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倉海歷史

倉海歷史

壹、關於滄海的歷史背景

宋亡之後,天機宮被元軍焚毀,宮內余眾為了報復元人,在壹代數家“西昆侖”梁蕭的帶領下造出曠世利器“潛龍”,但梁蕭夫婦眼見武器威力,哀憫蒼生,臨戰而悔,攜“潛龍”遠赴海外。

天機宮余眾與靈鰲島島眾合流,形成了後來的武學聖地“東島”。百年後,元末明初,梁蕭後裔梁思禽自海外歸來,助明太祖定天下,復漢室,卻因為“抑儒術、限皇權”的主張得罪朱氏,被迫離開中原,在昆侖山建立了“周天八部”、“帝之下都”,世稱“西城”。

梁思禽臨死前,留下了八幅祖師畫像,並稱“八圖合壹,天下無敵”,這句讖語,成為西城最大的秘密。東島西城因為宿怨權勢,外爭內鬥,在戰火中經過兩百多年,到了明代嘉靖年間。

《滄海》的故事在這裏開始。

二、關於滄海的歷史背景

宋亡之後,天機宮被元軍焚毀,宮內余眾為了報復元人,在壹代數家“西昆侖”梁蕭的帶領下造出曠世利器“潛龍”,但梁蕭夫婦眼見武器威力,哀憫蒼生,臨戰而悔,攜“潛龍”遠赴海外。

天機宮余眾與靈鰲島島眾合流,形成了後來的武學聖地“東島”。百年後,元末明初,梁蕭後裔梁思禽自海外歸來,助明太祖定天下,復漢室,卻因為“抑儒術、限皇權”的主張得罪朱氏,被迫離開中原,在昆侖山建立了“周天八部”、“帝之下都”,世稱“西城”。

梁思禽臨死前,留下了八幅祖師畫像,並稱“八圖合壹,天下無敵”,這句讖語,成為西城最大的秘密。東島西城因為宿怨權勢,外爭內鬥,在戰火中經過兩百多年,到了明代嘉靖年間。

《滄海》的故事在這裏開始。

三、位於今安徽壽縣的蒼(倉)陵城遺址有何歷史

《方輿紀要》 壽州西北有蒼陵城。《魏書·地形誌》雲,壽春,故楚,有倉

陵城是也。戴改、增同。會貞按:《環宇記》引此作倉陵,無城字。而《北齊書

·慕容儼》及《皮景和傳》則稱倉陵城,與《地形誌》同。考《梁書·夏侯夔傳》

中大通六年,帥軍人於蒼陵,立堰。此見蒼陵之始。又《陳書·樊毅傳》作滄陵。

證以《詩·王風·黍離》悠悠蒼天《釋文》,蒼本漢書·揚雄傳·甘泉賦》東燭

倉海。《文選》作滄,蒼、倉、滄通用。惟《皮景和傳》言城在淮北,與此淮水

逕北異,當誤,在今壽州西南。)又東北流逕壽春縣故城西,(朱此上二十六字

訛作《經》,戴改《註》,全、趙同。守敬按:《環宇記》稱此為西壽春縣,引

《壽春記》秦始皇二十三年置。秦及前秦為九江郡治,後漢屬九江郡,魏、晉為

淮南郡治。東晉改壽陽,宋、齊曰睢陽,為南梁郡治。後魏復曰壽春,為淮南郡

治。《環宇記》秦縣,在壽春縣西四十裏,又有故縣,在縣西壹裏。《壹統誌》,

今壽州治。)縣鄧楚考烈王自陳從此。(守敬按:《漢誌》文。《史記·楚世家》,

考烈王二十二年,東佧壽春。楚先都東,見《渠水》篇。)秦始皇立九江郡,治

此,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守敬按:《漢誌》,九江郡,秦置。

王先謙曰,《江水註》,始皇二十四年置。《江水註》無之,乃全氏《漢誌稽疑》

說也。九江在尋陽南,界漢廬江、豫章二郡間,二郡皆秦九江郡屬地,故酈氏言

兼得二郡地,以明郡名九江所由來。)漢高帝四年為淮南國,孝武元狩六年復為

九江焉。(會貞按:《漢誌》文,六年作元年。據《史》、《漢表》當在元年,

此六字誤無疑。

四、"丘逢甲"是誰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生於臺灣省苗粟縣。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授工部主事,回臺講學於書院,入巡撫唐景崧幕府。甲午戰爭後,清廷割棄臺灣,邱逢甲聯合臺紳馳電 *** ,並倡議自救,率義軍抗擊登臺日軍。失敗後離臺內渡,定居鎮平,往來潮、汕、廣州之間,壹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與康有為、梁啟超會晤。後順應時代潮流,從贊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致力於興辦學校,推行新學,培植人才。先後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等。民國成立,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 *** ,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1912年初,扶病南歸,隨即病故。

