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承漿簡介

承漿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人體部位名·承漿 5 經穴名·承漿 5.1 承漿穴的別名 5.2 出處 5.3 穴名解 5.4 特異性 5.5 所屬部位 5.6 承漿穴的定位 5.7 承漿穴的取法 5.8 承漿穴穴位解剖 5.8.1 層次解剖 5.8.2 穴區神經、血管 5.9 承漿穴的功效與作用 5.10 承漿穴主治病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承漿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獻摘要 5.15 承漿穴研究進展 5.15.1 鎮痛作用 5.15.2 對舌下神經的影響 5.15.3 對唾液澱粉酶活性的影響 5.15.4 抗休克 5.15.5 治療痛經 5.15.6 治療落枕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承漿 1 拼音

chéng jiāng

2 英文參考

chéngjiā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V24, RN2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承漿:1.人體部位名;2.經穴名。[1]

4 人體部位名·承漿

承漿為人體部位名[2]。指下唇中部下方凹陷方處[1]。蓋口中有水漿外溢多流經此處,故名[2]。

5 經穴名·承漿 穴位 承漿 漢語拼音 Chengjiang 羅馬拼音 Chengchiang 美國英譯名 Receiving Fluids 各

號 中國 CV24 日本 24 法

國 莫蘭特氏 VC24 富耶氏 德國 KG24 英國 Cv24 美國 Co24

承漿為經穴名(Chéngjiāng CV24,RN24)[1]。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天池(《針灸甲乙經》),鬼市(《備急千金要方》),垂漿(《聖濟總錄》),懸漿(《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屬任脈[1]。承漿是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會穴[1]。承漿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督脈,任脈之會[2]。承即承受,漿即水漿,此穴在嘴下,故名承漿[1]。承漿穴主要用於面部口唇疾患等:如中風口?,流涎,舌強,面腫,三叉神經痛,口腔潰瘍,齒齦腫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遺尿,暴喑,口眼?斜,口噤不開,唇緊,齒痛,齒衄,口舌生瘡,癲癇,半身不遂,臍下冷痛,疝瘕痃癖,小便不禁,小兒遺尿,齦腫,面癱等。

5.1 承漿穴的別名

天池(《針灸甲乙經》)

鬼市(《備急千金要方》)

垂漿(《聖濟總錄》)

懸漿(《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5.2 出處

《針灸甲乙經》:承漿,壹名天池,在頤前下唇之下,足陽明任脈之會,開口取之。

5.3 穴名解

承即承受,漿即水漿,此穴在嘴下,故名承漿[1]。

承,有承受之義。《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以酒為漿。”漿,在此指口涎而言。《釋名·釋形體》:“口下曰承漿,承漿水也。”漿,指口中津液。承漿者,指口內承受漿液言也。人口中漿液,養生家稱為瓊漿玉液,《黃庭內景經》以口中津液為玉液、醴泉、玉漿、玉津。乃由舌下滲透而出,匯於天池,經舌尖向上舐送。由於顎膛翻轉向後下方流降,流入咽喉,降至接近廉泉處,受舌咽擠迫而下咽。本穴內通舌下,正應口內的天池。因近天池為存儲津液之處,故名為承漿,又名天池,又名懸漿。懸漿則喻口水出天池,由咽後下行也,猶如瀑布之淩空而下,故名之以懸。若徒自表面觀之,則僅沾受飲食之佘瀝耳。[3]

5.4 特異性

承漿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督脈,任脈之會[2][4]。

承漿是足陽明胃經、任脈之會[4]。

5.5 所屬部位

頦[5]

5.6 承漿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承漿穴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6]。

承漿穴位於面部,當頦唇溝正中凹陷處。正坐仰靠取穴[1]。

承漿穴位於面部頦唇溝正中凹陷處[2]。

承漿穴在任脈的位置

承漿穴在頦部的位置

承漿穴在頦部的位置

承漿穴在頦部的位置(骨骼)

承漿穴在頦部的位置(肌肉)

5.7 承漿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於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取穴。

承漿穴位於面部,當頦唇溝正中凹陷處。正坐仰靠取穴[1]。

正坐仰靠位,於頦唇溝正中凹陷處取穴[7]。

快速取穴:正坐仰靠,頦唇溝正中按壓有凹陷處即是承漿穴[8]。

5.8 承漿穴穴位解剖

承漿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降下唇肌。布有下牙槽神經的終支神經和 動、靜脈。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降下唇肌→頦肌[1]。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9]。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頦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下頜支和下唇動脈分布[9]。

布有面神經分支和下唇動、靜脈的分支[2]。

5.9 承漿穴的功效與作用

承漿穴具有生津斂液、舒筋活絡的功效。

承漿穴有祛風、通絡、消腫作用[1]。

承漿穴具有祛風散熱的作用,以治療口?、流涎等為主[4]。

承漿穴近於任督二脈之交,故治牙疼、口噤等癥[3]。

承漿穴為足陽明經左右交叉及任脈之會,故並治口暇牙風,半身不遂等癥。穴雖淺小,因居交通要隘,故亦在重要穴位之列。[3]

5.10 承漿穴主治病證

承漿穴主要用於面部口唇疾患等:如中風口?,流涎,舌強,面腫,三叉神經痛,口腔潰瘍,齒齦腫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遺尿,暴喑,口眼?斜,口噤不開,唇緊,齒痛,齒衄,口舌生瘡,癲癇,半身不遂,臍下冷痛,疝瘕痃癖,小便不禁,小兒遺尿,齦腫,面癱等。

