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2月,他從農村小學轉到寧波四眼岐小學,在那裏第壹次讀到郭沫若、朱自清的白話文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受到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啟迪。
1933考入浙江省第四中學(後更名為寧波中學)。
1935因帶頭反對學校法西斯軍事管理制度被開除;今年冬天,他還參加了12月29日的運動。
1936初中畢業後,因貧困輟學,在家靠復印為生。5438年6月+10月,離家到上海華誼工業社藥液電池安全燈廠當學徒。十幾歲的時候,我就體會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落後和生活的艱辛。
1937年5月,工廠倒閉,他失業回家。8月,我考上了浙江省寧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我努力學習建築。此時抗日戰爭爆發,他目睹了國民黨政府的黑暗腐敗和抗戰不力。上海、南京、杭州相繼失守,寧波岌岌可危。於是他加入了《寧波學生周刊》從事救國活動,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
1940年初加入鄞縣梅園鄉中國* * *生產黨,任寧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支部委員、鄞縣縣委學術委員會委員。
1940 10考入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在幾個地下黨員的幫助下入讀浙南龍泉分校。他受到竺可楨和鄭所提倡的實事求是的作風的熏陶,繼續沿用寧波高等工業職業學校開創的先進的自學方法。
1942年夏,侵華日軍侵占浙南,他與同學長期流亡,到達遵義浙大總校,通過勤工儉學和獎學金繼續學業。
從1943開始,因為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輔導微分方程、工程數學等課程,以學生身份被學校聘為理工學院數學助教。
從65438到0944,和導師錢靈曦壹起寫畢業論文,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擔任土木工程系助教,主持材料實驗室工作。此時他也有出國深造的想法,但他目睹時局艱難,特別是受到聞壹多遇刺的鼓舞,以中國革命前途為重,繼續投身愛國民主運動。
65438年至0946年,浙大遷回杭州後,他找到了黨組織,組織了以科學時報社為基礎的杭州科學工作者協會,在科技界開展民主活動。這也是他日後從事“科協”、“科協”、“科普”等組織工作,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前奏。
從1949到1959,在建國後的第壹個10年,科技界面臨著在貧窮落後和戰亂的基礎上重整隊伍、開拓事業的艱巨任務。朱放下了自己向往的學術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科技組織和發展事業中。
1949 10赴京後,參與中央文化部科普局籌備工作,主持輔導辦推動全國科普活動。
1950年,在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新成立的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常務委員,負責建立協會秘書處;並以中國* * *生產者黨全國科學技術聯合會書記的名義,幫助推動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秘書處的工作。四五年間,他走遍全國,先後在20多個省市推動成立了科協和科普分會。
195510,朱作為中國科學院的代表,前往深圳歡迎留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回國。接著,朱協助錢學森、錢偉長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並成立了中國理論與應用力學學會。正當他努力做好新建力學研究所的學術管理工作,積極發展力學研究事業時,“反右”運動開始了,朱被指包庇右派,受到沈重打擊。他被調到新成立的中國科技大學任教。在這條充滿辛酸苦辣的坎坷道路上,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力學的教學和新學科的創建中,不斷探索。在中科大地球物理系和現代力學系任教的20多年間,先後開設了10多門課程。
從1963開始,朱主持了近代力學系爆炸力學教研室的工作,領導了全國第壹個爆炸力學專業的工作,使其健康發展。20多年來,從教師科研隊伍的組建和完善、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等方面,為爆炸力學和沖擊動力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從事空中核爆炸、應力波的傳播及其破壞和屈曲、材料的沖擊特性、力學史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並發展了中國第壹個爆炸力學專業。
