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藥史的研究,首先由 進行了開創性工作(1) ,他揭示了唐代煉丹家的原火藥配方的意義,又研究了五代、宋、元的火藥和火器,特別是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中國的火藥先 傳入阿拉伯國家再傳入歐洲,這正是中國煉丹術西傳的路線,也是國瓷器和造紙術的西傳類似的。中國歷史上的重大發明,為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
自 五十年代初期的研究起,關於火藥的研究歷三十年壹直保持著這個認識程度。王奎克、朱晟、鄭同、袁書玉[2] 在探討葛洪《抱樸子內篇 》中以硝石、松脂、豬大腸、雄黃***煉可以制取單質砷的實驗中發現:***煉過程在350 ~400℃起火爆炸,溫度是關鍵(也就是中國煉丹術家經常強調的“火候”之壹)。因此原火藥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四世紀,《抱樸子內篇?仙藥》應是原火藥成分最早記錄。王氏等的研究是火藥史研究的壹個新階段。
火藥之所以成為火藥,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硝石(硝酸鉀)的引入。據唐?李 等《太平禦覽》,公元前六世紀的“範子計然曰:消石出隴道” ,以及“石硫黃出漢中”。可見中國使用硝石和硫黃是很早的。
壹種看法認為,地名“隴道”“漢中”不見於秦以前。那麽《史記?扁鵲公列傳》,漢?劉向《列仙傳》,推測年代部分為漢代的 《三十六水法》都提到了硝石;漢代使用硝石,更有依據。《淮南子?天文訓》說:“日夏至而流黃譯”,《說文》有“留黃”出產之記載等,《神農本草經》中硝和硫黃分別為上品和中品藥。
東漢《周易參同契》說:“挺除武都,八石棄捐”,“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千舉必萬敗”,都說明包括硝石在內的五石或八石[3] ,由於其強氧化性使火法反應進行激烈,在當時還沒有很好地馴服它、掌握它。“挺除武都”,尤其值得註意,說明當時已經有人試煉了武都雄黃[4] ,和八石之壹的硝石,大概沒有成功,至少對《參同契》作者是這樣。
由二世紀的魏伯陽到四世紀的葛洪,煉丹術方興來艾,煉丹著作由"火記六百篇”(《參同契》)到“披涉篇卷,以千計矣”"(《 抱樸子內篇?金丹》)。這壹段時間內,可能有許多煉丹家在進行八石煉雄的試驗[5] 。硝石煉雄黃,應該得到氧化砷。葛洪記載的三物煉雄黃的成功之例,引入了松脂、豬大腸等有機物,可使氧化砷還原為砷單質.。但仍然要控制溫度,超過壹定溫度,就起火爆炸。古代沒有溫度計,必定有超過的時候,也就是制煉單質砷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時候,後壹情況正是原火藥產生的萌芽。後來火藥成分也是積極利用這壹實驗現象的結果。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參證:
(1)早期軍事火藥的配方,多以硝石、三黃(雄黃、雌黃、硫黃)、松脂(香)和各種油脂為主。如宋代《武經總要》和明代 火龍經》的火藥方,都是如此。
(2)中國煉丹術西傳和中國火藥的西傳是有聯系的。阿拉伯和西歐煉丹術很多具體操作和使用藥品與中國煉丹術相同。曾被歸屬首先發現砷的馬格努斯,恰恰也是常常被歸屬發現火藥之人(另壹著名被歸屬者是羅哲爾?培根)。葛洪之三物煉雄黃由於溫度不同而有制砷和火藥性質之別,集兩種功能於壹配方之中,馬格努斯曾做過砷和火藥實驗和記述,也不應純屬偶然。由葛洪經過中、阿(拉伯)許多煉丹家之手而到馬格努斯,本來是有淵源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