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壹個人獨處的文章
關於壹個人獨處的文章,我們都知道獨處是壹個非常奇妙的經歷,讓我們放飛心緒,思慮萬千,徜徉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裏,享受獨處的美妙,下面和我壹起欣賞關於壹個人獨處的文章吧,供大家參考。
壹個人獨處的文章1年輕時總害怕“不合群”,以為“朋友多了路好走”,於是為了合群而合群,馬不停蹄地去趕赴壹場又壹場熱鬧與繁華。
隨著年齡漸長,才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與其花費時間與精力在酒桌上觥籌交錯,去結交壹些無關痛癢的“朋友”,還不如學會好好與自己相處。
獨處,是壹種智慧的沈澱。
獨處,是壹種充實的滿足。
獨處,是壹個人的清歡。
只有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才是內心足夠強大和豐富的人。
獨處,是做回自己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只身壹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
兩年時間,梭羅自耕自食、自始至終都獨自壹人。
後來有人問他:“妳壹個人住在那壹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裏。”
梭羅回答:
我為什麽會感到孤獨呢?獨處使我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
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壹個夥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在獨處時,我做回了自己。
是啊,壹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真正的發現自己,認清自己,回歸真實的自我。在獨處的兩年裏,梭羅寫出了傳世名著《瓦爾登湖》,震撼了美國人的心靈。
叔本華說:“只有當壹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
人生需要獨處的時刻,在獨處中遇見最真實的自己,回歸精神的安寧,回歸靈魂的本真。
獨處,是最好的修行
常常有讀者問我:“為什麽我與每個人相處都很好,可還是不快樂?”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都在考慮如何變得合群,如何更受大家歡迎,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壹點: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
陳道明喜歡壹個人呆在家裏,彈鋼琴,用毛筆抄古籍,揮筆潑墨畫山水,或坐在雕花的中式座椅上讀書,寫雜文。窗外天空純凈如水,屋內時光靜好,很有壹種讓人心動的美感。
他的朋友笑話他壹個人宅在家裏,遠不如壹場飯局有用。
陳道明淡然壹笑:
“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不汲汲於名利,靜下心來做壹些無用卻靜謐美好的事,何嘗不是壹種修行?”
是啊,獨處是壹種靜美,更是壹種修行。真正的君子在獨處時能安然自得,在熱鬧中也能淡然自若。
只有獨處時,才能超越俗世,拋開壹切瑣事,回歸靜寂的心境。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而這樣的境界,唯有獨處時才能抵達。
獨處是壹個人最好的增值期。與其掛著空洞的笑臉,為了社交而社交,不如提升自己的內涵,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垃圾社交,不如獨處。
獨處,是壹種高遠的`境界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人只有在獨處之時,方能撥開迷霧,心靈遊於物外,與天地精神往來,看清生命的真相。獨處,是壹種高遠的人生境界。
蘇東坡寫過壹首詞: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轂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置身茫茫天地間,聽著江水滾滾東流,在獨處時,蘇東坡忽然醒悟,悟到自身渺小如滄海壹粟,生命短暫如江水壹去不復返。
生命如此美好而短暫,又何必與蝸角爭名,與蠅頭爭利?
獨處讓人醒悟,讓人看清生命的真相。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跳脫功名利祿的誘惑,不困於得失成敗,抵達高遠的人生境界。
喜歡獨處的人是孤單的
但這種孤單是心靈的孤單,與性格上的孤僻是兩回事,它不是空虛,不是無聊,不是無所作為的自卑,不是厭世絕望的哀怨,不是孤芳自賞的清高,而是心靈充實至極的壹種狀態。
喜歡獨處的人是淡然的。
他猶如壹顆獨佇的樹,任憑風吹雨打,四季交替,隨意隨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富貴不張揚,得失不言語,心如止水,寵辱不驚。
喜歡獨處的人內心是豐盈的
越是豐盈的靈魂,越有強烈的孤獨感。古來聖賢皆寂寞,只有少了外界熙熙攘攘的幹擾,才能更加專註的做壹件事情,成就壹番事業,達到內心的豐盈。
周國平說: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獨處是壹種能力,大多數人把社交看成是壹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壹種能力。具備這種能力並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在於安於寂寞並使之具有生產力。
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
壹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壹心逃出寂寞。
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為壹片詩意的土壤,壹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壹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
獨處的愛好與壹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壹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麽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獨處,是壹種選擇,它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主動選擇的壹種生活方式。
生命本就是壹場孤獨的跋涉,無論人生路上有多少紛繁熱鬧,終將抽身出來,獨自細數似水流年。
享受獨處的人,可以把枯瘦的日子過得豐盈,活出生活的本色;享受獨處的人,可以坦然面對世事,塑造更完美的自己。
壹個人最好的狀態,無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華,也能安頓壹個人的時光。
學會相處吧,做回自己,享受獨處的時光!
