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忽必烈的東亞海外政策及禪宗,產生了什麽影響?

忽必烈的東亞海外政策及禪宗,產生了什麽影響?

元朝開創者忽必烈為成吉思汗之孫,其血脈裏也有強烈的征服欲,在位期間使用各種手段征服周邊國家。其中最大影響以及意義的自然是在1279年徹底消滅南宋殘余力量,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大統壹王朝的建立,這也是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統壹王朝,並且對東亞實行壹系列海外政策,對禪宗的文化交流產生了壹定影響。

忽必烈在位期間壹直對周邊國家有著密切的來往與交流,其中對於東亞(亞洲東部)的外交十分密切。當時的高麗王朝雖然名義上是同盟國,但實質上高麗是其附屬國(關系友好,兩者聯系緊密),改變了蒙古王朝壹直與高麗交惡的緊張關系。那到底是什麽原因讓兩國的關系親密起來,忽必烈是實行了什麽樣的政策達到這個目的呢?

另壹方面,日本也是忽必烈在位時想與之建立外交的國家,雖然未成功建立友好的關系,但忽必烈的政策讓元日兩國的禪宗文化得以交流,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那到底是什麽原因讓當時的元朝都未能與日本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呢?既然未建立友好關系,甚至還產生了戰爭,那為何又有禪宗文化的交流呢?

壹、忽必烈的海外政策主要方針

忽必烈在位時對東亞的高麗態度以友好建交為主,筆者認為,這種友好態度也是因為忽必烈希望得到伐宋戰爭時高麗的援助,因為當時與南宋的敵對關系根深蒂固,兩國關系緊張。

並且從成吉思汗開始,對東歐(西方王國)的入侵壹直未停止,先後發起了三次西征,雖然取得了極大的戰果,但戰爭對於勝利國來說也有壹定的負擔。加上高麗與日本均是海島,對於擅長平原作戰的蒙古族來說極為不利(從成吉思汗開始就多次對高麗發起進攻,但高麗占地形優勢,壹直未成功攻下)。

所以忽必烈在位期間就采取了懷柔政策,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當時的高麗國王以及大臣都再三表明藩屬國的身份,又建立了王室聯姻關系,兩者關系極其緊密。

雖然對高麗的外交十分成功,但對日本的外交卻不如人意。因為日本早已與南宋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南宋的禪宗文化傳入日本,並且有極高的地位。

當時在日本占據主要權力地位的幕府對南宋禪宗僧人也十分重視,加上南宋與元朝的敵對關系,日本深受其影響,對蒙古國(1271年改為元朝)並無好感,所以日本對於忽必烈建立外交的建議置之不理。於是忽必烈想通過禪宗文化與日本交流,想借此改變日本的想法,在這期間,兩國禪宗文化交流密切,產生了文化交流的積極影響。

在多次外交建立失敗之後,忽必烈發動了對日本的征服戰爭,但受限於天氣等原因失敗而歸,直到忽必烈病逝都未成功征服日本。但由此可見,當時的忽必烈也是壹位具有文治武功的君王,並非壹昧的采取懷柔政策。

二、對高麗的詳細外交建立情況

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國就已經與高麗達成了?兄弟?盟約(1219年),並且高麗每年向蒙古進貢,但成吉思汗西征戰爭開始後,無暇顧及高麗,在1925年兩國斷交,加上成吉思汗逝去,兩國關系惡化。

成吉思汗後的三位可汗都向高麗發起了入侵戰爭,將近30年的時間,發動了7次征服戰爭,由此可見當時兩國關系的緊張程度。但在之後,高麗發生了政權更替,兩國多次的戰爭也讓重新獲得權力的高宗(王?)有了建立兩國友好關系的想法,於是派世子倎入蒙古朝覲見,但當時的蒙哥可汗去世(忽必烈哥哥),於是世子倎轉道與忽必烈相見。

