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不懂得命運,不可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制,不可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人們說的話,不可能辨別人。”
首先看“知命”,人生到這個世界是個體生命,從生到死是來完成人生的使命。《論語》中的命當為君子的“人生使命”之意,懂得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生命意義。許謙在《讀四書叢說》中說:“有天理之命,有氣數之命。天理之命,人得之以為性者也;氣數之命,人得之以為生死壽夭貧富貴賤者也。此章命字,蓋兼二者而言。”人有兩種命天理之命和氣數之命,但意義不同有舍小我之命來成就大我之命的含義。
《周易》鼎卦《大象》:“君子以正位凝命。”告訴我們要凝聚個體生命中的力量。《周易》困卦《大象》:“致命遂誌”與中《論語》中“見危授命”和“見危致命”可以理解,舍棄自己的“個我之命”以成就其“大我之命”。
再看“知禮”。禮在古代是規範社會行為的壹切法則、規定、儀式的總稱。我們“生而為人”,就必須循禮、依禮來立足於社會。《周易?系辭上》有“知崇禮卑”,朱子解釋為:“知識貴乎高明,踐履貴乎著實,知既高明,須放低著實作去。”(《朱子語類》)
《周易》亦以履卦為禮。古人往往將“禮法”連起來稱呼。人性是喜歡嚴以待人寬以待己的,這種“他律”性的存在被“禮法”強制起來,將“他律”轉為“自律”,故孔子講“克己復禮為仁”來真正發揮作用。唐文治說“知禮之學,亦由淺入深者也。始焉品節詳明,不越秩序而已,進而上之,則非禮勿視聽言動,而動作威儀之則,皆為定命之符矣。此尊德性而道問學,由知天、事天而能立命者也。"(《論語大義》)
最後看“知言”。《論語》中孔子論“言”的地方很多,言出其口進吾耳體現出“知言”和“知人”的關系。《衛靈公第十五》多處提到有:“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還有“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還有“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言者心之聲,但是言可以偽作,故必察知言之真偽,方能知人也。
《周易?系辭下》:“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此是知言、知人深刻洞察力的微言。,這裏的“言”亦並非僅指常人之言,且亦指聖人之言也。
“知命”“知禮”“知言”,三者並非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聯系的。李光地對三者論述精妙,如下:“盡其在我者,而聽其在天者,謂之知命。不知此,則無入道成德之基,故日無以為君子。卓然於義命之際,似乎可以立矣,然義之中,節文詳備。不知此,而持循於日用之間,則自信或不篤,自守或不堅,故日無以立。身既立矣,而德業之助則在乎人。言者人心之聲也,茍非窮理而有以知言,則是非莫能辨,因之而邪正莫能知,故日無以知人。知命則立誌之驗,知禮則持敬之功,知人則窮理之效,是亦先儒論學之序也。”(《讀論語劄記》)
《皇疏》:“命,謂窮通夭壽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故雲無以為君子也。窮謂貧賤,達謂富貴,並稟之於天。”
韓愈《論語筆解》:“命,謂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也,非止窮達。”
許謙《讀四書叢說》:“有天理之命,有氣數之命。天理之命,人得之以為性者也;氣數之命,人得之以為生死壽夭貧富貴賤者也。此章命字,蓋兼二者而言。”
《朱註》引程子日:“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並:“不知禮,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如果妳覺得我寫的不錯,能夠給妳帶來些許快樂,或對妳有所幫助,記得點贊加關註哦,並在留言區留下妳的贊贊贊贊美之詞,哈!那會激勵我今後寫出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