1985年秋,朱就任寧波大學第壹任校長。他以“老有所養,勇往直前”的精神,牽頭籌建了香港環球海運集團主席包玉剛爵士捐贈的寧波第壹所綜合性大學。經過不到壹年的艱苦籌備,寧波大學作為壹所文理工商法學科並舉的新型綜合性大學正式開學。寧波幾代人建大學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辦學過程中,朱努力進行教育改革。學校只設院系,不分專業,放寬各院系培養範圍,倡導和發揚“實事求是,學以致用”的傳統,旨在培養具有豐厚學科基礎知識和開拓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和社會骨幹,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些改革凝聚了朱的教育思想和多年的心血。
1988年秋,學校初具規模,66000平方米的校舍建成。為八個系招聘了寧波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教授團隊,教學科研活動正常開展。在這壹點上,他敦促他辭去校長職務,回到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專心從事結構動力屈曲和高分子材料力學性能的研究。
朱歷任中國理論與應用力學學會第壹、二、三、四屆理事或常務理事,爆炸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力學中的有理力學與數學方法專業委員會委員,《力學與應用數學與力學》雜誌執行主編,《爆炸與沖擊》副主編。朱從青年時代起就積極參加科學活動的組織。他竭盡全力支持和幫助梁、竺可楨、袁漢卿、錢學森等中國著名科學家,推動了許多國家和現代科學事業的進步。在工作中,他成了黨和這些科學家之間的中間人,成了他們的得力助手。
1946年,浙大遷回杭州後,他帶著崇尚科學和爭取民主的雙重任務,加入了“科學時代社”。在地下黨的領導下,他開展了團結進步科學青年的活動,並與、丁?壹起推動組織浙大講師助理委員會,支持當時被稱為解放戰爭第二戰線的學生運動。
1948進壹步協助心理學家陳力教授組織中國科學家協會杭州分會。他壹方面開展日食觀測等壹系列科學活動,另壹方面宣傳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呼籲團結起來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殘余的雙重束縛。
1949杭州解放前夕,他是中國* * *生產黨地下組織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成員,顧朝浩、任玉吉動員協會成員開展保護工廠、學校,準備解放的活動,阻止了杭州棉紡廠遷臺,保護了電廠、自來水廠不受破壞,保存了錢塘江水資源等重要資料,促進了雷達研究所的起義。5月3日,杭州解放後,他和黨員們立即向解放軍駐杭州軍事管制委員會代表張勁夫匯報了杭州的企業、工業和農業的情況,並配合他接管,使科協成為黨和科技界的橋梁。
1949 10,朱赴京協助化學家袁漢卿組建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局,主持咨詢處工作,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綱領》中關於普及科學知識的規定,推動全民科普活動。根據他的建議,推動在各大城市建立科技館和天文館,組織科普展覽,出版科普書籍;在縣城和農村,以文化館為依托,組織天文現象、農業病蟲害、婦幼保健等科學知識的巡回展覽,華北、西北地區平均每個縣8萬人。他倡導成立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推動科學普及發展成為科學界的群眾性活動。同時,他參加了中國科學家總會的活動,並幫助推動了全國自然科學家大會的組織工作。
1950年8月,當選為新成立的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常務委員,負責組織協會秘書處,協助協會主席、梁組織各省市分會、支部,在全國組織科學講座,從10000次發展到幾十萬次。同時當選為* * *全國科學聯合會聯合支部書記,責無旁貸地幫助推動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秘書處的工作,開展學術活動。他在多年的科學組織活動中,堅持科學工作者是各種科學組織的主體,極力糾正組織專職機關(秘書處)的“官僚化”傾向。他認為科學家有反對舊社會黑暗統治的覺悟,有在新社會為科研、教育、普及和建設社會主義做貢獻的熱情。組織者要虛心為科學家服務,發揚民主,讓科學家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
195510,朱奉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之命,作為中國科學院的代表前往深圳,歡迎在美國長期受迫害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回國。為了這壹歷史性事件,香港報紙刊登了眾所周知的錢學森壹家踏上羅湖橋的照片。在橋的另壹邊,是朱緊緊握著錢學森的手,代表祖國熱烈歡迎他。接著,朱陪同錢學森考察了中國南北10個城市的工廠、大學和科研機構,並幫助他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1956年6月錢學森任所長的力學研究所誕生,1957年6月錢學森任所長的中國理論與應用力學學會成立,標誌著中國力學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力學所成立之初,開創性地建立了彈性力學、塑性力學、流體力學、化學流體力學、物理力學、自動控制、運籌學等實驗室。當時很多研究方向不僅是國內空白,也是國際上最新的前沿研究。