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學派的傳承主要分為經典傳承和隱性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從史籍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隱性傳承。
伏藏是前紅紅時期由蓮花花生等壹些密教僧人埋藏的經典密教方法,但在後紅紅時期被挖掘出來,並傳播到世界各地。藏傳佛教的所有教派都有藏地,但馬寧教派最重視藏地,可分為藏南和藏北。大圓滿法是獨壹無二的特殊藏法。
薩迦派:
薩迦派在佛學方面註重儒家經典的翻譯和論辯。在表現教派方面有兩個傳承。壹種是主張只知傳授法象學;壹種主張諸法皆空,說教的中觀應該成為壹種理論。在密教中,有薩迦派的十三金律(不越過外圍區域的十三金律),道國法是最獨特的教法。
根據道國法,修行有三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放棄“非福”(“惡業”,做壞事)。專心做好事,來世能生三善緣。
第二個層次是摧毀“我持有”(“我持有”是指壹切有形或無形的東西)。壹旦切斷了“自我依附”,煩惱痛苦就不會產生,人也可以從循環輪回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第三個層次是擺脫“什麽都看”。所有的觀點都是指“析取觀點”(指片面解釋“宇宙萬物都不是真實的”)和“共同的”(指普通人的意見)。薩迦派認為,要防止“析取”和“共取”,走中道,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
噶舉派:
卡居的意思是教導或傳道,師徒壹脈相承,口傳,聽而明,講究秘法,不求經典。相傳該派的遠祖馬爾巴、米拉熱巴等人修法時身穿白袍,故被稱為“白教”。
噶舉派形成於公元11世紀,分支眾多而復雜。從壹開始就有兩個傳承體系,壹個是香巴拉噶舉派,壹個是達布噶舉派。香巴拉噶舉派於14、5世紀消失,而達布噶舉派壹直流傳至今。
加丹加語:
卡當教派原本是西藏最早的教派。嘎當,意為佛教的教義或戒律,是用佛教的語言教導人們接受佛教的真理。其創始人是鐘盾·韋嘉·瓊乃。1045年,鐘盾迎阿裏高僧阿迪峽,拜其為師。
阿迪夏死後,鐘盾於1056年主張修建熱振寺,並以此寺為基礎逐漸形成嘎當教派。此派的特點是重戒,教法以阿迪夏寫的菩提道登論為基礎。15世紀,宗喀巴在其教義的基礎上創立了格魯派。
擴展數據:
藏傳佛教有兩種傳承方式:師徒制,如馬寧派、噶舉派、噶當派。還有家族傳承方式,比如薩迦派,基本采用以坤氏為基礎的家族傳承方式。
但最有特色的還是活佛轉世制度,“政教合壹”是喇嘛教的另壹大特色。歷史上,藏傳佛教的大部分派別都是與壹定的政治勢力(包括地方勢力集團或家族勢力)相結合,形成政教合壹的體系,宗教依政治而行,政治站在宗教壹邊,相互依存。
這壹制度在西藏赤祖德贊普時期就已成型,在薩迦派時期正式確立,之後不斷完善,在格魯派接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權後達到頂峰。65438年至0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期間廢除。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藏傳佛教四大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