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臺灣美稱的含義

臺灣美稱的含義

臺灣的地名

臺灣的地名受三個因素交互影響,壹是先天地形復雜、景觀多變,二是移墾人口與原住民間的族群眾多,三是政權更叠頻仍,西洋、日本、中國政權互有更替。在三大因素交相作用下,臺灣地名的豐富多元,在世界各地中少見。

臺灣地形特徵是山高谷深,火山帶貫穿且斷層縱橫交錯,夏季雨量豐沛又有臺風侵襲,河川下蝕因沖積形成坑谷地形,時有豪雨、山崩滑土,帶來河階沖積扇與平原,壹連串陷落盆地、地塹性縱谷等復雜多變,觸發了福建、廣東等先民敏銳反應與覺察,將自然景觀引用成豐富且多樣的地名。

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中,有平埔族、高山原住民等眾多族群之分,外來移墾漢族中,又包含了閩南福佬人與山領東、閩西客家人,在原住民與移墾漢族中,多元族群交錯形成新的聚落,他們紛紛以各自文化與語言為聚落命名,使得臺灣今日地名產生語言與文化的融合與轉化。

地名另壹作用是提供日常生活中定位功能,也是人們***同約定的專有名詞,經過社會實踐才能被多數人所公認,且要經過壹定傳播和篩選過程,如果利用社會組織如行政機構的力量就能加速這個過程,臺灣的行政區域,從早期海寇據點,到荷蘭人、西班人的入侵強占,到明鄭時期屯兵開墾,清廷設府省,日本人殖民統治,光復後的國民政府、民進黨政府經營,叠經行政區域不斷劃分,湮滅不少舊地名,也創造無數新地名,在在使地名出現時空上的多樣變化。

要了解臺灣的地理、歷史、民情、風習,必須探討臺灣各地舊地名的由來和含義,始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關於臺灣各地的舊地名,大致可分為下列幾個類型,茲分述於下:

壹、平埔語、山地語的地名:

臺灣在五千年前,就受到我國大陸文化的影響。古代華北各省的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的遺物,在臺灣各地都曾發現過,由此可資證明。後來,平埔族和山地同胞從南方移住進來,分布在臺灣各地,因而平埔語和山地語的地名,可以在島上到處找得出來。例如:高雄舊稱打狗、嘉義舊稱打貓、苗栗的吞(通)霄、新竹舊稱竹塹、臺北縣的秀朗、臺北市艋舺、大龍峒、北投等,都是平埔族的地名,臺北縣的烏來、南投縣的埔裏等,便是從前山地同胞泰雅族所使用的地名,壹直沿用到現在。

二、從祖籍移殖而來的地名:

移民們開拓了壹處新的地方,往往就把他們祖籍的地名移植於新開的土地,藉以懷念故鄉的山川草木、風俗習慣。如臺南市的安平、屏東縣的潮州、高雄縣的旗山、臺北縣的淡水、臺北市的圓山、芝山等,便是甚比較突出的例子。這些地名都是從移民祖籍福建、廣東兩省移植而來的。

三、與荷蘭人、西班牙人有關的地名:

明季荷蘭人竊據臺灣,全部耕地,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稱為王田,不許私有,大陸移民和平埔族都是王田的佃農,今臺中縣仍舊保留有叫王田的地名。當時,大陸移民稱荷蘭人為「紅毛」。今高雄縣、新竹縣,都保留有叫紅毛港的地名。凡是類似這種名稱的地方,就都是昔日荷蘭船停泊的場所。臺北縣富貴角是荷蘭語地名,該縣三貂角也是壹個西班牙語的地名。

四、與鄭氏之統治有關的地名: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進駐了臺灣以後,鄭氏三世二十二年之間,便以臺灣為其反清復明的基地。鄭氏治臺後,立即采行了軍隊屯田制度,在臺灣南部成立了四十多個屯田區。這種屯田,也叫營盤田,今天臺南縣仍舊保留著柳營、下營、中營、林鳳營等等壹類地名,高雄市有左營、高雄縣有角秀壹類地名,就是當時設有營盤田的緣故。還有鄭氏從荷蘭人接收過來的王田,把它改為官田。現在臺南縣的官田即是。