壹方面,朱作為學院的學術秘書,從學術管理方面協助錢學森發展新學科;另壹方面,他作為黨組織的領導人之壹,從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科研路線方面,從招聘人才、組織隊伍、建設新樓、制定計劃等行政方面,幫助錢學森在短短的壹兩年時間內,把力學研究所建設成壹個充滿活力的研究所。即使在遭受了沈重的政治打擊後,他還是奉中科院副院長張勁夫之命,在懷柔山區成立了力學所分院,開辟了在城裏無法進行的火箭實驗。當人們贊美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為力學所的建立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時,他們也不會忘記朱的重要貢獻。爆炸力學是以研究物質在爆炸和沖擊載荷作用下的力學運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為主要特征的壹門新興學科,由錢學森倡導,鄭哲民發展,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率先開設了爆炸力學專業。朱自65438至0963主持爆炸力學教研室工作以來,30年來為我國爆炸與沖擊力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開拓性貢獻。
作為壹門新興學科和專業,國內外都沒有現成的教材。朱勤於研究和討論,先後開設了彈性動力學、塑性動力學、沖擊波物理、爆炸固體力學、非線性波等新課程,並撰寫了大量講稿。這些作品都是在他遭受政治不公19年的艱難時期完成的,尤為難能可貴。雖然他並不急於正式出版自己編著的百萬字教材,但他在這方面的苦心經營,通過講座和講義,為培養壹代爆炸力學人才,促進我國爆炸力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多次應邀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核保護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學、吉林工業大學,以及全國應用數學與力學講座,進行塑性理論、現代連續介質力學、沖擊動力學、介觀固體力學等方面的講座,使這些新學科遍布全國。
他在1984杭州講學時寫的《爆炸與撞擊中的力學問題》是他很多講座的結晶和代表作。
為了促進爆炸力學的學術交流,加強與工程部門的密切聯系,1977“文革”後不久,他與丁?共同主持了第壹屆全國爆炸力學會議(黃山),並作了題為“爆炸力學的現狀和任務”的報告。
1981在第二屆全國爆炸力學會議(揚州)上作了“爆炸沖擊與非線性波”的報告。
1984年在第壹屆全國沖擊動力學會議(黃山)上做了題為“高速沖擊動力學的現狀與展望”的主題報告,並與王人壹起發起成立了中國理論與應用力學學會“沖擊動力學專業組”。這標誌著中國沖擊動力學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朱壹直從事混合炸藥最佳配比、空中核爆炸沖擊波壓力分布、爆炸驅動飛片等與爆炸直接相關問題的研究。比較系統的工作是應力波傳播及其效應的研究,這是爆炸與沖擊中的核心研究方向之壹。他和青年師生壹起,到工廠、試驗基地,做了上百發炮彈與鋼板接觸爆炸的大型實驗。他在國內第壹個研究了應力波在固體中引起的損傷積累和層裂現象,確定了主瓣厚度與爆層厚度的關系,通過數值計算進行了理論分析和估算,提出了適合工程應用的主瓣厚度近似計算公式。何、王麗麗、於吉林等人建立了應力波傳播過程中彈塑性不連續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在國際上被視為有價值的創造性成果。其科研成果“彈塑性波的理論與應用”1986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還研究了應力波在細長結構中引起的動力失穩,提出了考慮應力波效應的動力屈曲準則,發現隨著應力波的傳播,結構相繼發生屈曲,屈曲模式發生轉變。這是首次將應力波與動態屈曲相結合的開創性研究。
結合沖擊動力學的發展,朱還積極倡導研究材料的力學性能。20世紀50年代,他翻譯了諾沃肖洛夫的《非線性彈性力學基礎》和泰勒斯·泰勒的《彈性力學和流體動力學基礎》。當他致力於爆炸和沖擊動力學的發展時,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在當前機械發展中研究材料力學性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977年,在第二次全國科學規劃會議上,他和鄭哲民提出了把材料力學性能的研究作為機械規劃重點的建議。在中科大率先開設新課程:材料本構關系理論,多次在昆明、北京、成都、長春等地授課。這本教材獲得了中國科技大學優秀教材壹等獎。由他發起,還在中科大舉辦了現代材料力學研究生課程,培養了幾批從事材料力學性能研究的人才。
在材料本構關系研究方面,他研究了金屬、聚合物、層合板、復合材料的動態力學性能,尤其是高應變率、大應變下材料的粘彈性本構行為。經過65,438+00多年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朱及其合作者提出並發展了壹種新的非線性熱粘彈性本構模型,揭示了大量工程塑料的非線性粘彈性行為可以歸結為平衡狀態下的非線性彈性和非平衡狀態下的線性粘彈性的組合,而代表材料線性粘彈性特征的每個松弛時間參數只對應壹個有效應變率範圍(轄區)。他發現高分子材料中存在“應變率敏感峰”,這些峰按照弛豫時間排列在壹個光譜中。當他於1990在日本東京首次發表這壹結果並預言這些峰與振動內耗峰之間存在相關性時,引起了日本同行的關註。朱從40年代開始耕耘教育戰線35年。中科大的特點是重視基礎知識,面向前沿科學。學生壹直保持著追求真理、積極學習的氛圍。