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本是男兒的觀音,到中國後因何會以女性形象現身?

本是男兒的觀音,到中國後因何會以女性形象現身?

各位在都觀看影視劇的時候應該會發現,在電視劇或電影裏大部分扮演觀音菩薩演員都是女性,她們看起來臉色慈祥,手持玉瓶,給人壹種非常親切神聖的感覺。而在人們的印象之中只要壹提到觀世音菩薩,就自然而然的聯想到了女性的形象。

但是事實卻與各位的認識大不相同?在佛教經典的記載中,觀音菩薩其實是男性。典籍中記載說,如來所在的皇室貴族中沒有女子,威德是壹國之君,他坐下的左右兩個蓮花化為的兩個兒子,其中壹個就是觀世音《悲華經》也記載,觀世音本來是轉輪聖王的長子,他的前世乃是雙馬神童。這兩處對於觀世音身世的記載雖然有壹些出入,但是對於他是男性性別這個說法都是壹致的。而在巴基斯坦的古籍佛中記載,觀世音還留有胡須。因此實際上,觀世音的形象是為男性,而非女性。

那麽為什麽觀世音到了中國就變成了女性了?難道說觀世音還有兩個,壹個男,壹個女?

在當初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為了更好的與中國的文化相融合,易於佛教在中原傳播,觀世音也就在其傳播融合的過程中,由男相變為了女相。

觀音由男轉女之說起源於"化身之說"。《佛地論》記載了化身之說法,說變化身性能夠使佛身呈現出種種不同的形象,因而能夠順其自然的按照以各種形象來安撫民眾。在《法華經》之中,觀音的化身也都是女性,例如童女,婦女以及丘尼,如此看來化身之說確實是讓觀音在中國奠定了女性的形象。

其次,觀音轉變了性別也符合了中國人的審美特質。大眾印象中男性力量較強,其身體的曲線較之女性來說沒有陰柔之美,而女性的肌膚美與線條美更符合當時人們對神聖佛身的審美要求。

再次,觀音的性別轉換其實也是和當時古代的社會大背景息息相關的。大家都知道觀世音乃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活菩薩,她在人民的印象中是有著救助苦難之人的美好形象。而在當時男權獨尊的時代,觀音最需要救助的便是女子,因此把觀音化身為女性更能夠讓她與女子有有親和力,使女子更願意向觀音傾訴苦難。

最後觀世音這種大慈大悲的形象也非常符合以為母親對於孩子關懷備至,悲天憫人的特質。在每個人感覺中,母親總是能夠比父親更加心思細膩,關懷個體,而母愛壹直被傳唱,也就讓觀世音能夠更加得到人們愛戴。

可以說觀世音在中國由男性轉為女性,並不是壹蹴而就也非空穴來風,她的形象也是經過了漫唱的文化融合才最終奠定了女性的形象。不過這種轉變也的確有利於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而且讓觀世音能夠更深入到大眾人心中,也不可為不是壹種好的轉變。所以無論觀音是男是女,都像佛教所說皆是虛妄之像,重要的是各位有壹顆虔誠向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