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何以會到荊莽未開的南越大地會盟諸侯?翔實資料證明——
漢代以後,登會稽之山而探禹穴、訪蒼梧之野以拜舜陵,為讀書人的壹種雅興。西漢的司馬遷去過,北魏的酈道元去過,唐宋以後的文人墨客、遷者騷人去的多不勝數。我在文革期間,借大串連之名,也曾經效仿古人附庸風雅去過這兩個地方。我是河東人,河東是虞舜和大禹的故鄉,想到他們為國家為百姓勞瘁壹生,卻最終客死他鄉,油然而生出許多傷感來。後來,讀了壹些書,發現了壹些不對勁的地方:虞舜卸任時已經百歲高齡,何以能夠爬山涉水去了湖南?大禹會盟諸侯,按照慣例應在自己國家的疆域,何以會到荊莽未開的南越大地?疑問有了,答案卻沒有。及至最近研讀了許多資料,有了壹孔之見,卻又躊躇起來,深恐個人見解落入鄉土文人借助名人以光大桑梓的窠臼。後壹想,所有學問無不是由個人見解而來,遂即釋然。本文所述即是力辨大禹會盟諸侯之會稽不在浙江之紹興而在山西之運城。
※從《禹貢》說起有關大禹的記載,傳說多於文字。
《尚書》裏的《禹貢》篇是有關大禹的最早記載。關於《禹貢》是否是大禹時代伯益所寫,後人質疑頗多,其中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是,《禹貢》裏有壹些地理名詞是春秋以後才有的。另壹種意見是,雖然《禹貢》裏有壹些春秋以後的地理名詞,不排除是後人在整理時加進去的,但縱觀整個《禹貢》關於山川地理描寫以及行文風格,盡管不能確定是夏代伯益所寫,起碼也應該比西周更早壹些。《禹貢》之成書年代,學界向稱不壹,迄無定論,晚近有代表性的說法大凡有四:壹、辛樹幟的西周說;二、王成組的春秋孔子說;三、顧頡剛的戰國中期說,四、日本內滕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其中顧頡剛先生的戰國中期說,學界尊此說者較多。《禹貢》所述有兩方面的內容,壹是大禹治水的路線,二是九州土地等級、物產以及貢賦。據《禹貢》所述,大禹治水是從冀州開始的,由冀州往東再往南,接著向西到涼州、雍州結束。天下九州都是大禹所管轄的疆域,亦即當時所謂的天下。《逸周書》說:夏代疆域南望過於三塗,北望過於嶽鄙,顧瞻過於有河,延瞻過於伊雒。三塗即三塗山,即今河南嵩山,《左傳》昭公十七年:晉侯使屠蒯如周,請有事於雒與三塗。嶽鄙乃太嶽山,在今山西中部。左右看去都有黃河流經,當然伊水洛水也在疆域之內。西漢末年黃河治理專家賈讓說:大禹治水,鑿龍門,辟伊闕,析砥柱,破碣石。龍門在今河津市東,伊闕在今洛陽,砥柱在今三門峽,關於碣石。《書·禹貢》:冀州,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導岍及岐……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可知當時的碣石在冀州境內。不會是秦始皇東臨的碣石。何況那時黃河入海並非今日路線,今山東境內的黃河線路古時是濟水線路,後世黃河泛濫,奪濟入海。濟南、濟寧、濟源實源於濟水。由此可知,大禹治水時虞舜國家的疆域並不大,範圍也就是冀州、雍州和豫州,即現今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陜西東部,可能還有山東西部和安徽北部壹部分。大禹治水也就是在這個範圍之內。據錢穆先生在《古史地理叢論》壹書的考證,大禹首先治理的乃是蒲、解兩州的水患。蒲州、解州在今運城境內,運城的地方戲今稱蒲劇。錢穆先生認為,華夏族團世居河東,河東西南平野,東北高丘,唐堯時境內黃河、涑水為患,族人流離失所,被迫居於高丘之上,才有治水的必要。大禹之父鯀治水無功,被舜處死,大禹繼承父業繼續治水。《禹貢》說大禹治水既載壺口,治梁及岐。亦即說大禹治水是從冀州的壺口開始的,壺口西北扼控河東盆地,為治水之關鍵。大禹治水為解本族群之困,以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大禹不可能遍治天下九州之水。所以大禹的行跡也只能僅限於冀州、豫州和雍州。若果《禹貢》是由戰國人整理,定然是後人加了許多想象在內。
※大禹會盟諸侯之會稽在哪裏?說實話,即使今天我們對夏朝歷史也是知之甚少。
二十世紀前半世紀,由於甲骨文的發現,人們才確切知道商王朝的真實存在。壹些歷史學家認為夏朝根本就是壹個傳說,無以為證。隨著山西陶寺遺址的發現,人們才對夏文化有所了解。關於大禹,可說的事情也僅僅限於大禹治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會盟諸侯於會稽,如此而已。我們無法從田野考古獲得會稽的真實位置,所以本文關於會稽位置的考證也只能從古代文獻中去尋找。
何謂會稽?會者,聚也,諸侯會聚即為會盟。稽者,計也,稽考之謂。《史記》載,舜傳位於大禹後,大禹仿效舜避堯之子丹朱例,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當時情況幾乎與舜接班時壹模壹樣。這種歷史的巧合很可能是後人所偽托,以烘托堯舜的高風亮節,未必就是歷史的真實。《竹書紀年》的記載就持完全相反的態度,說舜囚禁堯而逼其讓位,丹朱集其舊部與舜決戰雲雲。孰真孰偽,實難以確定。唯有大禹會盟諸侯於會稽之事,古籍所載基本壹致。
《越絕書》說: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吳越春秋》說: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水經註》: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茅山,又曰棟山。說明會稽原本不是地名,大禹會盟於茅山之後,為紀念此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盟,才把茅山更名為會稽,會稽是以事而得名。所以欲知會稽之地望,必欲知茅山之所在;欲知茅山之所在,必欲知大越之地望。壹說到古越國,後世人就認為在今浙江壹帶。其實浙江之古越國遠在夏朝之後,西周時期黃河流域亦有越國。《逸周書·世俘解》說:呂他命伐越。這個越國就是距當時的商王朝首都安陽不算很遠地方的壹個小方國。這個方國在商朝既有,也有可能是夏族遺孓。越人自稱大禹後人,極有可能是夏亡以後南遷過去的。所以大禹治水之後還歸大越的越地只能在黃河流域。
那麽茅山在哪裏呢?
《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ツ盎埂C┙潁原本為靠近茅山的渡口。茅津渡今在河南三門峽市與山西平陸縣之間,從古到今就是連接晉豫兩省的重要渡口。大禹治水後經茅津渡而返回京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今平陸縣茅津渡以北之山稱茅山,《水經註》曰:河水東過陜縣北,河北有茅城,故茅亭為茅戎邑,津亦取名焉。明確說茅山距陜縣不遠,在黃河以北,可見現今平陸茅津渡以北的茅山就是大禹更名為會稽的茅山。關於《水經註》會稽在防山之說。《世本》說:舜封丹朱於房。《尚書》說:舜涉方乃死。房、方、防通假。今運城安邑以東的防山,是丹朱封地、商均葬所,也是舜陵所在。這裏的防山與平陸的茅山山體相連,為壹山之南北兩側,南邊在平陸稱茅山,北邊在安邑稱防山。可見現今平陸茅津渡以北的茅山就是大禹更名為會稽的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