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摘要:? 秦始皇是中國第壹個統壹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第壹位君主。他對我們國家的貢獻十分遠大,但同時這也是飽受爭議的,因為在他的功績背後,也有著很多不該犯的過錯。那本文就讓我們來探討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關鍵詞:秦始皇 / 統壹六國 / 改革新制 /

英文摘要:Qin Shihuang was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Dynasty, China's first unified multi-ethnic feudal dynasty. His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 is enormous, but it is also controversial, because behind his achievements, there are many undeserved mistakes. In this article, let's discus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Qin Shihuang.

統壹六國的秦始皇嬴政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麽他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呢?近百年來,人們壹直爭論不休,每個人都持有自己的觀點。對秦始皇嬴政的評價,詩人李白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贊頌他的雄才大略,明代思想家稱他為“千古壹帝”,也有《過秦論》《阿房宮賦》譴責其勞民傷財、大興土木的,更有“苛政猛於虎”的論斷和民間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 今天我要與大家***同探討的正是那個統壹六國、開創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大壹統的王朝,皇帝稱號專利權所有者——嬴政。 我認為,秦始皇嬴政功與過都各有壹半。雖然秦始皇嬴政是皇帝,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會犯錯誤,都會有缺點。我認為他的功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 壹、秦始皇嬴政統壹六國,實現了大壹統天下 戰國七雄的時代,七雄並立於世,雖實力略有懸殊,卻誰也奈何不了誰。最後為什麽秦國卻滅六國實現大壹統?壹是秦始皇嬴政五世祖秦孝公在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變法後秦國廢除了舊制度,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發展,使秦國成為當時“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二是戰國後期規模最大的決定性戰爭——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秦勝趙敗的壹次殲滅戰,為秦國統壹六國奠定了基礎。三是秦王嬴政為了實現統壹,廣泛吸納各國賢士。例如,秦王嬴政廢除了“逐客令”,重用楚國李斯和魏國尉繚等優秀人才,諸候各國的謀士和人才也紛紛投奔秦國,壯大了秦國的力量。在統壹方略上,秦王嬴政采納李斯的建議,先攻克弱小的韓國,其後掃除兩翼,最後滅齊。秦王嬴政對勁敵趙國采用離間計,使趙王殺死名將李牧,自毀長城,隨後攻下趙都邯鄲、俘虜趙王;引黃河水淹沒魏都大梁,使其城墻倒塌,魏國滅亡;對付楚國,秦王嬴政請出老將王翦指揮,傾全國之兵強攻滅楚,滅燕滅齊勢如破竹。秦國從公元前230年到221年十年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壹全國,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嬴政完成統壹,結束了數百年諸侯割據,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秦的統壹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戰爭,給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破壞,也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各族人民迫切需要國家統壹、社會安定,而秦的統壹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秦始皇嬴政順應歷史潮流,即位後只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統壹中國的大業。秦始皇嬴政為中國的統壹和社會發展。

