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伯言,東漢徐州鄄城人,始嬰孩時已有奇異,少機警通達,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然猶常自詡開漢之張子房,興齊之管仲,時人莫之許,惟廬陵袁淮,會稽橋玄異焉。 至年十三,太祖聞之欲拜識,既見,即以女妻之,伯言不受。時有白雀瑞,儒林並已作頌,伯言見太祖授紙筆,立令復作。太祖異而奇之。
建安十二年,太祖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為難計策,龔灝進十計,攻城即下也。
武皇帝子鄧哀王沖,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太祖懼伯言之能,暗殺之。
龔祈
字孟道,南朝宋漢壽縣人,風度翩翩,英俊瀟灑,中書郎範述見了,說:"此荊楚之仙人也。"
龔遂
字少卿,西漢南平陽縣(今山東鄒城)人。初任昌邑王劉賀的郎中令。劉賀行為多有不端,龔遂引經據典,陳述福禍,諫爭忘己。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時任渤海太守,正逢饑荒,龔遂單車到渤海郡,開倉濟貧,勸民務農。百姓紛紛賣劍買牛,郡內治安大為好轉。
龔郯
字曇伯,南宋寧德人,拜朱熹為師,很註重身體力行。晚年與楊復辯論理與氣先後之學,尤其有造詣。自號南峰居士。
龔勝(公元前68-前11年)
字君賓,西漢彭城人。哀帝時征召為諫議大夫,多次上書,論議朝政。後任渤海太守。王莽篡政後,他隱居鄉裏。王莽數次派人征召,拜他為上卿,堅持不受,對門人高暉等說:"早晚是要入土的,怎麽能壹身給兩個姓的人當官呢!"絕食十四日而死。
龔鼎孳
字孝升,明末安徽合肥人,崇禎七年進士,官兵科給事中。清軍入京後,歷任左都禦史、刑部尚書,為人曠達不拘禮俗,博學多聞,能詩善文,與吳偉業、錢謙益齊名,稱清初江左三大家。他的侍妾顧橫波善畫墨蘭,別具壹格。
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註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關於龔氏的來源,所有古籍的記載都異口同聲,看法壹致。譬如,《古今姓氏書辨證》指出:“其先***氏避難,加龍為龔,漢有龔遂”;《姓纂》則指出:“***工後有***、龔二氏”;《萬姓統譜》也指出:“龔氏之先***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壹說,黃帝臣***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後為龔氏。據此,龔氏是以祖先的官職及名的壹字組成的。
龔氏源自上古***工氏,由上述的文獻看來,是絲毫不容置疑的。同時,在過去漫長的好幾千年時間裏,也壹直未曾發現他們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記錄。因此,龔氏可以說是壹個壹脈相傳,血統單純的大家族,所有姓龔的人,不管身處天南地北,統統都是不分彼此的壹家人。當然,龔姓男女之間的論婚娶,也是壹向不被允許的。
***工氏是上古時期壹個幾乎與黃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禮的顯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們被列為所謂“四兇”之壹,被聖君虞舜流放到現在的河北和遼寧壹帶,並且開始以單字的“***”為整個家族的姓氏。然後,經過了若幹年代,他們為了避仇,又分別巧妙地改變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來姓氏“***”的左旁加上三點水,變成了洪氏;有的則在***字的上面加上壹個龍字,成為了龔氏。兩個姓氏盡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字在內,十足顯示了他們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們的所自來,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看來,長久以來在中國各地壹直都是族大人眾,很有名氣的龔、洪二姓,實際上根本就是系出壹源的同壹家人,彼此間的關系親密異常呢!
龔氏,正跟他們誼屬兄弟的洪氏壹樣,過去的2000多年以來,壹直是以較南方的蘇、浙、皖、贛壹帶為繁衍中心,並且很早便播遷到了閩、粵之地。這壹點,可以從歷史上找到許多具體的證據。
“二龔”在歷史上名氣響亮,所有的讀書人都知道,指的是漢代的兩位著名高逸之士龔舍和龔勝,而這兩位深受歷來書生心儀的高士,正是距今大約2000年以前漢哀帝年間的江蘇武原和彭城人士,由此可見龔氏在江蘇的悠久淵源。
龔舍是壹位精通魯詩的學者,賢名遠播。漢哀帝曾壹再征召他出來作官,可是三番兩次都被他所婉拒,甚至皇帝特別遣派使者親自登門請他出來當泰山太守,他也當了不到幾個月就“上書乞骸骨”。後來又拜他為地位崇高的光祿大夫,他也壹樣地不肯接受,視富貴如浮雲,為後世讀書人塑立了不朽典範。
龔勝,也壹樣是以好學明經與崇高名節而見稱。他雖然曾於漢哀帝時應詔為光祿大夫,但於王莽秉政時即悄然隱退鄉裏。後來,王莽篡國稱孤道寡,仰慕龔勝的高名,曾經奉印綏,安車駟馬,恭恭敬敬地征拜他為上卿,可是,龔勝卻在“吾受漢厚恩,豈以壹身事二姓哉”的感嘆聲中,絕食而死,高潔誌行,垂誦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