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白睛混赤簡介

白睛混赤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定義 4 關於目赤 5 關於抱輪紅赤 6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白睛混赤的穴位 2 治療白睛混赤的方劑 3 治療白睛混赤的中成藥 4 白睛混赤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白睛混赤 1 拼音

bái jīng hún chì

2 英文參考

turbid reddening of white of the ey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bulbar conjunctival and ciliary hyperemi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白睛混赤(turbid reddening of white of the eye;bulbar conjunctival and ciliary hyperemia)為癥狀名。是指目赤和抱輪紅赤同時存在的表現[1]。

4 關於目赤

目赤(red eye;conjunctival hyperemia)為癥狀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等篇。[2]。又名赤眼[2]、白睛紅赤(reddening of white of the eye; hyperemia of bulbar conjunctiva)[1]。是指雙眼或單眼白睛部位發紅的表現[1]。

目赤相當於西醫的球結膜充血[1]。‘

《張氏醫通》卷八:“目赤有三:壹曰風助火郁於上;二曰火盛;三曰燥傷肝。”壹般因於風火邪毒入侵者,多見目赤腫痛;肝熱上攻者,多見白睛紅赤,或抱輪紅甚;肝肺陰虛者,多見白睛淡紅,視物昏朦[2]。

對目赤眵多者,要問是否接觸過紅眼病患者。目的是了解發病的原因,是屬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勞倦飲食及外傷中的何種因素。宜結合眼部及全身病情辨證論治[2]。

詳見目赤條。

5 關於抱輪紅赤

抱輪紅赤(reddening surrounding the black of the eye;ciliary hyperemia)為癥狀名。是指環繞黑睛周圍的白睛紅赤,赤環如帶,壓之紅赤不退,推之血絲不移的表現[1]。

抱輪紅赤相當於西醫的睫狀充血[1]。

詳見抱輪紅赤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