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滲濕湯簡介

滲濕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滲濕湯 2.1 處方 2.2 功能主治 2.3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2.4 摘錄 3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滲濕湯 3.1 滲濕湯的別名 3.2 處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3.6 摘錄 4 《扁鵲心書》卷下:滲濕湯 4.1 處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4.5 摘錄 5 《丹臺玉案》卷二:滲濕湯 5.1 處方 5.2 功能主治 5.3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5.4 摘錄 6 《脈癥正宗》卷壹 6.1 方名 6.2 組成 6.3 主治 6.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7 《普濟方》卷壹壹八引《十便良方》 7.1 方名 7.2 組成 7.3 主治 7.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8 《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8.1 方名 8.2 滲濕湯的別名 8.3 組成 8.4 主治 8.5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8.6 附註 9 《女科百問》卷上 9.1 方名 9.2 組成 9.3 主治 9.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9.5 制備方法 10 《濟生》卷三 10.1 方名 10.2 組成 10.3 主治 10.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10.5 附註 11 《回春》卷二 11.1 方名 11.2 組成 11.3 主治 11.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11.5 加減 11.6 制備方法 12 《金鑒》卷三十九 12.1 方名 12.2 組成 12.3 主治 13 《普濟方》卷二四八引《海上方》 13.1 方名 13.2 組成 13.3 主治 13.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14 《扁鵲心書·神方》 14.1 方名 14.2 組成 14.3 功效 14.4 主治 14.5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14.6 制備方法 15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壹 15.1 方名 15.2 組成 15.3 主治 16 《馬培之醫案》 16.1 方名 16.2 組成 16.3 主治 17 《鎬京直指》 17.1 方名 17.2 組成 17.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滲濕湯 1 拼音

shèn shī tāng

2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滲濕湯 2.1 處方

白術(三錢) 幹姜(炮 壹錢) 白芍藥(壹錢) 附子(炮.去皮臍.壹錢) 白茯苓(去皮.壹錢) 人參(壹錢) 桂枝(不見火.半錢) 甘草(炙.半錢)

2.2 功能主治

治坐臥濕地,或為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疼痛,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2.3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作壹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壹枚,煎至壹鐘,不拘時服。

2.4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3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滲濕湯 3.1 滲濕湯的別名

七味滲濕湯(《景嶽全書》卷五十四)。

3.2 處方

蒼術 白術 甘草(炙)各30克 茯苓(去皮)幹姜(爁)各60克 橘紅 丁香各7.5克

3.3 制法

上藥哎咀。

3.4 功能主治

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利,大便溏泄,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

3.5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大棗1枚,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溫服。

3.6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4 《扁鵲心書》卷下:滲濕湯 4.1 處方

厚樸60克 丁香 甘草 附子各30克 砂仁 幹姜 肉果(面裹煨透)高良姜各24克

4.2 制法

上藥銼碎。

4.3 功能主治

溫胃除濕。治脾胃虛寒,四肢困倦,骨節酸疼,頭暈鼻塞,惡風,多虛汗,痰飲不清,胸滿氣促,心腹脹悶,兩脅刺痛,霍亂吐瀉。

4.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棗3枚,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4.5 摘錄

《扁鵲心書》卷下

5 《丹臺玉案》卷二:滲濕湯 5.1 處方

丁香 蒼術 白術 姜黃 茯苓 甘草 陳皮各等分

5.2 功能主治

治濕傷脾胃,下部虛腫,大便泄瀉,小便不利。

5.3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藥加大棗2枚,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服。

5.4 摘錄

《丹臺玉案》卷二

6 《脈癥正宗》卷壹 6.1 方名

滲濕湯

6.2 組成

黃耆1錢,白術1錢,茵陳8分,蒼術8分,官桂8分,木通8分,半夏8分,車前8分。

6.3 主治

內濕。

6.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7 《普濟方》卷壹壹八引《十便良方》 7.1 方名

滲濕湯

7.2 組成

蒼術4兩,陳皮4兩(去白),官桂4兩,縮砂仁4兩,厚樸4兩,附子4兩,幹姜4兩,甘草2兩。

7.3 主治

風虛濕冷,頭項拘急,肢體疼倦,或半身不遂,手足麻痹;或內積陰寒,腹脅脹滿,飲食不進,便利無度;或風濕相搏,自汗短氣,筋脈抽掣。

7.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為飲子。加生姜5片,大棗1個,煎10銖服,不拘時候。

8 《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8.1 方名

滲濕湯

8.2 滲濕湯的別名

七味滲濕湯

8.3 組成

蒼術1兩,白術1兩,甘草(炙)1兩,茯苓2兩(去皮),幹姜(爁)2兩,橘紅1分,丁香1分。

8.4 主治

因坐臥濕處,或因雨露所襲,或因汗出衣衾冷濕,久久得之,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利,大便溏泄;或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腰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者。

8.5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以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7分,食前溫服。

8.6 附註

七味滲濕湯(《景嶽全書》卷五十四)。《玉案》無幹姜,有姜黃。

9 《女科百問》卷上 9.1 方名

滲濕湯

9.2 組成

白術1兩半,蒼術半兩(炒),厚樸1兩,肉桂1兩,丁香1兩,幹姜1兩,陳皮1兩,細辛1兩,白茯苓1兩,肉豆蔻半兩,砂仁2兩,附子8錢(同姜炒令赤,去姜,炮,切片)。

