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南宋官窯器辨識的幾個重要特征

南宋官窯器辨識的幾個重要特征

第壹點:器型

南宋官窯的器型乃遵照商代青銅祭祀禮器器型,得商周青銅禮器之神韻,又有宋代頂尖制瓷高手尊古制胚燒造。古籍記載宋高宗頒旨:“國有大禮,器用宜稱,宗廟之器亦當用古制度”,太常寺因此組建“禮器制造局”。這是南宋官窯器的器型由來,是有規矩有法度的,所以器型在南宋官窯器的辨識之中顯得尤為重要。亦可根據器型來判斷出器物的生產年代,比如雙耳齊口的投壺瓶或貫耳瓶,均是從元代開始生產,並非宋代器型,這壹點亦是得到文博界的公認。

器型凝重高古、形態優雅、沈穩內斂,氣度不可漠視。非南宋禦用制瓷高手不可為之。

第二:釉面的“脫玻化”。

釉面的脫玻化就是大家常講的傳世包漿或“酥光”。

為什麽說這壹點尤為重要,因為這是當今仿官窯器仿的最好的杭州高仿頂尖大師承認無法仿制的東西,它是時光沈澱的結果,是傳世官窯身上那種包漿帶來的滋潤和靈氣。

再者,現今是電窯、煤窯和汽窯,與古時的柴窯區別較大,可以從釉面和氣泡直接反應出來。也有說古時柴窯所選用的某種柴火的煙熏火燎可以產生某種特殊化學作用,使得釉面更加柔和。

第三:開片內的沁線。

傳世南宋官窯器的沁線由於年代久遠的氧化作用,它直接反映的是胎土的顏色。當然這裏也有出土器的土沁,它反映的是出土坑口土壤環境的顏色,壹般為紅黃色。

值得大家註意的是:南宋官窯器絕無染色沁線。此特征已得到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研究人員的確認,文博系統亦有***識。

為避免杭州、景德鎮、河南、江蘇、福建等無休止的仿制,在這裏我就不上微觀細圖了,但是仍然可以上壹幅基本尊古燒造的新出爐的仿官器以還原南宋時期剛出爐的官窯器的模樣

第四:紫口鐵足之“鐵足”

首先,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壹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百極碎”,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壹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壹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其次,窯器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壹,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誌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壹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第五:南宋官窯的釉面。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譜的顏色分,是極淺的藍綠色,但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色調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窯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紅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數,所謂"紫口鐵足"是由於黑胎上釉後,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顯現了胎色,這就是"紫口"。至於"鐵足"則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鐵色了,南宋官窯的釉極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