丘逢甲少有詩名,內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詩歌思想、藝術成就的,是內渡後的作品。這部分詩約1700多首,以懷念臺灣和感憤時事之作最為突出。《愁雲》、《春愁》、《往事》、《送頌臣之臺灣》、《夏夜與季平肖氏臺聽濤追話舊事作》和前後《秋懷》等,傾訴臺灣淪亡的悲憤,抒寫思念故園的愁情和恢復失土的壯誌。《香港書感》、《海軍衙門歌》、《聞膠州事書感》、《汕頭海關歌》、《答敬南見贈次原韻》(其三)等,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瓜分和掠奪,譴責清 *** 的昏聵無能,要求變革圖強,"誅秦"除暴。這些詩都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體現了丘逢甲"重開詩史作雄談"(《論詩次鐵廬韻》)的創作特點。此外,他的懷古、紀遊詩,表彰前賢,刻畫山川,往往寄托了憂時濟世的懷抱。在藝術風格上,抒懷感時之作悲涼激越,寫景小詩清新爽秀,敘事之作酣暢淋漓。在形式上,頗為放恣,不為格律所拘,語言圓熟流暢,好用俗語新詞。所作以七律、七絕及七古居多。在風格卑靡、崇尚擬古的晚清詩壇上,丘逢甲的愛國詩篇,氣壯而誌奮、情真而意切,"震動壹時"(江□《丘倉海傳》)。梁啟超稱他為"詩界革命之巨子"(《飲冰室詩話》),黃遵憲說"此君詩真天下健者也"(《與梁啟超書》)。唯其詩騁筆而書,不免有題意乃至語言雷同的缺陷,表現上也較率直而少含蓄。

詩集主要有《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柏莊詩草》為內渡前作品,作者原以為毀於戰火,後人亦長期未見,1979年始被發現,今由丘氏後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傳世。《嶺雲海日樓詩鈔》12卷,為其弟丘瑞甲從遺稿選輯編年,均為內渡後所作,1913年粵東編譯公司刊印。1936年中山大學出版《詩鈔》13卷本,系將原書第5卷"己亥稿上、下"分為2卷,又另輯"選外集" 1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標點本,即以此為底本。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嶺雲海日樓抄》12卷,附《選外集》、《選外集補遺》、《柏莊詩草》、《其他詩作》,為現行丘詩的最足本。此外,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倉海先生丘公逢甲詩選》,是丘逢甲之子丘琮據《詩鈔》12卷本所選,增入《離臺詩》等作品。

丘逢甲《春愁》鑒賞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①。 四百萬人同壹哭②,去年今日割臺灣③。

簡註

①潸:流淚的樣子。②四百萬人:指臺灣當時總人口。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 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賞析

這首詩作於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壹年後。詩人痛定思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深情。春天本是壹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草綠林青,百花爭艷,連春山也顯得格外嫵媚。但詩人為什麽覺得春愁難以排遣,以致勉強地觀看春山也毫無興致呢?這是因為詩人始終未能忘記去年春天發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臺灣本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詩人生於斯、長於斯,想不到滿清賣國 *** 竟將它割讓給了日本。這是對臺灣人民的 *** 出賣,也是臺灣人民的奇恥大辱。回想起這壹驚心動魄的慘劇,詩人怎能不愁情滿懷、愴然淚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吳喬《圍爐詩話》)此時詩人被迫離開故鄉,看見大陸的春山,聯想起故鄉臺灣的青山綠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觸景傷懷了。春愁難遣,看山落淚,正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和故鄉山水的熱愛。末兩句詩中,詩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臺灣被割讓時,四百萬臺灣人民同聲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這壹催人淚下的情景生動地表明了全體臺灣人民是熱愛祖國的,臺灣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從這壹角度講,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但卻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主要是由於詩人與自己的人民同呼吸,***愛憎,淚灑在壹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首詩的動人,主要是因為它真實而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心聲。