妳終將明白,獨處,是壹個人的清歡。
壹個人獨處的文章2獨處,能夠修養自身
缺乏交往的生活是壹種缺陷,而缺乏獨處的生活卻是壹種災難。
網友小張在大學時代曾認識壹個朋友。
在朋友的影響下,小張學會了打麻將。
有壹次朋友神秘地對小張說:“帶妳去個好地方。”
小張很好奇:“什麽地方呀?”
朋友小聲說道:“去了就知道了。”
結果壹去小張才發現,“好地方”是壹個地下賭場。
朋友對小張說:“手氣不錯的話,可以賺不少,新款球鞋、新手機,都能到手。”
小張聽後,心裏癢癢的,也想大賺壹筆。
剛開始兩局,小張贏了幾百塊,信心大增,賭註也越下越大。
誰知,局勢急轉直下,小張開始輸了。
就這樣來來回回,小張輸掉了壹個月的生活費。
朋友見狀還對小張說:“富貴險中求,沒事,過幾天咱再來,準能贏回來。”
小張覺得對方說得有道理,於是回家準備找父母借錢,想壹次性翻個本。
父母警覺起來,因為自己孩子從來不這麽大手大腳地要錢,追問下,小張才道出實情。
父母聽完對小張說:“孩子,做人要腳踏實地,天上不會掉餡餅。”
壹句話點醒了小張。
交友不慎,妳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有時,甚至會賠上妳的人生。
劣質的人際關系可以說是對自身的壹種損耗,聰明的人懂得擇友而交。
獨處修養自身,更明智。
江疏影,2004年以專業第壹的成績考入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她的同學都積極投入演藝圈,但她沒有。
她選擇繼續深造,只身壹人,遠赴英國。
最初江疏影的留學之路也並非順利。
她說:“學英語讓我感到壹種挫敗感,我連入學考試的試卷都看不懂。”
為了克服語言障礙,她選擇去餐廳打工。
用她自己的話說:“為的就是有壹個語言環境可以練習口語,站壹天下來腳都磨破了,我不在乎。”
整整兩年半,她獨自面對求學的艱辛。
終於,她在英國的東英吉利亞大學拿到了傳媒經濟學碩士學位。
2018年英國駐華大使館在官邸舉行“靈動青春”項目啟動儀式,江疏影受邀作為項目大使出席,並由她接待了當時的英國首相——特蕾莎·梅。
新聞壹出,火遍全網。
壹個人的求學之路或許孤獨,但也成就了壹個更好的江疏影。
學會獨處,修養自身,收獲更好的自己。
獨處,可以練就專註
德魯克有句話:“如果妳計算壹下妳的時間,就會發現自己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沒意義的事上。”
真是壹語中的。
知乎上有這樣壹個故事。
網友阿明參加同學聚會,同座的菜頭跟阿明寒暄。
“老同學現在哪裏高就?”菜頭跟阿明碰杯。
“小公司,談不上高就。”阿明笑笑。
還沒聊開,同學就三三兩兩跑過來給菜頭敬酒。
阿明才知道,這個曾經成績不如自己的菜頭,很早就開始做生意,現在已經有幾十家分店,最近連大公司也找上了他,想跟他談合作。
這個聚會阿明感到十分尷尬。
回到住處,阿明反思自己,覺得自己實在太失敗。
阿明覺得自己必須改變,於是他制定了壹個計劃——壹個月看50本書。
可每每他翻開書時,不是想刷朋友圈,就是被網絡綜藝吸引,幾個小時就這樣過去了。
壹個月期限到了,阿明壹本書也沒讀完。
很多時候,妳沒達成目標,並不是外在的事物阻礙了自己,而是自己沒有練就專註的能力。
無法專註,也就無法實現個人目標。
在《城市鄉巴佬》這部電影裏,角色A對角色B說:“人生的秘密就是只做壹件事,就壹件。只做壹件事,其他的都不值壹提。”
有的人把專註做到了極致。
李健,2002年水木年華火了以後,他淡然退出組合。
在壹處簡陋的四合院裏獨自搞起了創作,壹待就是五年。
每天就是讀書、彈琴、聽曲、寫歌。
後來他寫出了《傳奇》《風吹麥浪》《異鄉人》等優質的歌曲。
《我是歌手》節目之後,李健成為爆紅的“清華哥哥”。
記者采訪他:“妳覺得妳能從小眾歌手進入主流視野,這裏面有什麽秘訣嗎?”
李健說:“這個世界太浮躁,大家都很心急,急於看見成果、看見收獲,卻沒有耐心把時間花在耕耘上,我能成功只是我甘於寂寞、敢於寂寞。”
當妳選擇獨處,專註做最重要的事,在時間的沈澱下,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專註,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