承漿穴主要用於面部口唇疾患等:如中風口?、口噤、流涎、舌強、面腫、三叉神經痛、口腔潰瘍、齒齦腫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遺尿等[1]。

承漿穴主治口?、齒齦腫痛、流涎、暴喑、癲狂[9]。

承漿穴主治口眼?斜,口噤不開,流涎,唇緊,齒痛,齒衄,齒齦腫痛,口舌生瘡,面腫;暴喑,癲癇,消渴,半身不遂,臍下冷痛,疝瘕痃癖,小便不禁,小兒遺尿[7]。

承漿穴主治口眼?斜,面腫,齦腫,齒痛,流涎,癲狂,以及口腔潰瘍,三叉神經痛等[2]。

口歪,唇緊,齒痛,流涎,口舌生瘡;暴喑,面腫,癲癇,面癱,糖尿病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斜刺0.2~0.3寸[2]。

壹般直刺0.3~0.5寸[1]。

斜刺0.3~0.5寸[7][9],局部有酸脹感[7],可擴散至口唇[7]。

5.11.2 灸法

可灸[1][7]。

艾條灸5~10分鐘[2]。

5.12 承漿穴的配伍

承漿穴配禾髎、牽正、風池治面癱[1]。

承漿穴配廉泉治流涎[1]。

承漿配勞宮,有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作用,主治口舌生瘡,口臭口幹。

承漿配風府,有疏風解表,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感冒,頭項強痛,牙痛。

承漿配委中,有清熱涼血,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不止,牙齒出血。

承漿配陰陵泉、委中、太沖、膀胱俞、大敦,有清熱利尿,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小便不禁,小腹脹痛。

承漿配廉泉,治流涎[7]。

承漿配太陽、下關、地倉、合谷、頰車,治口?[7]。

承漿配頰車、合谷,治下牙痛[7]。

承漿配陰陵泉、委中、太沖、膀胱俞、大敦,治小便不禁[7]。

承漿配金津、玉液、水溝、廉泉、氣海、腎俞,治消渴[7]。

5.13 特效 ***

用拇指指腹直接點壓承漿穴,局部有酸、脹、麻感,每次1~3分鐘,有通經活絡、清熱利咽的功效[8]。

5.14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陽明、任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寒熱,淒厥,鼓頷,承漿主之。痓,口噤互引,口幹,小便黃赤,或時不禁,承漿主之。消渴嗜飲,承漿主之。目瞑,身汗出,承漿主之。衄血不止,承漿及委中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療偏風口?,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

《針灸大成》: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斜,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暴喑不能言。

《玉龍歌》:頭頸強痛難回顧,牙痛病作壹般看,先向承漿明補瀉,後針風府即時安。

《類經圖翼》:又名十三鬼穴雲,此名鬼市,治百邪癲狂,當在第八次下針。

《針灸聚英》:若壹向灸,恐足陽明脈斷,其病不愈。停息復灸,令血脈通宜,其病立愈。

《普濟方》:灸即備脈通宣,其風立愈,註依小筋頭作;針三分,得氣即瀉……徐徐引氣而出。

5.15 承漿穴研究進展 5.15.1 鎮痛作用

承漿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可提高痛閾。有實驗證明,電針成年大鼠“水溝”、“承漿”30 min,大鼠的痛閾比針刺前可升高3倍以上,同時使紋狀體內5羥色胺及5羥吲哚乙酸含量明顯上升,脊髓中5羥吲哚乙酸也明顯上升。測定不同腦區乙酰膽堿含量,觀察到針後大腦皮質乙酰膽堿含量均有升高(P<0.05),而腦幹的乙酰膽堿含量變化無統計學意義(P>0.05)。電針“水溝”、“承漿”對鎮痛起著積極作用,在麻醉的大鼠體上,記錄了中縫背核單位的自發放電,觀察電針後的影響,其中大多數單位(65%)放電頻率加快;觀察電針“水溝”、“承漿”對傷害性反應的影響,其中大多數單位(73%)的傷害性反應持續時間明顯縮短。[7]

承漿穴在針麻手術中具有鎮痛、鎮靜、松弛腹肌、抑制內臟牽拉反應等良好效果[1]。且可同時調節呼吸、血壓[1]。

電針承漿、人中後,大腦皮質乙酰膽堿含量均有升高,而腦幹的乙酰膽堿變化不明顯,頂葉皮質PGE含量和cAMP含量明顯升高,這與腦內神經遞質,尤其是5羥色胺的釋放和轉換增加有關[3]。

還有報道提示,針刺承漿、人中,抑制神經傳導壹級傳入末梢內P物質的釋放;三叉神經脊束核尾側亞核在針刺鎮痛中起著壹定作用[3]。

5.15.2 對舌下神經的影響

針刺“承漿”有促進大鼠舌下神經再生的作用。實驗中剪斷大鼠右側舌下神經後飼養,針刺10d後發現有90%右側舌下神經核內有標記細胞,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本實驗為癱瘓患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7]

5.15.3 對唾液澱粉酶活性的影響

臨床觀察,針刺潰瘍病患者的承漿、人中等穴可使脾胃虛寒與虛實夾雜型者唾液澱粉酶活性升高,肝氣犯胃型者無明顯變化[3]。

5.15.4 抗休克

電針動物承漿、人中可引起應激反應,使血漿皮質醇含量升高。針刺承漿、水溝穴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能有效地調節血中兒茶酚胺含量,提高肺的攝氧率。[3]

5.15.5 治療痛經

配大椎,經潮前3天開始,每日1次,至經凈為1療程。

5.15.6 治療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