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清軍入關,建立了清王朝。為了緩和人民群眾的矛盾,清朝廷有選擇的保留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由於黃鶴樓是聞名遐邇的傳統名勝,所以這座樓閣在順治初年便得到重建。
從1656年到1884年,黃鶴樓屢建屢廢,經過了多次的整修,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其中,最後壹座黃鶴樓建於1868年,因黃鶴樓毀於1884年的大火。那次大火,使得黃鶴樓內文物茫然無存,在後來的遺址上只剩下唯壹遺留下來的壹個黃鶴樓銅鑄樓頂。
不過,從清代留下的古籍中,可以看出,總體來說,清代黃鶴樓的壹次次重建和修葺,使它建築規模壹次比壹次宏大,並使我國的道教文化與建築,更加緊密的聯系起來,使它達到了我國古典園林的極致。
在後來重修的黃鶴樓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治年間黃鶴樓的原型。這座建築的特點是以三層八面為特征,主要建築數據應合“八卦五行”之數,以求避兇趨吉。
如平面四方代表“四象”,即東、西、南、北;外出八角寓意“八卦”,明為三層法“天、地、人”三才;暗設六層合卦辭“六”之數;每樓翼角十二含“十二月”、“十二時辰”等概念;檐柱28根表示“二十八星宿”象;中柱4根代表“東、西、南、北”思維;層檐360個鬥拱合周天360度;全樓***有72條屋脊表示壹年有72候。
樓內天花,壹層繪八卦,二層繪太極,合日月經天,明陰陽之象;樓頂攢尖***5個蘊“五行”之意。樓頂紫銅葫蘆三層,表示受到“三元”之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