五、與地形有關的地名:

移民初到臺灣,首先看到的當然是移住地的地形景觀。到了定居以後,地形對於他的日常生活又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在臺灣各地,與地形有關的地名,似乎占有絕對多數。

臺南市的鯤鯓、嘉義縣的布袋、彰化縣的圓林、苗栗縣的大湖、臺北市的南港、嵌頂、中侖、內湖、竹仔湖、臺北縣的坪林等,便是較為顯著的實例。

按鯤鯓是海上沙洲的美稱,布袋是形容河流彎曲,宛若布袋。圓林是指圓形的森林,都是說明當地地形的特徵。

大湖、內湖、竹仔湖等,並非指湖泊沼池塘之類,而是指山間的小盆地。依照閩南語,山間小盆地叫湖,湖沼叫潭,池塘叫埤,因而在臺灣,湖這壹名詞,並無湖沼之含義。

南港、北港,是指河川的南岸、北岸,不壹定有港口之含義。依照閩南語,港這壹名詞,僅指河川而已,岸上有無港埠設施,並非必須而不可缺少的條件。

坪頂、坪林,就是平頂、平林,坪乃是平的俗字。嵌頂便是山頂,中侖就是山腰。依照閩南語,嵌、侖等都是指小山。

此外,臺中縣的東勢、苗栗縣的南勢、北勢,也都屬於與地形有關的地名。東勢就是東方,南勢、北勢就是南方、北方。閩南語,慣以勢這壹字指示方向。習以為常。

六、與移民墾植有關的地名:

臺灣南部,開拓極早。至於中部、北部,到了清初雍正乾隆之交,才開始著手大規模的開拓。因而與清初開拓有關的地名,在臺灣的中部與北部特多。

臺中縣的頭家厝、苗栗縣的田寮、臺北縣的枋寮、五股、九份、土城、竹圍、新竹縣的土牛、臺北市的三張犂、六張犂、 十二甲 、石牌、鼓亭、公館、木柵、宜蘭縣的五結、金結等皆是。

頭家厝是地主的館邸、田寮是佃農的小屋。枋寮是木板小屋,往往建蓋在采集樟腦的地區內。

五股是五個人合資合股開墾的地方,九份是九個人出資出份開墾的田園。土城、土牛、都是土堡,竹圍便是以竹籬笆圍繞的城堡,這些都是開拓當初的「防番」設施。

三張犂是三把犁頭足以耕作的田地,六張犁則需要六把犁頭。

十二甲 便是新開的 十二甲 田地。另壹說法是:在臺灣田園算法,十分為 壹甲 ,墾戶以墾耕 五甲 土地配置壹犁。以「甲」作為地名的,以未超過 十五甲 的土地居多,如果多出 十五甲 ,就以「張犁」來命名,以「甲」命名的集中在臺灣南部,如壹甲、 二甲 、 二甲 九、五甲尾、 六甲 、七甲等

「結」的地名有壹結、結頭份、中壹結、二結、中二結、頂三結、下三結、四結、頂五結、五結、下五結、六結、金六結、七結、十六結、十九結、三十九結等,以「結」作為命名的地名集中在宜蘭縣,主要是當時蘭陽平原的墾首,采取結首制度向政府具結申領墾照之後,相互合資合力從事墾荒,在土地開墾完成後,則將各結首編號為頭、二、三……以劃分地段,結首獲得分配的土地,加以編號稱呼,後來移墾生產的聚落就以此來命名。

在臺灣,耕地面積,以甲為計算單位,始自荷蘭人、西班牙人占領時期,而沿用至今。

七、與防禦隘寮九關的地名:

