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滿月,充滿了無限的情懷。古人妙詩中的明月賞析,為中秋節增添了無限美好的意境。從古人對月亮的吟誦中,我感到滿月與人是相通的——月亮與人是親近的:“那世界是多麽寬廣,那樹木與天堂是多麽接近,那月亮的近在水中是多麽清澈!."月亮侵入人體:“她玉白色的樓梯是冷的,露水侵入衣服很久了。”人造月:“鶴去臺灣,何處可造月?”人們可以問月亮:“什麽時候會有壹輪明月?向天要酒”“春風綠在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月亮會漂移:“拖杖到危樓,鬥到天,波濤洶湧,月亮流煙。”月可追:“此時不相識,願中國逐月照妳。”月亮可以高掛:“月上霜凍。”月上洗地:“月上洗高粱,露草。”從古人對月亮的贊美中,我感覺到滿月也有憂愁、悲傷和相思——月亮有心事:“二十四橋猶在,波蕩悠悠,冷月無聲”,“酒微醒,月微涼,燈綠。”月有悲:“琵琶舞新聲,總離山。”玩的我停不下來,長城下秋月高。“昨夜秋風入漢關,月滿西山。驕後飛之更急,不送馬上戰場。”月也羞:“落花柳絮無聲,春日淚落,雲有影月羞。”月也傷心地離去:“今日古柳橋滿別離,見人別離也傷悲...但願我能像月亮壹樣婀娜多姿,和妳走在千裏之外。”“人走後,壹彎新月如水。”月亮也是想家的:“夜夜相思漏多,愁明月憔悴”“唯有春庭月深情,猶留人照”等等。可見人和月亮有多近!
滿月的可愛之處在於它並不總是圓的。所以,中秋節的滿月讓人愛不釋手——因為中秋節的月亮豐富多彩。滿月,美麗而光芒四射,高掛在最美的天堂,不讓我們觸碰;月光,無聲的,溫柔的灑在大地上,灑在散落的溫暖的燈光上。就這樣,中秋節的滿月離我們保持著很遠的距離。中秋節是團聚和思念的日子。借著皎潔的月光,我們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思念同學,思念朋友,回憶溫暖的時光。每個關註它的人都會在中秋節想起它。滿月中秋吃月餅也是滿滿的溫馨。“中秋節吃月餅”是中國悠久的傳統習俗。據古書記載,月餅作為壹種外形圓月、餡料較好的食品,出現於北宋時期。作為壹種食品,又叫“月餅”,見於南宋《武林舊事》。蒸為飲食“以月餅為食,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經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中秋節這壹天,風清月明,桂香沁人心脾,人們圍坐在月光下擺滿月餅和水果的桌子或草地上(有的家庭還備有桂花酒),仰望月中的桂花,邊吃邊聊。大家關心的是親情而不是吃飯。對於孩子來說,跑來跑去,互相追逐,充滿了童趣。對於中青年人來說,有的談文學、人生、奮鬥經歷,有的談國內外趣聞,有的談愛情、親情、友情。對於大多數老人來說,有點八卦。
中秋節,在滿滿的月光下,人們享受著不張揚的靜謐之美和余香。沐浴在月光下,我們想起了關於吳剛、嫦娥、桂樹和玉兔的故事。自從21969年7月美國宇航員第壹次乘坐宇宙飛船登上月球以來,人們對月球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月球與地球的距離越來越短。我們中國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登月計劃。那時,月亮的光輝將使中國更加燦爛,我們中華民族將再次分享明月的光輝!同時也衷心希望兩岸同胞能像天上的明月壹樣早日團聚!
我從小就不喜歡吃月餅。那時候的月餅沒有現在的多。在我的記憶中,中秋節我沒有買月餅,因為父母單位都是作為福利給的,也給了很多,壹人四五個,壹封信兩個。用壹張薄薄的紙包著,紙上印著月亮和寶塔,好像每年都壹樣。紅色的是甜的,偶爾深藍色的是鹹的和胡椒的。外表看起來黑乎乎的,硬得像石頭,嘴裏全是渣滓,甜得膩人。我和弟弟都不愛吃,我媽也沒辦法,幹脆扣了我們的饅頭。早上每人壹碗粥,壹塊月餅,不吃就餓。就這樣,我不吃飯,只喝粥。媽媽急了,幹脆把月餅掰成粥碗,爸爸坐在旁邊。吃完了才讓我去上學,逼著我吃,但心裏的委屈讓我更加討厭吃月餅。
上中學的時候,家裏經濟條件改善了很多。有壹年,父親出差,帶回了很多核桃和花生。我媽媽決定自己做月餅。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炒碎,加少量豬油、面粉做餡。面粉與雞蛋、糖和水混合,餡料被拉成球狀。然後用搟面杖把餡搟成小煎餅,在鍋裏上油,小火慢烤。當時做了五個“月餅”,有點硬但是好吃。
我上大學的時候,離家千裏。學校非常體諒學生的思鄉之情。在假期裏,每個人都得到了兩個月餅,壹些蘋果和橘子。那時候,我開始喜歡吃月餅。可能是因為吃了很久的飯胃口很好,長沙的月餅是廣式的,很軟。裏面的叉燒、火腿、鹹蛋黃都很合我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