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和詩句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和詩句

1.重陽節的來歷及詩歌

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壹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誌,此風俗壹直流傳到清代。

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重陽節的來歷及詩歌

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

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壹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誌,此風俗壹直流傳到清代。

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3.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

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麽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壹、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

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遊》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

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

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壹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

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4.重陽節知識問答題 急

1.重陽節又叫什麽節 答:登高節

2.除了登高還含有什麽意思 答:思念親人

3.為什麽叫重陽 答:古人把九叫“陽數”,農歷九月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

4.關於重陽節起源和什麽教派有淵源 答:道教

5.重陽節的傳說發生在什麽時期 答:東漢

6.重陽節故事傳說中的主人公叫什麽 答:桓景

7.傳說故事中的起因是什麽 答:瘟疫

8.傳說故事中的河流叫什麽 答:汝河

9.傳說故事中的仙人是誰 答:費長房

10.仙人住在什麽地方 答:東南山

11.仙人給主人公的除妖物品有哪幾種 答:茱萸葉子壹包 菊花酒壹瓶 降妖青龍劍

12.主人公降妖的主要武器叫什麽名 答:降妖青龍劍

13.故事中茱萸有什麽作用 答:氣味沖擊妖魔肺部,使其難受

14.菊花酒有什麽作用 答:酒氣刺激妖魔嗅覺

15.主人公是怎樣殺死妖魔的 答:拋出降妖青龍劍,將瘟魔紮死

16.故事中的妖魔人們稱它什麽名字 答:瘟魔

17.為什麽重陽節登高 答:就是因為故事裏主人公和瘟魔交戰前,百姓都躲到山上而得名;登高即有避魔避害避災的意思,登高還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18.將九定為陽數最早見於哪本書 答:易經

19.人們把重陽還看做是什麽樣的日子 答:吉慶

20.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什麽詩中有描寫重陽的詩句 答:遠遊

21.請說出屈原該詩句 答:集重陽入帝宮兮

22.重陽節有什麽風俗 答: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等

23.傳說的故事是什麽人編寫的 答:吳均

24.他編寫的故事收錄在哪本書中 答:續齊諧記

25.傳說故事中主人公住在當時的什麽縣 答:汝南縣

26.主人公辭別仙人後,是怎樣回到原籍的 答:騎乘師傅的仙鶴

27.茱萸是壹種中藥,它有什麽作用 答:理氣、止痛,避蟲叮咬

28.菊花泡酒有什麽作用 答:明目

29.重陽節什麽時候開始定為老人節 答:1989年

30.重陽節為什麽吃重陽糕 答:沒有山的地區,把登高改為“吃糕”

31.重陽節為什麽放風箏 答:入冬前不甚冷時,大力活動壹下筋骨,有助於健康,也使眼睛得到休養、保護

32.重陽節的另壹個傳說和哪個皇帝有關系 答:漢高祖劉邦

33.這個傳說中的皇帝妃子是誰 答:戚夫人

34.這個妃子的婢女姓什麽 答:賈

35.這個婢女讓人們重陽節時怎樣做 答:佩茱萸、喝菊花酒

36.為什麽老年人很重視這壹天去登高 答:希望強身健體,能夠長壽

5.重陽節的來源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壹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壹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壹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壹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誌,此風俗壹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壹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壹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壹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壹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壹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壹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恒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壹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壹身非凡的武藝。

這壹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妳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壹包茱萸葉,壹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壹座山上,發給每人壹片茱萸葉,壹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壹年地流傳下來。

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壹書裏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壹的規定,壹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壹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壹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壹項重要內容。

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

6.重陽節的由來

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

古代人們將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所以稱做重陽。重陽節人們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相傳東漢的時候,有壹個叫桓景的人,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道術。壹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這壹天將有大災大難降臨在妳們家。

妳現在馬上回家,只有讓全家每人都在胳膊上系壹個絳紫色的袋子,袋子裏裝上茱萸,然後全家外出登高,喝菊花酒,才能躲開這壹場大的災難。桓景聽從了師傅的話,在九月初九這壹天,全家外出登高飲酒。

晚上回家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全都死了。費長房說是這些動物代桓景全家受禍了。

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1.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之壹。

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的幾十萬棵黃櫨變成壹片徘紅,將西山裝點得分外美麗,別有風情。

漫山遍野,猶似披上了壹件紅色的盛裝。幾個親朋好友,三五結伴同登西山看紅葉已成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動之壹。

2.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壹團團、壹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

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贊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艷,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

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壹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壹些地方的公園裏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壹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

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

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壹起采摘下來,和黍米壹起釀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壹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

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

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闔家團圓的願望。

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藥材使用了。

現在這壹風俗已很少見了。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壹樣。

重陽糕是用面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幹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壹個小小的禮節。

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

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7.關於重陽節的詩歌或詞,以及重陽節的來歷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賞析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廣泛為人們傳誦。

王維弟兄***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

“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壹句詩裏,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

這兩句構成全詩的壹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雲:“陟彼高岡,瞻彼兄兮。

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自己。

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壹樣登高飲酒。

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壹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

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茍、渾然天成、音調諧美的特點,這已在他的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

宋人朱熹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壹直說去。這般詩壹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語類輯略》卷八)。

他鄙薄宋詩的意見固然偏頗,但所贊賞“古人詩中有句”還是有道理的。所謂詩中有句,是合觀全詩自為壹體,而其中的佳句又獨具意義,可以單獨流傳。

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當人們在節日思親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

。展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賞析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廣泛為人們傳誦。

王維弟兄***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

“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壹句詩裏,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

這兩句構成全詩的壹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雲:“陟彼高岡,瞻彼兄兮。

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自己。

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壹樣登高飲酒。

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壹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

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茍、渾然天成、音調諧美的特點,這已在他的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

宋人朱熹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壹直說去。這般詩壹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語類輯略》卷八)。

他鄙薄宋詩的意見固然偏頗,但所贊賞“古人詩中有句”還是有道理的。所謂詩中有句,是合觀全詩自為壹體,而其中的佳句又獨具意義,可以單獨流傳。

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當人們在節日思親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

[1]登高:傳說晉人桓景從仙人費長房學道,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災禍。

後遂以九日登高為習俗。[2]茱萸(yu予):壹名越椒,又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