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拍賣接近尾聲,氣氛依然如火如荼,馬上就要輪到最後壹件文物出場了。壓軸作品為王羲之《平安帖》草書,起拍價5500萬元。
收藏家壹路競拍。短短幾分鐘,文物價格飆升至2.7億元。至此,全場鴉雀無聲,沒有人願意再加錢了。眼看交易就要敲定,拍賣行的總經理胡彥燕接到了壹個電話。
是收藏家劉益謙說願意在2.7億元的基礎上再加500萬元。
沒有人出價。最終平安帖的文案以2.75億元成交,手續費3.08億元。文物全篇只有41字,平均每個字價值750萬元,非常驚人。而這筆交易也創下了中國拍賣史上的新紀錄。
大家驚嘆於這件昂貴的作品,卻忽略了背後隱藏的故事。其實這個“平安領帶”也曾被人誤認為?不值錢?甚至作為破布,在市場上公開出售。那麽為什麽今天突然增值了呢?
古董神話:老人五塊錢買的?臟布?,竟是乾隆的珍藏!
它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老北京琉璃廠附近有許多古董商。壹天,壹位老人在這裏閑逛,偶然發現壹個小攤位上陳列著壹塊抹布。這塊布很臟,棱角磨損的很厲害,但妳還是能依稀辨認出上面分布的塗鴉。
老人註意到布上有許多紅色的印章,他覺得布很有價值,所以他想付錢買下它。當時經濟還比較低迷,整個古玩行業的生意非常冷清。小販故意提價10元,希望能大賺壹筆。
十塊錢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老人壹看就假裝放棄了。就在他要離開的時候,小販主動提出降價,並提出再給老人五元優惠。交易達成後,老人只花了五元錢去收破爛。
但誰知道老人也是俗人?把抹布買回家後,翻來覆去翻了好幾遍,也沒看到什麽,就閑置著。
直到1979,壹個偶然的機會,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聽說了這件布衣的存在,並親自登門拜訪,壹睹為快。
據徐先生回憶,他第壹次看到這塊布的時候很驚訝,因為畫布上有很多紅印子的痕跡,說明這塊布被很多人收藏過,有條不紊的流傳下來。其中有乾隆的龍印,其價值不言而喻。在進壹步鑒定了歷代著名文人和清代帝王的印痕後,徐老師斷定這塊布是王羲之作品《平安帖》的臨摹版,臨摹者很可能是宋代的壹位名人。
皇家文物在民間流傳,揭示了文案價值劇增背後的原因。
隨著徐邦達先生研究成果的發表,《平安帖》抄本也引起了公眾的關註,越來越多的古玩專家對其進行了研究。但壹個疑問始終沒有消除:既然此字原本是乾隆的私人收藏,為何最後到了民間古董商手中?
目前最有說服力的說法是這樣的:清朝末年,皇族衰落。紫禁城內的太監、宮女為了得到錢財,從宮內盜走壹些珍貴的寶物,在宮外販賣,導致大量的皇家文物流落在民間,下落不明。
這條“平安領帶”也可能是被盜的寶物之壹,但我遇到的人並不識貨,幾經周折最終擺在了地攤上。
關於此版平安帖的詳細出處,目前業內並沒有壹個完全確切的結論,甚至有些古人也說不上來,但主流觀點大體分為兩種:明代書法家王世茂和當代的徐邦達,認為是宋代的摹本,更有可能是米芾所寫;清代文學家顧復認為是抄唐人。可以肯定的是,這款“平安帖”不會是宋以後的產品,從上面古代玩家留下的印章可以判斷。
這條“平安領帶”之所以價格暴漲,不僅是因為年代久遠,更是因為它的藝術價值。這幅字畫作為臨摹品,可以說是將王羲之書法的精髓展現的淋漓盡致。甚至?閱盡珍寶?乾隆也是高度評價,贊不絕口。亞洲能出太陽嗎?,意思是可比?法貼三希堂?“快雪中的晴天帖”之壹。
從皇帝收藏的文物,到淪落到地攤的破衣爛衫,再到價值3億多元的頂級珍寶,平安鐵的傳承壹直在顛沛流離,可謂傳奇。作為後代,我們能見證這樣壹個完整流傳下來的寶藏,是壹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