在忽必烈爭奪汗位時果斷選擇支持忽必烈壹方,為兩國的友好關系打下了基礎。

而在忽必烈即位之後,停止了對高麗的征戰,並在之後不久,高麗高宗去世,忽必烈讓世子倎繼位為元宗,還下詔歸還了俘虜的高麗民眾,讓當時高麗休養生息。在之後,高麗發生政權爭奪,還未回到高麗的元宗之子(世子愖)向忽必烈求救,保全了元宗的統治地位,讓當時的元宗更加重視兩國關系。

主動請求建立政治聯姻關系,讓皇室地位更加穩固,於是請求忽必烈讓世子愖(後被封為忠烈王)與忽都魯堅迷失公主成婚,周旋四年,忽必烈答應了婚事,兩國確立了聯姻關系。高麗在忽必烈與日本的征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兩國關系便在時候已經完全轉變。

三、對日本的詳細外交建立情況

忽必烈經過高麗得知日本的情況,便想與日本建立外交關系。但因為南宋早已與日本建立友好關系的原因,數次失敗,僅1266年-1273年間,就先後派遣了6次使臣前往日本,可見忽必烈當時征服日本的渴望,但當時日本對元朝並無好感,所以並未回應。

而忽必烈也十分有謀略,在第二次失敗之後,知曉南宋禪宗在日本的影響力,便在訪日使臣中加入日本禪僧或者南宋禪僧,借此改變日本影響,但依舊失敗。

忽必烈在多次的失敗之後,采取武力強征,在1274年發動了對日本的入侵戰爭(蒙古、高麗聯軍),雖然憑借著極高的軍隊戰力取得了壹定的戰果,但在之後遇到連續的大風以及暴雨,聯軍只好撤出日本。

而在1275年,日本將忽必烈派遣的使臣(杜世忠)等人斬首,並且壹直封鎖消息。直到1279年,忽必烈將南宋攻滅,讓忽必烈將註意力集中到日本,並再次派遣使臣周福等人到日本,但日本方面(幕府)依舊不予答復,又將使臣斬首,於是忽必烈在1781年發動了第二次的征日戰爭,但依舊未能取得勝利。

失敗之後,忽必烈也起了第三次戰爭的念頭,但在大臣的勸說下放棄。但依舊有利用禪宗文化影響日本的想法,期間邀請日本僧人到中國遊歷,並有元朝高僧壹山壹寧(俗姓胡)在日本傳法20年,期間在日本寺院擔任主持,在此期間,元日來往遊學的僧人比南宋時期更多,兩國禪宗文化交流空前繁榮。

四、總結

通過本文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出忽必烈對於東亞的海外政策手段上並不以武力為主,但依舊具有侵略性。就比如與原本已經惡化的高麗王朝重新建立外交,但在兩國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兩國的關系依舊緊密。甚至有兩國聯軍***同出征的事件出現,既達到忽必烈的期望,高麗也得到了想要的庇佑,讓自己的政權鞏固,屬於雙贏之舉。

而日本的外交情況雖然並未成功,甚至爆發了多次的戰爭,但忽必烈利用禪宗文化影響日本的策略十分正確。上文中的壹山壹寧初到日本時被扣押,但得知壹山壹寧的高僧身份之後,招到寺院中擔任主持,之後又被當時的天皇(後宇多天皇)招到京都中的南禪寺擔任主持,可見禪宗在日本的影響,數年元日外交過程中,兩國的禪宗僧人來往頻繁,促進了禪宗文化交流。

而我們也從不斷變換的歷史中得出經驗。雖然對當時的忽必烈來說,未能與日本達成外交關系(或者說征服)是壹大憾事。但從歷史意義來講,他的禪宗文化交流政策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也正是因為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才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壹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得芝:《古林清茂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載《蒙元史與中華多元文化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2、《元史?世祖本紀》卷13

3、王啟宗:《元世祖詔諭日本始末》

4、蕭啟慶:《元麗關系中的王室婚姻與強權政治》,載《元代史新探》,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二年(1983)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