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發掘表明兩千余年前的彌生種稻人已經使用石臼和木杵舂米。彌生人最初吃的是炒米,即先把稻谷炒熟,然後放進石臼,用木杵搗去谷殼即可食用。後來改進成先搗成生稻米,再加工成食品。但那時吃的只是去殼的糙米,而不是現今的白米。日本稱糙米為“玄米”,玄是赤色中帶墨色,指糙米的顏色。從糙米加工發展到白米加工,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是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年,唐貞元十年至南宋淳熙十二年)內完成的。
到奈良時代(710—794年,唐景龍四年至貞元十年)開始有了稀飯,即粥,粥又按加水多寡分為“稀粥”和“固粥”兩種。到9世紀初(平安初期),壹些平安貴族家庭的小姐們,喜愛吃加水很少的米飯,因而稱之為“姬飯”。15世紀以後姬飯普及到民間,取代了蒸飯。中國的古籍記載如漢代《禮記·檀弓上》有“饘粥之食”句,孔疏:“厚曰饘,稀曰粥。”饘(zhan)見於春秋(公元前7-前4世紀)《左傳·僖公二十八年》(2),饘相當於日本的固粥,粥則相當於稀粥。中國記載稀粥和固粥的時間要比日本早1300年以上。姬飯和固粥之差只在姬飯用水量更少些而已。煮飯普及以後,接著又出現“羽釜”的炊飯法。羽釜是帶蓋的鐵鍋,羽取其輕的意,釜即鍋。羽釜內部空間較大,可以充分利用煮飯放出的蒸氣,以少量的水份使稻米煮得更為均勻,即比煮飯多壹個燜飯的過程。江戶時代以後,羽釜炊飯完全取代了煮飯(姬飯),成為大米的主要料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