為佳話。樓外樓的當家名菜當數西湖醋魚了,它是選用西湖中在規定範圍內養殖的草魚,先在清水中餓壹二天,除去泥土味,然後烹制而成的。成菜後的西湖醋魚,色澤紅亮,肉味鮮嫩,酸甜可口,略帶蟹味,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風味名菜。

中山公園,它是孤山園林藝術最精彩的部分之壹,大家請看門口這對漢白玉石獅為明代遺物,不遠處正面石壁上有孤山兩個鮮紅大字,出自宋人手筆,再看石壁旁有兩座石亭,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為紀念南洋華僑捐款救濟浙江災民而建的,其中右邊壹個石亭上寫著“善與人同”表達了浙江人民對南洋華僑的感謝之意。公園內有壹座精妙絕倫的小庭院,向被人們譽為天下第壹景,它原是清代行宮禦花園的壹部分,園內壹亭名為“西湖天下景”,由康有為題寫,提名取自蘇東坡的“西湖天下景,遊者無賢愚,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的詩句。柱上對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字字珠璣耐人尋味,它既可順讀,又可倒讀,還可以拆開來念,雖然是重重疊疊的幾個字卻言簡意賅,淋漓盡致的道出了西湖山水的絢麗景色,顯示了西湖淡妝濃抹總相的無窮魅力,有人說“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孤山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海拔僅38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此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風景特別優美,壹直被自稱為孤家寡人的皇帝所占有,南宋理宗時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西太乙宮,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南巡又建造了行宮。到了雍正年間改為聖因寺,後被兵火化為灰燼,到了1927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公園,孤山不僅是西湖風景的佳絕之處,而且是人文古跡的薈萃之地,如果說中山公園前坡的美是由於人工的濃妝素抹,那麽其後坡的美則在於自然的絢麗多姿,這裏山不高而靈秀,谷不深而清幽,是杭州雅文化的代表,正在修編中的杭州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已把孤山劃定為清文化保護區。

浙江省博物館。它於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後始建,現占地30.6畝,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大屋單體曲線連廊組成,形成了館中有園,園中有館的格局,成為天堂杭州壹處耀眼的經典歷史文化窗口,博物館門口的門墩是仿良渚文化的冠形器,三根立柱是仿良渚文化的玉器,玉琮。而圍墻上的“雙鳥舁日”是仿河姆渡文化圖騰的圖案,具有鮮明的浙江歷史文化特色,博物館館藏文物十萬余件,其中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和南宋文化為代表。2001年雷峰塔地宮中出土的文物,大部分也存放在館內,浙江省博物館還包括文瀾閣在內,文瀾閣初建於1782年,重建於1880年,以收藏乾隆皇帝組織編纂的《四庫全書》而聞名,四庫全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綜合性叢書,當年在全國專門建造了七大書閣來收藏,現在江南三閣中唯壹幸存的就是文瀾閣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文瀾閣豎匾是光緒皇帝用滿文和漢文書寫的,整個建築仿寧波天壹閣而建,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在博物館東面是浙江西湖美術館。

各位遊客,這裏就是西湖十景之壹的平湖秋月景區。它是杭州歷史上的三大賞月勝地之壹,唐代這裏建有望湖亭,明代改為龍王祠,清康熙年間建禦書樓,並在樓前水面鋪築平臺,題名為平湖秋月。它西面的建築原是羅苑,也就是猶太商人哈同妻子羅迦陵的別墅,1959年拆去了羅院的圍墻把它並入了平湖秋月景點,從而使遊覽面積從不足三畝增加到十畝,原羅院的建築“湖天壹壁樓”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壹八印社”的社址。如今這裏已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更添壹處人文盛景,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曾說過,“西湖最勝為春為月”,月光下的西湖山融水意壹派清絕,有多少人為之陶醉,平湖秋月三面臨水,在這裏眺望湖光山色其趣盎然,尤其是皓月當空的秋月,這裏更是月白風清,水天***碧,遠山近樹朦朧錯約,高樓玉宇若隱若現。可以讓妳盡情享受西湖秋月之美,正所謂“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 放鶴亭,這是為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造的。林和靖壹生孤高自騖,淡泊名利,終身不娶,也不出仕。除了作詩繪畫外喜愛的就是種梅養鶴。他愛護梅花如妻子,教養白鶴如兒子。因此人稱“梅妻鶴子”。他寫過許多有名的梅花詩。其《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後人視為詠梅絕唱。孤山仿梅歷來被譽為西湖盛事,它和超山賞梅,靈峰探梅是舊時杭州的三大賞梅勝地。所以孤山還有壹個美稱叫做“梅嶼”。林和靖死後葬於孤山,他的節操和學識也很得宋真宗的賞識,特賜謚號“和靖處士”。元代杭州人陳子安在林和靖隱居地“巢居閣”舊址建梅亭和鶴亭以資紀念,明代嘉靖年間王釴(yi)始建放鶴亭,現亭為1915年重建。放鶴亭匾額由書法家楊學洛所書,亭內《舞鶴賦》石碑是南北朝鮑明遠的作品。碑文是清康熙皇帝臨摹明代董其昌書法的手記,栩栩如生的描繪了鶴的美麗動人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亭前柱上有林則徐撰,林散之手書楹聯:“世無遺草真能隱,山有名花轉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