? 二、秦始皇在長平打敗趙國軍隊,自此六國再無力抵禦秦國的攻勢。秦王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壹直到公元前221年,陸續攻滅六國,建立起了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壹帶,南到南海,超越了前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郡縣制國家。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專制主義的中央集團的統壹國家代替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正式開始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偉大事件,正是自秦朝開始,中國形成了壹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壹大國。皇帝是秦始皇所創造的名詞,是地主階級的總統領。以皇帝為首的各級統治機構是用來壓迫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是從表面上來說,這些壓迫工具被文飾成為各方利害沖突的調節器,而皇帝則成為各階級的最高保護人以及公證人。秦朝歷經僅十五年,秦始皇在位十二年,完成了許多利於統壹的大事業頒布了許多新的制度來維護國家的統治。在統壹六國之後,秦始皇首先明確了皇帝獨裁的最高權力。皇帝自稱為朕,表示其至尊無二的地位,所有政事無論大小,最終都全部由皇帝壹個人說了算。秦始皇還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此後又陸續征服了壹些新的疆域,直至供***四十郡。那守由朝廷任命,並能夠隨時調動,每個都負責統領若千個縣。秦法中規定凡是立了軍功的人,會按照其功勞大小來決定他的官職,因此在秦始皇時期,武夫中有許多都做了地方官。這對中央集權統治是有益的。但卻使得各地政令殘暴,引起了人民極大的怨憤。秦朝的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將軍、廷尉、治粟內史少府和博士等官職。地方官制有郡守、郡尉、監禦史和縣令長。縣以下鄉官有三老、嗇夫、遊徽,又有亭長等官職。各個官職就如同機器中的零件,***同發揮著作用,形成壹個巨大的統治網。而掌管這部機器的人就是最高統治者壹皇帝。在秦朝統壹之前,各個國家的文字是不壹樣的,這對文化間的交流有壹定的影響。而到秦朝的時候,許多異體的文字都統壹了。文字的統壹對文化的交流有著重大意義,文字達成了統壹,哪怕各地區的方言發音不同,人們也能夠通過文字來進行溝通。秦朝的疆域東至大海,南達五嶺,這樣遼闊的疆域對國家的防禦能力提出了挑戰。秦朝為防止匈奴和遊牧民族的入侵,建築了萬余裏的長城,同時這也為我們勾勒出了當時所確定的中國驪域。秦始皇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在秦朝以前,各國修築的馳道規格是不相同的,到秦始皇的時候,便統壹了馳道的規格。馳道的修成為陸路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此同時,秦始皇還決定通水路。他將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水路溝通,大興水利工程。尤其是史祿菌渠,表現出了偉大的創造力。此外,還有記載說秦始皇曾經令方土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航海求仙藥,可見,當時的航海技術已經能夠支持大規模遠航。海上、內河與陸上馳道,***同構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還頒布了統壹度量衡的詔書,並劃定了統壹的錢幣,這兩項舉措具有重大意義,對後世影響深遠秦始皇最初滅六國的時候,遷徙了十二萬戶的富豪到鹹陽。這些富豪在本地由於勢力大,兼並土地,放高利貸,獨霸壹鄉壹縣,甚至壹郡,是極其妨礙統壹的。現在這些人被迫遷徙到新的地方必然失去了其勢力,而這些人所留在原地的田地和住宅又能分散到別人手中。秦始皇還將壹些犯罪逃亡的人發配去駐守五嶺,與土著雜居,漢族文化開始傳人南方。秦朝的這壹次大移民在文化傳播和發展生產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東周後半期開始,中國社會並存著兩種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到公元前216年的時候法律上終於確定了土地個人私有制。在確定了這個法令之後地主和有田的農民自動陳報土地實數,繳納稅賦來取得土地所有權除了政治、經濟上的措施,文化、心理上的“行同倫”也對人民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漢族文化地區,人們主要遵循孔孟正統派儒家學說中的家族制度。秦始皇根據儒家支派陰陽五行家說規定了壹系列的倫理定常,例如,以十月朔為歲首,衣服旌旗都以黑色為貴等。在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在位十二年,出巡過郡縣五次,目的在於“以示強威,服海內”,並宣示其統壹四海的功德。秦始皇的五次出巡與頒布統壹的各種制度、訂定文字、大規模移民以及經濟上的各種措施結合起來,促進了全國範圍內“行同倫”的巨大實施。