臺灣墾殖的居民,除了要克服天然條件如氣候、地形上障礙與限制,還必須防範山林土著的出擊,擴展耕地面積同時,也要有效抵制先民口中的番民來襲。

壹般的防禦地點隨著拓墾線向外、向前推進,這些防番設施處也因人口聚集成村,就直接以當時的營盤、隘、堵圍、土城、土牛、紅線、木柵、柴城、石城、銃櫃等設置或設施來命名。

「營盤」,起源於明鄭時代的營盤田制度,以營盤為地名的有營盤口、營盤邊、營盤前、營盤後、營盤坑、營盤腳、營盤圈、營盤仔等。鄭氏各鎮守駐紮的地方,要自耕自足,且耕且守就叫「營盤田」,是駐軍自謀軍糧的拓墾地,開墾範圍就在軍營附近,日久遷入或後來被清朝解甲的守軍定居後,就形成聚落。

「隘」是為了捍禦生番出擾危害,在生番出入要沖戍守隘丁,用來保護開墾的設施,在險要出入口設有隘勇屯駐的寮舍,稱為隘寮。每隘必有隘首壹名、隘丁幾名,以「隘」為地名的隘寮、隘口寮、隘寮頂、隘寮腳、隘界、隘丁、隘丁嶺、南隘、尾寮、頭寮、舊隘寮。隘寮通常興築在民番的界線上,各隘可呼應相援距離內,隘是民間自發為自衛而設計的防禦建築,由隘內的田園徵收隘租以維持自募的隘丁,清朝才開始設有官隘,也有官民合辦的隘寮,而設隘處後來形成聚落時就以隘來命名。

「堵」是土垣的意思,土垣壹稱為板,五板稱為壹堵,以堵為地名的,大多數在基隆河谷地及蘭陽平原上,有頭堵、二堵、三堵(皆在今冬山鄉)、四堵(坪林鄉)、五堵、六堵、七堵、八堵(三星鄉),在生番出沒的要隘,利用天然地勢山河狹隘處,築土石為垣墻,以堵作為阻隔,來保護開墾日久在堵附近所形成的聚落。

臺北市的石牌、鼓亭、公館、木柵等地名,也都與「防番」有密切關系。石牌,便是官府所立漢「番」田園交界的界石。鼓亭、公館、木柵等地,曾經都有過這些名稱的「防番」設施,到後來才轉變為該地方的地名。

八、與漢「番」雜居有關的地名:

最早從閩粵渡海來臺的移民們,大多進入平埔族的聚落,和他們混雜居住,很少另外建立新的村落而單獨居住。大凡舊有的平埔族聚落,通常都占有地利條件最優的地點,因此移民們也不得不先蔔居於舊有的聚落附近,然後再作打算。臺北市北投區的番仔厝、臺北縣的社後,臺中縣的大肚、彰化縣的社口、嘉義縣的番婆等地,曾經都是如上的雜居村落。

九、與移民村落有關的地名:

清初移民所開拓村落,其地名往往冠有新、大等形容詞,以示吉祥。至於同姓村落,則采用冠有居住人姓氏之地名,以示其血緣關系。臺北縣的新莊、新店、桃園縣的新屋、新竹縣的大莊等,便是前者的實例。臺北市的朱厝侖、桃園縣的宋屋、彰化縣的羅厝等則是後者的實例。閩南移民稱房屋為「厝」,粵東的客家移民稱房屋為「屋」,用語有所不同。

十、與建築物有關的地名:

與建造物有關的地名,在都市裏較多。臺南的風神廟、接官亭、新樓、南廠、臺北市艋舺的大厝口、土地公口、桃園縣的中壢、內壢、楊梅壢等皆是。「壢」是驛站的俗稱。

十壹、與生產物有關的地名:

從前臺灣的農村、漁村的居民,喜歡用與生產物有關的地名。高雄市的鹽埕、臺北縣的柑仔園、嘉義縣的麻園、竹崎、南投縣的魚池、竹山、鹿谷、臺北市的大稻埕等便是主要的例子。