五、近代歷史人丘逢甲是哪裏人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客家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

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誌士。

丘逢甲祖籍嘉應州鎮平(今廣東蕉嶺),1864年生於臺灣苗栗縣銅鑼灣,1887年中舉人,1889年己醜科同進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 *** 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1895年5月23日,任義勇軍統領;1895年秋內渡廣東,先在嘉應州和潮州、汕頭等地興辦教育,倡導新學,支持康梁維新變法;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人創辦的興民學堂聘為首任校長;後利用擔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的職務之便,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與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革命黨人參與籌劃潮州黃岡起義等革命活動。中華民國建國後,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 *** 。

1912年元旦因肺病復發,1912年2月25日病逝於鎮平縣淡定村,終年48歲。臺灣建有逢甲大學以示紀念。

六、哪些史書有記載關於張良的歷史

張良,字子房,是中國3D武俠動畫《秦時明月》系列及姐妹篇《天行九歌》系列中的男性角色,原型為中國歷史上的西漢開國功臣張良。

胸懷大誌的激進青年,樣貌灑脫不羈。出身韓國,家族“五代為相”。秦統壹天下後,為桑海儒家小聖賢莊三當家,與掌門師兄伏念、二師兄顏路被並稱為“齊魯三傑”。

雖身為儒家弟子,性格、見識上卻反而與墨家慷慨濟世的教義相投。在墨家困難之時,挺身而出,暗中幫助墨家等反秦勢力,並堅持儒墨兩家不應相互排斥,又促成反秦聯盟與“流沙”組織的利益合作,但也逐漸在無形中引起了壹場牽涉到儒家甚至整個反秦聯盟的軒然 *** 。

七、歷史上張良是什麽人

張良(?~前186), 西漢初年的重要謀臣。字子房。先世為戰國時韓國人。祖父開地、父平,曾五世相韓。秦滅韓時,張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後乘始皇東遊之機,與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未遂。於是變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曾從圯上老人學《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此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協助劉邦制訂作戰方略,並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許多重要建議。這些建議對劉邦奪取楚漢戰爭的勝利和建立西漢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劉邦進據鹹陽時,看到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很想留居宮中;張良說剛入秦就想貪圖安樂,這是“助桀為虐”。劉邦聽了,立即還軍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擁護。項羽進入關中後,劉、項之間關系緊張,大有壹觸即發之勢。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漢二年(前205),劉邦在彭城壹戰中遭到慘敗,張良又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起兵反楚,從而奠定了日後對項羽實行戰略包圍的基礎。

楚漢相持於滎陽、成臯時,劉邦為了擺脫困境,曾壹度想采納酈食其的建議,復立六國之後,以牽制項羽。張良力陳其弊。劉邦頓時改變主意,這對楚漢戰爭以及此後的形勢有重大影響。劉邦即帝位後,封張良為留侯。他勸說劉邦封舊有怨隙的雍齒,以安撫功臣的不滿情緒;力主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等。這些建議有助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八、有誰知道關於昭通鎮雄的歷史

鎮雄歷史 夏、商屬梁州、雍州區域。

周時名屈流大雄甸。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為南廣縣,屬鍵為郡。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置南昌縣,屬朱提郡。蜀漢延熙元年(238年)置南廣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設協州,不久廢。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協州。

天寶戰爭(754年)後,入南詔,改為芒部。宋熙寧七年(1074年)置西南番部都大巡檢司。

元至元十年(1273年)置芒部路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芒部衛,相繼改為芒部府,隸雲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隸四川布政司,十七年,升為芒部軍民府;嘉靖五年(1526年),援引“大雄”古名,改稱鎮雄軍民府;萬歷三十六年(1609年),改稱鎮雄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隸雲南;六年,降府為州,屬昭通府。宣統三年(1910年)升為直隸州。

民國2年(1913年)改州為縣,分置彜良縣,設立威信行政委員(後改為設治局)。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鎮雄縣隸屬昭通地區。

今鎮雄縣城始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 2001年8月昭通撤地設市,屬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