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支持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編寫了壹本新的歷書,介紹了西方的數學原理和天文知識,改進了中國的傳統歷法。康熙皇帝登基後的1667年,14歲的他坐在幹青宮的寶座上,對於新的歷書是否頒布,茫然不知,不敢下定論。他壹回到養心堂,就立刻召見了湯若望的助手、比利時數學家費迪南·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教他數學、天文、地理和拉丁文。當時數學還沒有翻譯成中文,學起來很吃力,但他堅持下來了,知識也不斷增長。因為他的“識”,在1667年5月,他下令將修訂後的新歷法頒布使用。
有壹年春末,朝廷欽詔,上書“今夏於某月某日午時三時”,康熙皇帝算了兩次,數據顯示是午時三時零九分。這時,已經是午夜了。他立即讓太監備馬,連夜趕到東天文臺,親自操作天球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等儀器,並讓其他人壹邊觀測壹邊記下各種數據,然後進行計算。他還讓秦把觀察和計算了壹遍。結果他們倆算出來的夏季至日時間是中午3點9分,證明秦昨天聽到的中午3點是假的,把秦嚇得壹身汗。
康熙皇帝在朝廷的時候,經常會問壹些科技方面的問題。滿清的王公大臣或搖頭,或低頭,個個瞪眼,裝聾作啞。康熙皇帝辦了壹個“數學博物館”,經常親自授課。他要求官員們認真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知識,並付諸實踐。他還寫信給法國皇帝路易十四,請求支持科技人才和設備。然後經過十年的努力,他畫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地圖,故宮全景圖。經過9年的努力,編纂了壹部集數學、天文歷法、樂理於壹體的數百卷大型叢書《法歷源流》。
康熙帝知道,要想強大,必須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必須勤奮認真。今天,我們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倡導勤奮好學、追求真知、壹絲不茍、尊重科學的精神,不要“以昏制人”。
蔡倫(公元75年左右-121)
字仲晶,董文桂陽縣人,先做小黃門,後做常侍,兼尚芳齡,掌管朝廷皇家手工作坊。他總結了西漢以來的麻纖維造紙經驗,改進了造紙技術,制成了高質量的紙張“蔡侯紙”。造紙是中國古代科技四大發明之壹,為世界文明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衡(公元78-139)
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和作家。河南南陽人。曾任太史令,主管天文,精通天文歷法計算。他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儀器渾天儀和地動儀來測量地震,第壹次正確解釋了日食的原因,認識到宇宙是無限的。
華佗(約145-208)
人物,安徽亳縣人,中國古代傑出的醫學家。他是世界上第壹位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腹部手術的醫生,曾成功完成腹部腫瘤切除等大手術。他還創造了壹套“五禽戲”,這是壹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動作的保健體操。華佗後來被曹操殺死。這本醫學書已經丟失了。
祖沖之(429-500)
祖籍楊帆(今河北淶水縣)的文遠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壹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木恒壹起推導出了球的體積公式。36歲時,祖沖之修訂歷法,編修了《大明歷》。他還設計並制造了壹臺使用水力研磨的水錘研磨機。造出了“千裏船”等等。
畢毅(?約1051)
宋代民間發明家。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印刷效率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已經成為世界科學復興的手段,成為創造精神文明發展必要前提的最有力杠桿。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在許多領域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天文學上,他根據自己長期的觀察,制定了以節氣為月亮的“十二年歷”。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 * *振動現象、磁偏角現象和凹面鏡成像定律。在地質學上,他根據化石現象做出了海陸變遷的結論。他的著作《孟茜筆談》記載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成就,是壹部傑出的科學巨著。
郭守敬(1231—1316)
元代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生於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曾參與挖掘通惠河,管理黃河流域水利。他參與了守時歷法的編撰,創新創造了許多天文儀器。他創造的“簡易儀器”大大提高了觀測精度,領先世界300多年。他還改革了楊儀、高儀、後稷儀等許多天文觀測儀器,在全國設立了27個觀測站,測定了28個星座和其他恒星的位置,達到了很高的精度。
李時珍(1518—1593)
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周琦(今湖北蘄春)人。出生於醫學世家。他發現以前的《本草》壹書中有許多誤漏的藥物,於是決定重新整理《本草》。他向農民、漁民、樵夫、藥農請教,查閱歷代醫學文獻800余種,對藥物進行鑒定和研究,糾正古籍中的錯誤,收集整理了民間發現的許多藥物。經過二十七年的努力,他寫出了《本草綱目》。* * *記載了1892種藥物,全書* * * 52卷,190萬字。這是壹部傑出的醫學著作,對藥理學和分類學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1587-1634)
字長庚,江西新人。他曾是江西分宜的神諭。在任期間,他系統總結了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撰寫了中國古代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全書18卷,記述了飲食、服裝、印染、制陶、采礦、冶煉、兵器、乘船、紙墨、釀造、珍珠玉器等18個部門的生產經營過程。書中有200多幅珍貴的插圖。天宮吳凱在中國失傳已久,但在日本壹直流傳。辛亥革命後,日本回歸祖國。這本書被翻譯成多種外文,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
詹天佑(1861—1919)
中國傑出的鐵路工程師,安徽婺源(今江西)人。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後從事鐵路建設。從1905到1909,主持修建了中國第壹條自建鐵路——京張鐵路。他因地制宜地采用“人字形”線路減少工程量,采用“豎井施工法”開挖隧道,縮短了施工時間,成功建成了京張鐵路。為了紀念他,在京張鐵路青龍橋附近建了壹座詹天佑的銅像。
侯(1890—1974)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福建閩侯人。曾任塘沽李詠堿廠、南京李詠硫銨廠總工程師、廠長。解放後,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化工部副部長。他在1939首次提出了聯堿生產的連續工藝,為純堿和氮肥工業做出了壹定的貢獻。在國外,他把制堿的方法稱為“侯邦德法”。他的主要工作是制造堿等。
李四光(1889—1971)
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長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研究。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建立了地質力學,從力學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的現象,探索地殼運動和礦產分布的規律。他運用地質力學分析了中國東部的地質構造特征,指出了新華夏構造體系儲油的可能性,為石油勘探提供了理論指導。他最早研究中國冰川,認為中國有第四紀冰川。他還對地震預測做出了許多貢獻。他曾經是中國的地質部長。
竺可楨(1890—1974)
浙江上虞。他是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對臺風和物候與氣候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研究。他的《物候學》是壹篇傑出的科學論文。他以大量的古代文獻為依據;著有《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化初步研究》、《歷史時期世界氣候波動》等著作,深刻論述了氣候的歷史變遷,得到了各國氣象學家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