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míng
2 概述關明為經穴別名。見《千金翼方》。即關門。
穴位 關門 漢語拼音 Guanmen 羅馬拼音 Kuanmen 美國英譯名 Pass Gate 各國
代
號 中國 ST22 日本 22 法
國 莫蘭特氏 E22 富耶氏 德國 M22 英國 S22 美國 St22
關門為經穴名(Guānmén ST22)[1]。出《針灸甲乙經》。《千金翼方》作關明(《千金翼方》:“關明在梁門下、太壹上壹寸”)。屬足陽明胃經[1]。關指關隘,門即門戶,穴在胃脘下部,約當胃腸交界之關,如同門戶,故名關門[1]。主治腹痛,腹脹,急慢性胃炎,胃炎,胃痙攣,急慢性腸炎,腸鳴,泄瀉,食欲不振,水腫,脘腹脹滿,繞臍急痛,身腫,泄痢,遺溺,便秘,痰飲,納呆,胃痛,嘔吐,遺尿,腹水等。
3 關明的別名
關明(《千金翼方》)?。
4 出處《針灸甲乙經》:關門,在梁門下壹寸,太乙上。
5 穴名解關指關隘,門即門戶,穴在胃脘下部,約當胃腸交界之關,如同門戶,故名關門[1]。
關,指關藏,關閉。門,為出入之處。穴居胃底,為胃之關。又可治完谷不化、大腸滑泄諸病,關門之名具雙重意義。[2]
本穴與建裏平,又與足少陰之石關接鄰。上有梁門,下有太乙門及滑肉門,均與胃腸接近。又星象天闕之間為關梁。關梁者,在人身即關門、梁門之意也。[2]
按天闕之名,在人身雖無穴位可指,以意揆之,即任脈之神闕、巨闕處也。關門兩穴,左右各壹,夾任脈,又巨闕在上,神闕在下,二闕之間即天闕之意也。[2]
此穴在“梁門”穴下1寸,任脈“建裏”穴旁2寸,《難經·四十四難》:“太倉(胃)下口為幽門。”穴近於此,猶如胃之關卡,水谷入腸之要塞。《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腸虛全賴此穴處關閉,故穴喻名關門。[2]
6 所屬部位上腹[3]
7 關門穴的定位標準定位:關門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4][5]。
關門位於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處。仰臥取穴[1]。
關門位於腹正中線臍上3寸,旁開2寸處(《針灸甲乙經》又雲:“去任脈3寸”)[6]。
壹說“在梁門下五分”(《外臺秘要》)。
關明在梁門下、太壹上壹寸。(《千金翼方》)
關門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關門穴的位置
關門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關門穴的位置(肌肉)
關門穴的位置(骨骼、內臟)
8 取法仰臥位,在臍上3寸,建裏穴(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關門位於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處,仰臥取穴[1]。
仰臥位,當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中點下1寸,旁開中線2寸處取穴,橫平內側的石關、建裏[7]。
9 穴位解剖關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經分布同梁門。皮膚由第7、8、9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腹直肌位於腹壁前正中線的兩側,起於恥骨聯合和恥骨脊,止於第5至第7肋軟骨和胸骨劍突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腱劃斷,該肌由第5至第12肋間神經支配。
9.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壁[5]。
9.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胸腹壁靜脈分布;深層有肋閱神經、動脈和腹壁上動脈分布[5]。
布有第八肋間神經,並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通過[6]。
10 關門穴的功效與作用關門有調理腸胃,利水消腫的作用。
關門有調脾胃、通腸腑的作用[1]。
關門穴承前穴之意,為胃氣出入之處,交通開闔,有關出納,有調理胃氣之功,主治不思飲食[2]。
胃腸近旁各穴,多稱門、稱關,因其功用為交通開闔,有關出納也。《內經》:“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刺本穴可以調胃,故以治痞滿諸癥。[2]
11 主治病癥關門穴主治腹痛,腹脹,急慢性胃炎,胃炎,胃痙攣,急慢性腸炎,腸鳴,泄瀉,食欲不振,水腫,脘腹脹滿,繞臍急痛,身腫,泄痢,遺溺,便秘,痰飲,納呆,胃痛,嘔吐,遺尿,腹水等。
關門穴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食欲不振、水腫[5]。
關門主治脾胃、腸腑等疾患:如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繞臍急痛、身腫、泄痢、遺溺、便秘、痰飲等[1]。
現代多用關門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1]。
關門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納呆,身腫等[6]。
關門穴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遺尿[7]。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痙攣,腸炎,腹水,便秘;
其它:遺尿,水腫。
12 刺灸法 12.1 刺法直刺0.5~0.8寸[5]。
壹般直刺0.5~1.0寸[1]。
直刺0.8~1.2寸[6][7],局部沈重發脹。
12.2 灸法艾炷灸5~7壯,艾卷灸10~15分鐘[1]。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6]。
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3 配伍關門配中脘、足三裏、下巨虛、關元,有健脾行氣,和中消脹的作用,主治腹脹,腹痛,消化不良。
關門配中脘、足三裏、上巨虛,治腹脹[7]。
關門配中脘、足三裏、內關,治消化不良[7]。
14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腹脹善滿,積氣,關門主之。身腫,關門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遺溺,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遊走,挾臍急,痃瘧振寒。
《類經圖翼》:積氣脹滿,腸鳴切痛,泄利,不食,走氣挾臍急痛,痎瘧振寒,遺溺。
《備急千金要方》:關門、中府、神門,主遺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