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很早就已經發現電和磁的現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鐵”和“琥珀拾芥”的記載。
磁石首先應用於指示方向和校正時間,在《韓非子》和東漢王充著《論衡》兩書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後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十壹世紀就發明了指南針。
在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記載。
這不僅說明了指南針的制造,而且已經發現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紀,指南針才由 *** 人傳入歐洲。
2、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這個時期,由於生產發展的需要,在電磁現象方面的研究工作發展的很快。
庫侖在 1785 年首先從實驗室確定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電荷的概念開始有了定量的意義。
1820 年,奧斯特從實驗時發現了電流對磁針有力的作用,揭開了電學理論的新的壹頁。
同年,安培確定了通有電流的線圈的作用與磁鐵相似,這就指出了此現象的本質問題。
有名的歐姆定律是歐姆在 1826 年通過實驗而得出的。
法拉第對電磁現象的研究有特殊貢獻,他在 1831 年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是以後電子技術的重要理論基礎。
在電磁現象的理論與使用問題的研究上,楞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在 1833 年建立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則(楞次定則)。
其後,他致力於電機理論的研究,並闡明了電機可逆性的原理。
楞次在 1844 年還與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分別獨立的確定了電流熱效應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
與楞次壹道從事電磁現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壹臺電動機,從而證明了實際應用電能的可能性。
電機工程得以飛躍的發展是與多裏沃 - 多勃羅沃爾斯基的工作分不開的。
這位傑出的俄羅斯工程師是三相系統的創始者,他發明和制造出三相異步電機和三相變壓器,並首先采用了三相輸電線。
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礎上,麥克斯韋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電磁波理論。
他從理論上推測到電磁波的存在,為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1888 年,赫茲通過實驗獲得電磁波,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
但實際利用電磁波為人類服務的還應歸功於馬克尼和波波夫。
大約在赫茲實驗成功七年之後,他們彼此獨立的分別在意大利和俄國進行通信試驗,為無線電技術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3、人類在自然界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豐富著自己的知識。
電子科學技術就是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中發展起來的。
1883 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發現了熱電子效應,隨後在1904年弗萊明利用這個效應制成了電子二極管,並證實了電子管具有“閥門”作用,他首先被用於無線電檢波。
1906 年美國的德弗雷斯在弗萊明的二極管中放進了第三個電極——柵極而發明了電子三極管,從而建樹了早期電子技術上最重要的裏程碑。
半個多世紀以來,電子管在電子技術中立下了很大功勞;但是電子管畢竟成本高,制造繁,體積大,耗電多,從 1948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幾位研究人員發明晶體管以來,在大多數領域中已逐漸用晶體管來取代電子管。
但是,我們不能否定電子管的獨特優點,在有些裝置中,不論從穩定性,經濟性或功率上考慮,還需要采用電子管。
4、集成電路的第壹個樣品是在 1958 年見諸於世的。
集成電路的出現和應用,標誌著電子技術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
它實現了材料、元件、電路三者之間的統壹;同傳統的電子元件的設計與生產方式、電路的結構形式有著本質的不同。
隨著集成電路制造工藝的進步,集成度越來越高,出現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例如可在壹塊 6mm 平方的矽片上制成壹個完整的計算機),進壹步顯示出集成電路的優越性。
5、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研究、生產與管理等的需要,電子計算機應時而興起,並且日臻完善。
從 1946 年誕生第壹臺電子計算機以來,已經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四代,每秒運算速度已達 10 億次。
現在正在研究開發第五代計算機(人工智能計算機)和第六代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它們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
特別是七十年代衛星計算機問世以來,由於它價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電子計算機的普及速度。
6、數字控制和數字測量也在不斷大展和日益廣泛的應用。
數字控制機床和“自適應”數字控制機床相繼出現。
目前利用電子計算機對幾十臺乃至上百臺數字控制機床進行集中控制(所謂“群控”)也已經實現。
在工業上晶體閘流管(即可控矽)也獲得廣泛應用,使半導體技術進入了強電領域。
7、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電子技術得到高度發展和廣泛應用(如空間電子技術、生物醫學電子技術、信息處理和遙感技術、微波應用等),它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起這變革性的推動作用。
電子水準是現代化的壹個重要標誌,電子工業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電子工業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高度發展及其在生產領域中的廣泛應用,直接影響到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建設,關系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速度和國家的安危;也直接影響到億萬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關系著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