9.3 主治

婦人濕勝濡泄,經水反斷者。

9.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1盞,食前熱服。

9.5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10 《濟生》卷三 10.1 方名

滲濕湯

10.2 組成

白術2兩,人參半兩,幹姜半兩(炮),白芍藥半兩,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白茯苓(半兩去皮),桂枝半兩(不見火),甘草(炙)半兩。

10.3 主治

坐臥濕地,或為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重疼,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或腿膝浮腫,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10.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以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0.5 附註

本方方名,《東醫寶鑒·雜病篇》引作“勝濕湯”。

11 《回春》卷二 11.1 方名

滲濕湯

11.2 組成

蒼術1錢半(米泔制),白術1錢半(去蘆),茯苓1錢半,陳皮1錢,澤瀉1錢,豬苓1錢,香附7分,撫芎7分,砂仁7分,厚樸(去皮)7分,甘草3分。

11.3 主治

壹切濕癥。

11.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燈草1團,水煎服。

11.5 加減

脾虛發腫滿,氣急喘嗽,去白術。甘草,加腹皮、枳殼、木香、蘇子、桑皮、蘿蔔子;面白浮腫,去撫芎、澤瀉、厚樸、香附,加山藥、炒芍藥、倍蒼術;瀉不止,加肉豆蔻、訶子、烏梅、幹姜;嘔噦,去厚樸、香附、撫芎,加炒山藥、烏梅、炒米,甚不止,加煨幹姜;濕癥身體重痛,手足麻木酸軟腫痛,或枯細痿弱,筋脈拘攣,去香附、撫芎、厚樸、豬苓、澤瀉、加當歸、生地、芍藥、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風。

11.6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12 《金鑒》卷三十九 12.1 方名

滲濕湯

12.2 組成

胃苓湯加香附、撫芎、砂仁、黃連。

12.3 主治

濕熱生痰昏冒。

13 《普濟方》卷二四八引《海上方》 13.1 方名

滲濕湯

13.2 組成

蒼術1兩(制),幹姜1兩,白術1兩,白茯苓1兩,陳皮1兩,甘草1兩。

13.3 主治

陰腫痛。

13.4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大棗,水煎,空心服。

14 《扁鵲心書·神方》 14.1 方名

滲濕湯

14.2 組成

厚樸2兩,丁香1兩,甘草1兩,附子1兩,砂仁8錢,幹姜8錢,肉果8錢(面裹,煨透),高良姜8錢。

14.3 功效

暖脾胃,辟風寒,祛瘴疫,除風濕。

14.4 主治

脾胃虛寒,四肢困倦,骨節酸疼,頭暈鼻塞,惡風,多虛汗,痰飲不清,胸滿氣促,心腹脹悶,兩脅刺痛,霍亂吐瀉。

14.5 滲濕湯的用法用量

每用5錢,加生姜3片,大棗3枚,水1盞,煎7分,去滓,空心服。

14.6 制備方法

上銼碎。

15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壹 15.1 方名

滲濕湯

15.2 組成

茯苓、豬苓、白術、澤瀉、蒼術、陳皮、黃連、山梔、秦艽、防己、葛根。

15.3 主治

腰重。

16 《馬培之醫案》 16.1 方名

滲濕湯

16.2 組成

蒼術1錢半,當歸2錢,川牛膝1錢半,苡仁4錢,萆薢2錢,甘草8分,黃柏1錢半,澤瀉1錢半,五加皮1錢半,苦參1錢半,大胡麻3錢。

16.3 主治

麻風,下部發斑,或踝跗腫脹,指掌起泡,漏蹄。

17 《鎬京直指》 17.1 方名

滲濕湯

17.2 組成

銀胡1錢5分,薄荷1錢,制厚樸1錢,杏仁泥2錢,淡豆豉2錢,赤苓3錢,秦艽1錢5分,廣郁金2錢,白蔻仁8分(沖),絲通草1錢5分。

17.3 主治

濕邪在表,中脘不舒,溲便黃赤,午後蒸熱,舌白而滑,或灰滑微黃,邪留膜原,脈浮而滯,或弦滯而數。

古籍中的滲濕湯 《普濟方》:[卷壹百十八寒暑濕門]中濕附論

以淡漿粥養腸胃三兩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燈心湯調下亦可。如大勢未盡。更服神功散。可以流濕潤燥。...

《證治匯補》:[卷之壹提綱門]濕癥

無汗。小便不利。癥與風濕相似。但大便轉泄耳。宜滲濕湯主之。帶表。五積交加散。裏寒。附子理中湯。寒多...

《張氏醫通》:[卷五諸痛門]腰痛

緩。小便自利。飲食如故。天陰頭必重。體必沈重。滲濕湯。腎虛由臥濕地。流入腰腳。偏枯冷痹疼重。千金獨...

《類證治裁》:[卷之壹]濕癥論治

痛無汗,關節不利,牽掣作痛,屬寒濕,宜溫利,七味滲濕湯、五苓散。脈虛者宜溫補,理中湯加茯苓、薏米。四...

《雜病廣要》:[外因類]中濕