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
子罕不是人名,罕,很少。子為孔子。孔子很少談到功利,卻更多談及命運和仁德。
司馬遷《史記》“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手記:
禦,駕馬車。射,射箭。
人們說孔子博學,卻可惜沒有擅長的職業。可是,難道博學不能作為擅長麽?難道,禦與射才能稱為所長?是人們的標準就有問題。孔子的回答卻沒有為自己辯駁,而是“主動”加入標準選擇,可見孔子的謙遜與幽默。
手記:
孔子贊同,因節儉,免去以麻織冕,而以純織冕。但是,孔子不贊同省卻拜下的禮儀。孔子是贊同與推崇禮儀的簡化,但並不意味著壹味不分原則的簡化。孔子覺得,省卻拜下(在堂下開始叩拜),是心傲慢的表現,不可省。做事需要有原則,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壹刀切,急於求成,反而會誤入偏離方向。暫不論禮儀問題,僅此論點看出孔子的開明與原則。
手記:
意,主管臆測;必,絕對;固,固執;我,自以為是。這是孔子杜絕的四種習慣。
人類有思想是好處,也是弊端,容易陷於自身的精神世界。殊不知,物質決定意識、人也不可能斷絕與外界聯系。多關註事實、多了解現實、多與外界交互溝通,不可本末倒置。
手記:
畏,拘禁。孔子被匡地人拘禁。如果上天想喪失斯文(文明禮樂),那我也就不會掌握;但是,上天如果不想喪失斯文(文明禮樂),那匡人又會奈我何?
孔子認為,傳播文明禮樂,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所以會因天命,獲得安全,除非上天也不想保全文明禮樂了。非不畏生死,而是把生命看成更高層次的定義。
手記:
太宰問話,有潛臺詞:孔子不是聖人嗎?為何還要學習這麽多的技藝?在當時環境下,達官貴族,是不屑於學習技藝的。側面也看出,孔子出身卑微,是壹步步自身努力獲得社會地位的。
底層的人,努力不斷學習,多壹份技藝,只為溫飽有靠。而上層階級,依靠自身資源與條件,早就無需關註溫飽了。
手記:
不試,被朝廷重用,入朝為官。
手記:
知乎,知識。叩其兩端,指的是問題的正反極限。
孔子對農夫的問題雖然不知道,但是卻通過反問窮盡,幫助農夫思考,以解決問題。這便是聖人吧。能人不壹定是知識面廣,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也是壹種。
手記:
鳳鳥至,象征天下太平;黃河出圖,象征聖人濟濟。
個人覺得,孔子並不是抱怨黃河不出圖,自己聖人的身份不被肯定。而是,嘆息鳳鳥未至,天下未有聖明君主。聖人其實任何時代都有,只是沒有聖明的君主罷了,是時代造就英雄與聖人。鳳鳥何時至,以河出圖。
手記:
穿喪服的人、穿禮服戴禮帽的人、盲人,無論對方年紀,遇到,坐著的時候得站起來,見到了,得快走讓路。這是禮儀的表現。
手記: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這應該是育人的標準吧。育人,學識與做人同樣重要。老師是學生最好與最直接的表率。
手記:
孔子至死也不願逾越禮儀。子路雖然是對老師的尊敬,想以高規格治喪孔子,但是孔子覺得,自己並不是士大夫,本就“壹介草民”,這樣操辦是糟踐周禮,故對子路斥責。
辦事,也要尊重當事人,順從當事人真實想法,不然吃力不討好。
手記:
好東西,是藏起來,還是出售?孔子覺得,如果遇到能賞識美玉的商人,應該出售。盛世之下,應積極入世。
手記:
九夷,邊遠地區。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地區的變化,人是主體,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貧窮。所以,要發展,得先改變人主體。發展教育也正是如此。
手記:
社會本該簡單,出事公卿,入事父兄,做好自己的分工,履行好自己不同的角色;但是,卻被各個擾亂其中的秩序的人,打亂。孔子說的是自己,更應該是對“禮樂崩壞”的不滿吧。這是壹種人生自律。
手記:
壹嘆,時間飛逝;再嘆,應學習時間這樣的精神,不舍晝夜努力向前,不忘初心。
手記:
追求品德的時候,咋沒見妳像追求美人那樣積極?
手記:
堆土成山,填土平地,像這樣的過程,主體都在自己本身,妳不管是繼續堅持完成,還是半途而廢,成功的是自己的,失敗的也是自己承擔,妳“止”或“進”想給誰看?矯情著什麽?
手記:
這應該是說顏回的領悟能力吧,孔子教導的,顏回能立刻領會並積極及時與堅持執行。
手記:
孔子可惜的是顏淵這樣的好學生去世了。因為他至死都沒有停止追求至仁至善的腳步。
手記:
出苗、開花、結果。這是因果循環的過程,每壹步都值得被關註,可是出了苗,卻不開花;開了花,卻不結果,那麽人們還會肯定其出苗、開花的努力麽?晚節不保、功虧壹簣,說的就是如此吧。聖人之道便是苗正、秀茂、豐果。
手記:
後生可畏,在於年輕,還有無限的機會與改變。
手記:
孔子:好說、歹說,就是不聽,我也是夠了!
勸人改戒,說話的人要註意方式,聽的人也要不能停於表面,要深入領會。
手記:
同,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裏的“不如己者”,指的是沒有忠信者。
手記:
慎終:指對父母之喪要盡其哀。追遠:指祭祀祖先要致其敬。
手記:
境遇才是檢驗與認識壹個人的最好方式。
手記:
真正強者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有真正的內在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