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導師王建昌,自幼隨父仇伍,對金石學考據學產生濃厚興趣。他博覽群書,多才多藝,詩書畫無所不包。他勤於學習,研究金石學,也參與考證。他會分析金石學、字畫、硯印,能辨別真偽。王先生在各縣參政後,帶著二三個隨從和拓印抄寫工具,以驢代步,俯首下鄉,爬山涉水,睡在風中,親訪,親自展開,調查抄寫,積累成巨著。著有《蔚縣造像記》、《蔚縣石刻概論》、《汾陽石刻十卷(六卷補遺)》、《稷山石刻目錄》等。《愚人春秋》,明代朱倉頡先生文集序,?山西省道縣沿革表,山西省各縣名勝古跡調查表,歷代年代表?杜毅世系表》和再版的《二廟集》。其中有《汾陽縣誌》十卷,補遺六卷。印數不詳。內文仿自《金石錄》,分為十類:彜器、春品、造像、造像、編年、塔、詩、碑刻、雕版(包括陶瓷、木材)。按照金石學的標準,每壹類都由當時在汾陽能看到的人來描述。?總共40萬字。新中國成立後,此書被列入北京大學考古文獻目錄。其次,《稷山奇石目錄》從夏到清分類,標題為***219。目錄* * *共分五大類,其中金雕、造像、塔、碑刻、叢刻記載詳細,金雕23件,造像53件,塔28件,碑刻88件,叢刻27件。該書凝聚了王建昌的畢生心血,是研究稷山縣古代金石學的珍貴資料。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0月太原淪陷165438。王建昌回到家中,繼續撰寫《稷山縣誌》,民國九年(1920)開始撰寫。1938年3月4日,日軍占領稷山縣。他帶著幾箱稷山縣誌和相關文史資料,跟隨縣衙來到城北30多裏的後澗頭村。這期間,他回國後怕手稿被日軍銷毀,就把所有資料都埋在後澗頭村。後來王先生因半身不遂去世,享年62歲。《稷山縣誌》手稿的丟失成為稷山歷史上的壹大遺憾。
?亂世,騎驢的縣令給我們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獻,難能可貴!他通過壹生的努力,發揮了自己對歷史塵埃的認識和眼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他所言,“余之隱於官,亦竭其愚以仁於石,其利於世,而其無益於世,其非我所知也。”“雖然選擇沒有經過仔細的考察,但是為了考古的幫助,我還是進行了壹次悄悄的談話,我表達了我的善良、忠誠和孝心。後有崛起,必有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