因此,朱壹到新成立的學校,就開始開設理論力學、彈性力學、振動理論等基礎課程,隨後又根據新興空間技術的需要,開始開設非線性振動、隨機振動、減振理論等更深入的課程,為地球物理系空間環境模擬專業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1963轉入現代力學系後,先後為爆炸力學專業學生開設彈性動力學、塑性動力學、沖擊波物理等課程,為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講授氣體動力學、炸藥爆轟、材料本構關系理論、非線性波等內容。他自己也常說:“這是形勢所迫,不得不拼命學習新知識。開設新的課程。”就這樣,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期間,幾乎創下了每年開壹門新課程的記錄。每次上課,他都會自己做講義,有時候還會自己刻蠟紙,上課前發給同學。為了開設這些新課程,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他經常對青年教師說:“教師的主要工作時間在晚上、星期天和節假日。如果他們不利用這三個小時,他們就無法在知識的海洋中前進。“他自己就是這麽做的。
朱平時親近同學,愛護同學,關心同學們的全面成長。在他家裏,妳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同學和他聊學習,聊思考,都是豁達的,沒有顧忌的。在他自己看來,教師應該經常傾聽學生的反應,更重要的是,他們應該從年輕人那裏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新鮮的想法。他經常帶著同學去礦山和兵工廠實習,和他們同吃同住,過著艱苦的生活。在爆炸中遇到啞炮的危險時,他總是冒險自己排除,不讓學生做這麽危險的事。所以他的同學和他很親近,感情很深。
朱十分重視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的培養。他從浙江大學的老師蘇那裏學到了如何培養年輕人和領導科學研究。通過集體討論,教學相長,鼓勵年輕人拓寬知識面,占領新領域,尋找生長點,積極開展新問題的研究。短短幾年,中科大的爆炸力學專業已經成為力學領域壹支有特色的隊伍。
朱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持近代力學系期間,努力貫徹學校加強基礎知識教育、拓寬專業範圍的教學方針,在本科教育中加強數學和物理基礎知識的教育。根據錢學森“物理學中的四大力學是現代力學的基礎”的指示精神,要求力學系本科生必須把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列為必修課,有條件的可以選修量子力學。他還指出,在力學系的本科教學中,要打破專業界限,把彈性力學、流體力學、振動力學列為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課,使力學系培養出後勁足、適應性強、創造力強的人才。
朱在擔任寧波大學首任校長期間的貢獻,更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辦學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成果。寧波大學是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為實施教育改革提供了陣地。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在寧波大學名譽校長譚的了解和支持下,在同事們的通力合作下,朱在短短幾年內就把寧波大學建成了壹所初具規模、體現改革精神的綜合性大學。
朱多次醞釀和考察建設新的綜合性寧波大學,得到了正在回鄉考察的著名港商先生的支持。他決定捐巨資在家鄉創辦寧波大學。
在建校建議書裏,朱強調:“寧波大學應是壹所新的綜合性大學”,“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等學科在內的知識體系,還應包括醫、農、商、藝等。如果將來有可能”,“便於適應知識爆炸和技術革命的新時代,發展新興邊緣學科”。他特別指出:“在大學裏,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畢業後能夠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具備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所以學生的專業要寬,專業太窄容易導致思想僵化,知識老化。所以在寧波大學,壹般只設系,不設專業。”
朱沒想到,建校的建議能這麽快被采納;更沒想到壹年後,各省市和中央壹致要求他當校長,他不得不在晚年放下自己熱愛的科研工作,回到家鄉,投入到繁重的建校工作中,實現自己在規劃中提出的辦學思路。
建校之初,這所大學設置了外語、經濟、法律、數學、物理、土木、機械、電子等八個系,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雛形。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學校真正實現了不區分專業只設院系的想法,還實行了寬選擇性的學分制,鼓勵學生跨院系選課。學校強調基礎教育,重視外語和計算機的應用和培訓。但學校沒有基礎系,而是邀請各個系面向全校開課。