? 當然了,秦始皇他雖然有很多的功績,但也遮擋不了他那些過失。那麽就讓我們來看看它還有哪些過錯吧。

壹、在壹次宴會上,博士70人上前為始皇敬酒祝壽。仆射周青臣乘機貢諛,說了ー通歌功頌德的話,盛贊郡縣制。博土淳於越對周青臣的“面諛”十分反感,發言主張效法商周,實行分封制,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始皇把淳於越的意見交諸臣評議。丞相李斯駁斥了淳於越的觀點,進而對當時的學風士習提出嚴厲批評雲:“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他認為如果不制止這種行為,“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建議頒令禁締,並預擬具體條款如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當即照準,下制曰:“可。”也就是說,把以上建議作為正式法令頒行全國。這就是焚書等禁令的由來。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焚書”是指秦始皇下令焚燒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與不屬於博士館內的《詩》、《書》等百家書籍。另外在“焚書”期間他還嚴禁人們私自談論《詩》、《書》並大力根除私學。若有人私談將予以死刑乃至滅族;若有人想學法令必須拜官吏為師。秦始皇並沒有焚燒所有的民間文籍,也沒有禁止壹切學習途徑。譬如醫藥、蔔筮、種樹等書籍便不在焚燒之列。當然有些焚書內容早已印進人們的腦海,避過了“秦火”。像後來出現的不少古籍,就是憑借這些人的記憶復原的。秦始皇焚書在學術史上的最大影響,是導致“漢學”即章句訓詁之學興起。新唐書藝文誌序雲“自六經焚於秦而復出於漢,其師傳之道中絕,而簡編脫亂訛缺,學者莫得其本真,手是諸儒章句之學興焉。”兩漢今古文經學之爭,以及漢以下《尚書》等典籍的真偽之爭都與秦皇焚書有直接關系。秦始皇起初並不排斥儒家。他統壹全國後,大部分時間都兼用儒生與法吏,且祿養了七十位博士,以備顧問。據說這數目是特意仿照孔子弟子之數來設定的。另外從他遺留下的石碑來看,他儼然十分維護禮教。只不過他是個極其自信的人,決不容許別人質疑關於他的壹切。所以博士主張恢復分封制,就無異於在批判郡縣制、否認秦始皇。至於“坑儒”這壹說法,現代歷史學家們仍觀點不壹。譬如民國興起的“疑古派”認為根本不存在“坑儒”,此乃後人杜撰。但近年來的考古發現逐漸打破了這個觀點。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坑儒”有斷章取義之嫌。秦始皇確實坑了壹些人,但這些人並非“儒生”,而是引用儒家經典批評時政的“方士”。而這壹觀點與司馬遷的《史記》大致相符,其記載是這樣的:據說秦始皇當年為了長生不老,曾派遣許多方士入海尋求神仙與不死藥。這不僅耗費大量金錢,而且方士們大多壹去不返。就在“焚書”的第二年,方士侯、盧二生答應為秦始皇尋藥,但他們自知無果,害怕被處死,便攜求仙巨款逃離。更可惡的是,他們在逃離前還誹謗秦始皇暴戾自負、專用禦吏、貪戀權勢等。秦始皇聽後火冒三丈,即刻命人徹查鹹陽城內其余方士。沒想到這些方士相互指攀,竟牽扯出四百六十余人,最終秦始皇將他們全部活埋。就此看來,秦始皇坑“方士”乃情有可原。而這些方士平日又總打著儒學的旗號,所以秦始皇對儒學便更加厭惡。筆者對於這個“坑儒”觀點較為認可,畢竟司馬遷與漢武帝同處壹個時代,他離秦朝滅亡最多不過120年。更何況他十多歲便走遍中國,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二十二歲就子承父業,擔任太史令。所以確切地說他距“焚書坑儒”事件只有65年。在如此狹小的時間跨度裏,以司馬遷的學識與地位,絕不可能不清楚“焚書坑儒”這般重大的事件。

古文獻中關於“坑儒”的記載和地點。《文獻通考·學校考壹》記載:

“始皇使禦史案問,諸生傳相告引,至殺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命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余人。二世時又以陳勝起,召博士諸生議,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數十人。"據以上引文,則秦始皇有兩次坑儒,後壹次所坑與秦二世所處罪者(處罪方式不明)均為“博士諸生”,即國學生員。第壹次坑儒即《史記》所載“坑之成陽”的那次,具體地點和情節不詳。第二次“伏機”坑儒情節,見於唐顏師古為《漢書·儒林傳序》所作註中。註文雲:"今新豐縣之處號憫儒鄉。溫湯西南三裏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衛安《詔定古文尚書序》雲:“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此即所謂“瓜丘之禍”,地點在“驪山坑谷中”,西距秦都成陽當有百裏之遙。當然史料並非百分百正確,但由此我們能推測出秦始皇焚書、厭儒的原因。或許除了他無法忍受他人批判外,還源自他厚今薄古的思想、極度強烈的控制欲、尋不得仙丹妙藥的懊惱。而這些皆是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主義制度的政治需要。只不過秦始皇下藥過猛,導致百家經典受損。