十二、與重要史事有關的地名:

與重要史事有關的地名,可分兩種。

其壹是在民間自然發生的:

南投縣的林圯埔、臺南縣的將軍港、澎湖縣的將軍澳等。林圯埔是鄭氏勇將林圯開拓的地方,現在改為竹山。將軍港、將軍澳,都與清靖海侯施瑯將軍有淵源,故名。

其二是由朝廷、官府特地命名的:

彰化縣的彰化、嘉義縣的嘉義。彰化舊名半線,原是個平埔族的聚落,到了清代初期,教化普及,因而乃取義顯彰王化,由官方命名彰化。嘉義,舊名諸羅山,最初也是平埔族居住的地方,當清乾隆五十壹年林爽文倡亂之際,當地居民同心協力擊潰亂黨,因而清廷嘉許其忠義,乃將諸羅山改稱嘉義。彰化、嘉義這些地名,在臺灣尚屬希罕的事例。

十三、另有以功名或官職為地名的

例如保長坑、保長厝、鄉長厝、統領埔、七老爺、八老爺、姑爺、秀才窩、範進士街、統領街、太保等。

十四、與故事傳說有關的地名:

臺灣各地,與故事、傳說有關的地名,為數不少,其中,與國姓爺傳說有關的,又占多數。臺北市中山區的劍潭、北投的豬哥石、臺北縣的鶯哥石、肉鳶山等地名,都以國姓爺的英雄傳說為其背景,臺南市的國姓港,相傳也是壹所國姓爺的古跡。此外,有關神仙傳說的地名也很多,基隆市的仙洞、臺北市景美的仙跡巖等均是。

十五、與願望有關的地名:

如:太平山、太平嶺、太平街、永樂街等等。

十六、與日語有關的地名:

臺北市的松山、萬華、高雄市的高雄、壽山、臺中縣的豐原、清水、霧峰。彰化縣的花壇、田中、嘉義的民雄,以及東部各縣大多數的小地名比比皆是。[1]

十七、與水田耕耘灌溉有關的地名: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施世榜在彰化二水壹帶興建水圳,引濁水溪灌溉二水到鹿港的土地,人稱「施厝圳」或「八堡圳」,是清代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日昭和5年(1930年)時,灌溉嘉南平原的嘉南大圳才正式啟用。

「埤」是築堤儲水在池沼內,用來灌溉田地的設施,荷領時期就開始興築埤塘,例如嘉義市有「紅毛埤」地名,至於聚落形成於埤、圳、塘附近,有埤碩、埤仔頭、埤仔腳、埤仔墘、下埤頭最多,還有老埤、埤頭山等以「埤」命名的地名。

「圳」是疏鑿溪泉灌溉農田的人工灌溉渠道,以圳為聚落地名的,多在圳的頭處或築寮看守圳水的地方,有圳寮、圳頭、深圳、三條圳等。

還有以水命名的聚落,有水圳頭、水尾、二八水、外水尾;還有圳頭設水門分圳水成為支流,在圳頭上遊者稱「頭汴」,而上遊到下遊,設有水門地方依次加「汴頭」之前稱呼,例如四汴頭。

附註:

彰化舊名半線,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蔣毓英《臺灣府誌》卷二「敘山」在「鬥六門諸山」之後的附註:「鬥六門山甚多,北山在半線社界」,卷三「敘川」在「大肚溪」部份:「……經大肚社,為大肚溪,南受半線社、阿束社細流」,由此,即可證明至少在康熙二十四年,便已經有半線的名稱。就半線的字面上來看,似乎非原住民的語音直接翻譯過來,而是移墾的漢人所命名。線,有「路線」的意義。由於在明末清初的雞籠(基隆),已有漢人的足跡,而自當時臺灣政治、經濟中心竹的府城(今臺南市)視之,半線恰在中間,故半線之義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