在寧波大學,朱強調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和科研要緊密結合、相互促進,肯定了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的主導作用。學校的壹切管理工作都必須為保證教書育人這個中心任務服務。他認為,依靠教師辦學是黨的群眾路線和民主作風在學校工作中的體現,是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政策的具體實現。因此,學校的重大問題提交各種委員會和以教師為主體的部門負責人會議討論和審議。在學術上,它鼓勵自由討論和百家爭鳴。
朱認為,寧波大學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社會骨幹人才,是指思想文化敏銳、先進,科學技術領先,知識面廣,或者有組織、經營能力,善於應對信息社會瞬息萬變的形勢,能夠獨立自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人。因此,他十分重視校風建設,倡導發揚浙東學校“實事求是、應用實踐經驗”的傳統,以“誠實、勤奮、創新、服務”為校訓,鼓勵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立、自尊、自強、自律的意識和能力,支持學生勤工儉學,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正是在上述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寧波大學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朝著形成充滿活力、科學民主、團結和諧的教學科研環境邁出了第壹步。1990第壹屆學生畢業時,通過了高等教育委員會和由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數十位教授組成的專家組的評估驗收,充分肯定了寧波大學在辦學和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中國新聞社以“中國高校黑馬”為題進行了報道。這裏說的“黑馬”是英文黑馬的中文翻譯,意思是在賽馬場意外獲勝的馬。比喻寧波大學潛力驚人。當朱應邀參加的第壹屆學生畢業典禮時,師生們以無盡的熱烈掌聲歡迎他。這掌聲不僅凝聚了師生們對他在年過八旬之際為創建新大學而夜以繼日辛勤工作的感激之情,更是對他“捧著壹顆心走,不帶壹根草”的奉獻精神的致敬,表達了他們對他辦學方針和改革方向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朱在擔任寧波大學校長期間所取得的成就,是與他本人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苦難後所進行的思想解放分不開的。在他自己看來,進入高中時接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禮,是他人生中的第壹次思想解放。他在高中的時候,接受馬克思主義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文革”後,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為思想武器,破除壹切經過實踐檢驗的、應該拋棄的迷信,這應該是他壹生中的第三次思想解放。他認為,經過這次思想解放,他開始真正獨立思考,向馬克思主義真理臣服。在建設寧波大學的過程中,他多次倡導竺可楨創辦浙大時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精神,即向往真理,追求真理,堅持真理,以理為據,不盲從,不附和,不武斷。這正是朱在建設寧波大學和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中所努力實踐的。
朱,1。非線性彈性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2朱,蔣大河。炸藥爆炸作用下飛片的運動。應用數學和力學。1980 (1): 275-285.更正壹下,1983 (4): 439。
3朱、李永池、王曉軍。爆炸作用下鋼板層裂的數值分析。應用數學與力學,1981(2):351368。
4於繼林,王麗麗,朱。應力波在桿中傳播時彈塑性邊界的基本性質。固體力學學報,1982 (3): 313-324。
5 Zhu Zhoxiung等.熱固塑料在高應變率下的非線性熱粘粘彈性本構方程。國際非線性力學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92—97。
6、朱力學史。中國大百科全書,機械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305-313。
7、朱、王麗麗。短纖維增強對聚碳酸酯非線性粘彈性的影響。爆炸與沖擊,1986 (6): 1-9。
朱。寧波大學校長報告(1985 10.29—1986 11.26)。寧波大學,1986。
9朱兆陽。寧波大學校長報告(1986 65438+2月-1988 9月)。寧波大學,1988。
10,朱,李永池。軸向沖擊載荷下直桿彈性動力屈曲研究。實驗力學,1988 (3): 258-264。
11朱。應力波作用下彈性結構的屈曲準則慶祝王人教授70歲壽辰。塑性力學與地球動力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56-70。
朱,12。大範圍恒應變率試驗表征高分子材料非線性粘彈性本構關系。固體沖擊工程系列講座第10期,東京:東京大學工學部,190: 38-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