二、戰國時期,各國為了防禦匈奴的入侵,都在各自的邊境上修築了長城,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趙長城、燕長城和秦長城。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了被匈奴占領的河套地區,又越過黃河,迫使匈奴向北退卻七百余裏。為了防備匈奴卷土重來,秦始皇命蒙恬在原來各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壹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綿萬余裏的長城。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修築長城是壹件極其浩大的工程,要在短短的幾年內完成,唯壹的辦法就是動員大量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就是囚犯。秦朝實施如此嚴酷的法律,將那麽多平民百姓變成囚犯,就是為了獲得大量免費勞動力,實際上是壹種國家綁架。雄偉的長城下面,是無數囚犯的血淚和汗水。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或許不過是虛構,可是當年為了修築長城,有多少普通的家庭妻離子散,多少無辜的漢子葬身邊疆,恐怕是沒人算得清了。儒家的政治哲學,主張“使民以時”,量力而行,就是要統治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役使百姓。但是在秦始皇的字典中,是找不到愛惜二字的。修築長城便也罷了,好歹是為了防禦外族入侵,修築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則完全是揮霍無度,浪費民力。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鹹陽宮中人員增加,而先王留下來的宮室又小,已經不敷使用。又聽說當年周文王建都於豐,周武王建都於鎬,看來豐、鎬壹帶確實是風水寶地,於是著手在渭水南岸的阿房修建宮殿。當時的想法,要等宮殿修好之後再命名,於是暫時叫作阿房宮。但是這座宮殿的規模實在太大了,以秦始皇的魄力,動員了數十萬刑徒來修築,也沒能在他去世前完成,後人便幹脆把阿房宮當作正式的名稱了。阿房宮究竟有多大?僅從前殿的設計就可窺見壹斑。前殿是阿房宮最先開建的建築,史書記載為“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據後人在其遺跡上測量,占地約為0.55平方公裏,相當於三分之二個北京故宮。環殿建有閣道,從殿下直通終南山,並在終南山修建了宮門。又從阿房宮修建通道北渡渭水,壹直與鹹陽相連。除了阿房宮,秦始皇還在關中地區設立行宮三百多所,關東地區設立行宮四百多處,以備其出巡所需。為了檢閱各地的建設成就,同時也是為了在天下人面前炫耀武力,秦始皇開始頻繁地出巡。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方向還是東方。這壹次出巡,除了震懾天下,還有壹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派人尋找長生不死之藥。中國古代的傳說,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別叫蓬萊、方丈和瀛洲,是仙人的居所。早在第二次出巡的時候,秦始皇就曾委托山東的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乘坐大船入海尋找仙山,結果無功而返。秦始皇並不氣餒,這壹次又派方士盧生等人入海尋找仙人。結果可想而知,盧生也空著手回來了,但是帶回壹本神秘的書籍,其中有壹句話:“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胡是指匈奴,於是派蒙恬抓緊進攻匈奴,並且發配大量囚徒前往邊疆,加快了修築長城的步伐。秦始皇每次出巡,都有數萬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隨行,黑色的“秦”字大旗遮天蔽日,鮮明的兵器衣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向天下人昭示皇帝的威嚴和權力。他坐在並不舒適的馬車上——雖然馬車經過能工巧匠的改裝,通過窗戶可以調節空氣,但仍然顛簸得很厲害——走遍了黃河流域和大江南北。“這就是皇帝啊!”各個地方的人們操著不同的方言,互相驚嘆著,情不自禁地將頭低下去,繼而屈膝跪下來。即便是那些恨他入骨的人,面對這華貴無比的車隊,看到他那張不怒自威的臉,也難免從心裏感到壹絲震撼。但是也有人對他持有完全不同的態度。當他出巡到江南的時候,項羽站在圍觀的人群中,竟然大聲地喊了壹句:“這個人,可以取而代之!”此舉讓壹旁的叔父項梁大驚失色,連忙用手捂住項羽的嘴,將他拖出了人群。當秦始皇出巡回來,經過鹹陽的大街的時候,時任沛縣泗水亭亭長的劉邦正好以小吏的身份在參與修建阿房宮。他看著皇帝的車隊莊嚴肅穆地在寬敞的大街上徐徐行進,不禁長長地吸了壹口氣,喃喃地說了壹句:“男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嘛!”

? 以上就是秦始皇的功與過了。通過以上的這些文獻,妳可以分清秦始皇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嗎?

? 我認為他是功大於過的。因為他做過的那些過失,有些在某些情況下還是合情合理的,比如說他好大喜功,濫用民力。這幾個字壹聽起來就知道是不好的。但是妳說修築長城它不應該嗎?也應該。因為修築長城壹開始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抵禦外來的匈奴。修建靈渠,妳說他不應該嗎?也應該。怎麽說也是貫通了南北兩邊的經濟發展,還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 綜上所述,我認為秦始皇功大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