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灸材 壹般以艾葉為灸材,並艾條灸為主。這是因為艾條可以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時間長短、灸的溫度高低等。但並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亦可引發灸感傳導。
2.取穴 取穴宜少,但應選擇要穴。施灸順序:先灸上,後灸下;先灸背,後灸腹;先灸頭,後灸肢;先灸陽經,後灸陰經。
3.灸灼強度 灸灼刺激強度宜較強。具體要求為:手持點燃之艾條在穴區反復上下左右移動,“上下來回,號稱雀啄;左右搖擺,有類飛騰”,以產生壹種動態的剌激。這種動態剌激必須是連續的均衡的,也就是說整個施灸過程中,火力必須均衡,作用不能中斷,這主要有利於灸剌激量的積累,正是在這種剌激量積累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灸的感傳。
準確控制和掌握灸量。
灸量是指灸療對機體刺激的規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強度和刺激時間的乘積,取決於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施灸時或施灸後刺激效應的時間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於提高療效,防止不良反應。按古今醫家的經驗,大致上包括以下幾方面:
(壹)由天時、地理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陽回厥。另如北方風寒凜列,灸量宜大;南方宜小。
(二)由年齡、體質、性別定灸量。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不同。古有以年齡定灸量,稱隨年壯,即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壯數,以壯年為限度。尚應考慮體質情況,並據男女生理、病理之差異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於種族差異,灸量對機體的影響亦殊。
(三)由病情、病性定灸量。病深痼疾,壹般灸量宜大。如《備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根深篤,可倍多於方數”。而老年或體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病在淺表、灸量可小;在內則灸量宜大。癰疽陰瘡雖發於體表,但病根在內,故灸量亦須大。
(四)由所取部位定灸量。所取穴位皮肉淺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實者宜以大灸量。如《備急千金要方》雲:“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則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須生少”。實驗也發現,肌肉淺薄之處的大椎、至陰穴,少灸則轉胎效果佳,多灸之後效反差。(五)由灸炷大小控制灸量: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頗詳。《備急千金要方》雲:“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要求艾炷底部範圍不小於3分。此間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則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在施灸時,通過選擇適當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六)由病人感覺為度控制灸量。病人感覺分二類,壹為施灸後的灼熱感。根據不同病情,有的僅要求局部溫熱感,有的則要求有燙灼感,可按病人口述而加控制。另壹類為灸的傳導感覺,如隔蒜灸中的鋪灸治療虛勞頑痹,須灸至患者自覺口鼻中有蒜味時停灸。這也是壹種控制灸量的依據。
(七)分次灸控制灸量。將規定的壯數,壹次灸完為頓灸,分次灸完稱報灸。對體質差者及頭四肢等肌肉淺薄處,可以通過報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應,取得預期效果。恰如《神灸經綸》所雲:“若並灸之,恐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