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州,初曰靈洲,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漢書》記載:“靈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莽曰令周。師古曰:‘苑謂馬牧也。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隨水高下,未嘗淪沒,故號靈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北焉。”靈洲屬西漢北地郡管轄的19個縣城之壹。據此說明,靈州建城,至今已有2203年(公元前191年——2012年)的悠久歷史。
《後漢書·郡國誌》北地郡中則記載為“靈州”,屬東漢北地郡管轄的六個縣城之壹,說明“靈洲”(靈洲)在東漢時改為“靈州”(靈州)。(東漢班固撰:《前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誌》第八下“北地郡·靈洲”;“北地郡”。
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2003年前後,發現數百唐墓,其中壹座唐墓出土《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誌銘並序》,墓誌銘記載:呂氏夫人“至於靈州私第”,“殯於回樂縣東原”,回樂縣是靈州治所,與靈州同城,考古專家認定:呂氏夫人墓誌銘發現是古靈州城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的考古出土文物佐證。今吳忠市境內還有古城,即古靈州城的歷史遺留。吳忠市境內還有瓦渠、棗園、板橋為明代官府為古靈州城遺民所建村落遺存。在今天靈武市城中鑫祥花園附近還有明代靈州古城遺址。但靈州的歷史是在新靈州即靈武市延續的,在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之前新靈州為銀川南部最大城市。靈武(新靈州)從明代建城,延續了兩千多年前始建的靈州的歷史。吳忠市和靈武市,都是古靈州的繼承者。靈洲縣,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初曰靈洲。.《前漢書》記載:“北地郡……靈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唐顏師古註釋《前漢書》靈洲(縣)條時指出:“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隨水上下,未嘗淪沒,故號靈洲。”(班固撰《漢書》,《二十五史·前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5頁。)屬於西漢北地郡19個縣之壹。《後漢書》記載為“靈州”,屬東漢北地郡管轄的6縣城之壹。說明靈洲在東漢改為靈州。(範曄撰《後漢書》,《二十五史·後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頁)。東漢後期發生三次羌族起義,靈州被迫內遷。後魏在靈州原地置薄骨律鎮。孝昌中改置靈州。隋大業三年改靈武郡。唐為靈州,亦曰靈武郡。開元九年(721年),置朔方節度使。五代為朔方軍治。鹹平時入西夏,改西平府,又名翔慶軍。元仍為靈州。明為靈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古城靈州被河水淹沒,古靈州被迫“城凡三徙”,最後於宣德三年(1428年)所築新靈州城,即今靈武市。清朝到民國均為靈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新靈州為靈武縣。1950年原靈武縣屬吳忠堡建立了縣級吳忠市,後為銀南地區、市級吳忠市,靈武歸吳忠管轄。2002年,靈武市由銀川市代管。故今寧夏吳忠市與靈武市均屬古靈州城,都是古靈州的繼承者,都擁有古靈州的輝煌歷史。明洪武黃河淹沒以前位於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的靈州,明代史書稱作古靈州城,三徙之後的靈州,即今寧夏靈武市,稱作新城、新靈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